汉文帝刘恒,开创“文景之治”的明君,提到他很多人就会想到替母亲尝药、废除肉刑等等,无为而治的国策,让大汉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让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这是大家能看到的。作为帝王,如果仅仅仁厚,恐怕是不能长久的,刘恒也有他杀伐果断和狠辣的一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皇帝的“文治”。

历史上两个权倾朝野的人(温文尔雅的仁厚之君)(1)

汉文帝这个皇帝得来的有点意外,本来平定“诸吕之乱”,他并没有出什么力,齐王刘襄和刘章、刘兴居三兄弟才是反吕先锋,他们和陈平、周勃这些老臣联合起来,趁着吕雉去世,吕产、吕禄平庸无能的机会,突然发难铲除了“野心勃勃”的吕氏,顺便也把孝惠帝刘盈的血脉铲除干净,吕氏的党羽要么被杀,要么选择了投靠,按照既定的机会,齐王刘襄将登上天子之位,而陈平、周勃等人将继续享有权力,这样一来似乎功臣和齐王是双赢的结局,可谓皆大欢喜。

历史上两个权倾朝野的人(温文尔雅的仁厚之君)(2)

但是在讨论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出现了分歧,有人说齐王刘襄的娘家人不好惹,搞不好会出现第二个吕氏专权。提到外戚专权这件事,陈平、周勃都心有余悸,毕竟吕雉在世时,他们可是本分的很,因为吕雉是个狠角色,杀伐果决从来不拖泥带水,陈平要不是懂得见风使舵,恐怕刘邦去世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吕雉的刀下之鬼了,因为他本来和周勃要到前线去杀死樊哙,而樊哙是吕雉的妹夫,真杀了樊哙的话,恐怕陈平就算再聪明,也要人头落地了。陈平当然知道其中的厉害,于是他让周勃押解樊哙和自己一起进京,半道上更是先行一步,快马赶回京城,在刘邦的灵柩前哭诉,说自己不忠,没有按照刘邦的意思杀死樊哙,而是把樊哙押解回来,让刘邦自己处置。陈平这些话不过是给吕雉听的,吕雉听说樊哙没有死,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是落了地,她知道陈平是个识趣的人,便没有为难陈平,尽管妹妹吕嬃对陈平很不满,多次建议姐姐杀死陈平和周勃,但是吕雉并没有理会。很多人说吕雉是恶毒妇人,但她首先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她要对付的是威胁到刘盈帝位和吕氏利益的人,因此她有的放矢,并不想树敌太多。

历史上两个权倾朝野的人(温文尔雅的仁厚之君)(3)

对于宗室诸侯,吕雉不会心慈手软,如今异姓诸侯的威胁基本上被解除了,下一个需要对付的就是宗室,这些刘盈的兄弟个个野心勃勃,尤其是刘如意。赵王刘如意是腹心之患,孝惠帝刘盈眼里刘如意是个不懂事的弟弟,但是在吕雉眼里,他就是皇位最大的威胁。刘如意被铲除了,刘肥被警告了,刘友、刘恢也死了,那么代王刘恒怎么样了呢?他什么事都没有,还在代地做自己的代王,吕雉也曾经动过让刘恒离开代地去赵地做赵王的想法,但刘恒不是刘如意,他身边的人也不是周昌。因此刘恒没有奉诏,但是吕雉也没有把刘恒怎么样。

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钧),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史记·吕太后本纪》

诸吕之乱平定后,大臣们开始讨论让谁做皇帝的问题,有人提议让齐王刘襄做皇帝,朝堂之上有齐王的人这并不奇怪,因为本来齐王和功臣们就有约定,如今只不过是让功臣们履行诺言罢了。本来顺理成章的事情,却突然出现了变故,这是齐王刘襄三兄弟没有想到的,和陈平等人相比,他们还是太年轻、太稚嫩了。

历史上两个权倾朝野的人(温文尔雅的仁厚之君)(4)

他们都出了大力,最后不仅什么都没捞到,还把齐国一分为三,当然这是刘恒的杰作,也是刘恒巧妙的处理了功臣们留给他的难题。大臣们的理由很充分,刘襄的母亲一派势力强大,如果刘襄继位,搞不好又会出一个吕雉一样的人物,到时候这些老臣恐怕都要被收拾了。当然背后的主谋除了陈平还会有谁呢?这个老滑头,才不会让刘襄得逞,他不会让人去撼动老臣的权力和利益的。

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史记·吕太后本纪》

有人支持齐王刘襄,其他诸侯也不是白给的,见刘襄被被否决了,有人提议让淮南王刘长继位。但陈平把这个提议也否决了,原因有两个:第一刘长年纪太小,没有定力难以做一国之君;第二他母亲家族也很赏识,比齐王刘襄好不到哪里去。

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史记·吕太后本纪》

历史上两个权倾朝野的人(温文尔雅的仁厚之君)(5)

陈平、周勃否决了两个提案后,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由代王刘恒来继位,并且给出了几点理由:第一,刘恒是刘邦年龄最大的儿子,刘襄是刘邦的孙子,刘肥的儿子,而刘长是刘邦的小儿子,从长幼有序的角度来看,立刘恒比较合适;第二,刘恒的母亲薄姬,是个淡薄名利的人,实际上是娘家没有什么人,对陈平他们构不成什么威胁;第三,刘恒以仁厚闻名天下,实际上陈平、周勃认为刘恒是个软柿子好控制,仁厚不过是个好听点的说辞。

