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失去自己的创造天赋的?

编者按:如何提高效率是关注度很高的话题,不信你去搜索一下就知道了。但是这是成年人才会关注的事情。比方说,通常你不会赞美一个小孩很有效率,因为他们一般不需要这个东西,这也许是由于时间对他们来说不是稀缺品吧。但有一个东西却是成人的稀缺品。这个东西就是创造力。常年关注生产力的Aytekin Tank在本文中试图寻找出大家工作效率低下以及成人后创造力倒挂的原因。文章标题是:Why no one is really productive。

特别努力没有效率是为啥(为什么感觉所有人的效率都变低了)(1)

哇噢,多么有效率的小孩啊。

有人这么说才怪。

想象一下,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腕上戴着Fitbit、兜里揣着袖珍记事本,手里拿着咖啡在屋里转悠时说:

从早上玩耍到下午的花生黄油果酱三明治,我的一切都排列到相应的象限里面了。噢老天,我爱死艾森豪威尔矩阵了!

是的,不错。

小孩对生产效率没有概念,原因很简单——这玩意儿不是天生的。生产力是个人为的概念,是随着数量不断增长的活动、责任以及日常义务演变而来的。

只要观察小孩的时间足够久,我们天生的创造欲就会变得非常明显。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想去观察、触摸和体验新事物。

发明新游戏,解决不熟悉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人类天生就有创造力。

把普通小孩“美好的一天”跟普通白领的相比较,很容易就能看出为什么85%的人都痛恨自己的工作。

小孩:我今天有没有什么酷酷的东西可以做一下或者试一下的?

相对于成人:我今天得干多少活?

如果你关注我有一段时间的话,就会知道我喜欢讨论生产力的话题。

但我会把生产力叫做我的激情所在吗?不会,根本不会。时间管理工具,技巧以及策略让我可以在创造性的事情上多花时间,少花时间在重复性的任务上。

我从小对“做很酷的东西”的热爱一直未变;所以我才会去学编码,所以我才创办了JotForm,所以每个冬天我都会跟家人一起去土耳其收割橄榄。

Google一下就会发现我并不孤单。查询“如何变得更有效率”大概有1.85亿个搜索结果。

特别努力没有效率是为啥(为什么感觉所有人的效率都变低了)(2)

听起来很多,但如果跟查询“如何变得更有创造力”的28.1亿个搜索结果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特别努力没有效率是为啥(为什么感觉所有人的效率都变低了)(3)

显然,我们大多数人对学习如何拥抱内心的毕加索更感兴趣,而不是如何管理我们的待办事宜。可是我们是怎么失去了自己一出生就有的东西的呢?

为什么我们不再有创造力

意大利人有一句话体现了这种天生的渴望: Cosa fai di bello?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你做了什么美丽的东西?”不过其实它的意思是“你最近在忙什么?”

你最近创造了某个美丽的东西的假设已经植入到这句话里面了。不幸的是,我们共同的回答往往是“没什么。”这是个问题,无论从个人上还是从经济上都是。

Ogilvy & Mather联合主席兼全球首席创意官Tham Khai Meng说:“世界正在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变化着,核心缺乏创造力的企业注定要灭亡。”

我怀疑,硅谷弄出所有这些发明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里聚集了一群漏网的小孩。尽管他们骨子里仍有年轻人的无礼,但他们敢于直面挑战、承担风险,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

最近,我看到了一篇有趣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正好是这方面的。故事是这样的:

NASA需要帮忙衡量其火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创造力。于是,他们找来了大学教授和研究科学院George Land和Beth Jarman帮忙。

两位设计了一套特别的测试来评估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让NASA感到高兴。然而,测试本身为某些更大的问题打开了大门:

创造力从何而来?这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为了找到答案,两位教授把试题交给了1600位4到5岁的孩子来测试。居然有98%的孩子拿到了“天才”这个等级。

但是,这还不是最有趣的部分。研究发现,同样一群只有30%在10岁的时候再测试仍拿到“天才”级别,到15岁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只有12%了。

还有比这更郁闷的吗?有,到成人时就只剩下2%了。

顺便说一句,孩子会慢慢失去创造力这个发现并不新鲜。甚至已故的毕加索也说过:

每一位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长大后该如何保持这一身份。

尽管这份研究并没有给创造力下降提供明确原因,aNewKindOfHuman.com创始人Gavin Nascimento把这个锅甩给了我们的教育体系:

其原因不难理解