历史上两个权倾朝野的人(温文尔雅的仁厚之君)(6)

陈平、周勃的使者来到代地,刘恒并不相信自己会捡一个现成的便宜,他手下的张武和宋昌也各执一词,张武认为功臣们居心叵测,可能要把刘氏宗室一网打尽,让刘恒静观其变不要轻举妄动。而宋昌则认为这是上天给刘恒的机会,刘恒必须要把握住这次机会。这里刘恒一个突出的特点显现出来,那就是谨慎。

于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还报曰:“信矣,毋可疑者。”——《史记·孝文本纪》

历史上两个权倾朝野的人(温文尔雅的仁厚之君)(7)

刘恒让最信任的舅舅薄昭去见周勃,周勃等人和薄昭阐述了他们是真心实意拥立代王继位的,当然仅仅靠嘴说,估计薄昭这种老成持重的人并不会轻易相信,但是陈平和周勃显然取得了薄昭的信任。听了舅舅的回报,刘恒高兴的说:“这下可以放心进京了!”但刘恒真的放心了吗?并没有!

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诣长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史记·孝文本纪》

刘恒和宋昌、张武等六人来到了长安,但到了高陵就停了下来。他让宋昌先到长安去和周勃联络,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一旦有变自己就可以全身而退。

太尉勃进曰:“愿请闲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史记·孝文本纪》

历史上两个权倾朝野的人(温文尔雅的仁厚之君)(8)

宋昌确认了情况后,刘恒才进入长安。太尉周勃对刘恒说:“我有一些隐秘的话想和陛下单独汇报!”刘恒没有说话,宋昌替他说道:“如果您要说的是公事,您就公开说。如果是私事,帝王没有私事!”言下之意,如果你有什么私事,还是免开尊口吧!对大家都好!

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还坐前殿。——《史记·孝文本纪》

刘恒进入未央宫后,连夜任命宋昌为卫将军,接管了南北二军。又让张武做了郎中令,负责宫内的宿卫,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要不然恐怕屁股还没有坐热,就会有人和刘兴居、夏侯婴一样来逼宫了。

历史上两个权倾朝野的人(温文尔雅的仁厚之君)(9)

这个时候,刘恒的心才算安稳下来,对于拥立自己的“功臣”们,铁三角都有了好的归宿,其中陈平、周勃为丞相,灌婴做了太尉,可以说达到了权力的顶峰。但不久后陈平就病死,周勃也因为犯了欺君之罪而被罢免,灌婴则在对抗匈奴后不久病逝,至此铁三角都被搞定了,同时对于立下汗马功劳的刘襄三兄弟,汉文帝刘恒也很慷慨。

齐文王元年,汉以齐之城阳郡立朱虚侯为城阳王,以齐济北郡立东牟侯为济北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封王是封了,不过实际上是用齐国的土地作为刘章和刘兴居的封地,也就是拿刘襄的土地做了个现成的人情,你说齐王刘襄吃了个哑巴亏,还没有地方说理去。

二年,济北王反,汉诛杀之,地入于汉。——《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历史上两个权倾朝野的人(温文尔雅的仁厚之君)(10)

刘兴居年轻气盛,他不能忍,一年之后他就起兵造反,但他不是刘恒的对手,还没有出自己的根据地就被剿灭,而他的封地也归汉文帝刘恒所有,曾经强大无比的齐国再次被削弱。

后二年,孝文帝尽封齐悼惠王子罢军等七人皆为列侯。——《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齐王刘襄和刘章都郁郁而终,又过了两年,刘恒把刘襄的儿子全都封为列侯,分割了齐国的土地。看到这儿,大家也许会感觉到这和后来的推恩令很像。不错,将诸侯王的子弟全都拜为王侯,把原来诸侯的土地分割作为他们的封地,用这个办法削弱了最有实力的齐国,这是汉文帝刘恒要做的事。

立其子三人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史记·孝文本纪》

历史上两个权倾朝野的人(温文尔雅的仁厚之君)(11)

淮南王刘长造反被擒,百官们都建议严惩不贷,但刘恒爱惜自己这个弟弟,不忍心伤害他,只是把他流放。但刘长不想受这口恶气,绝食而亡。对于这个弟弟的放纵,刘恒一直纵容再纵容,直到他最后造反才采取行动。刘长不过是瓮中之鳖,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刘恒这个哥哥的掌握之中,这不仅让我感到了一丝凉意。想到了春秋时期的郑庄公,他是如何对付他的弟弟的,要让他灭亡,就让他先疯狂!过了些年,刘恒又把淮南王的封地一分为三,分封给了刘长的三个儿子,至此淮南国也在没有实力与中央作对。

历史上两个权倾朝野的人(温文尔雅的仁厚之君)(12)

功臣集团被打压,宗室诸侯被限制,休养生息的国策被顺承,肉刑这种残酷的刑罚被废除,汉文帝做了太多太多的事,如果只记住了他的仁厚就大错特错了,他不仅宽仁,还刚柔并济、权谋机变,一手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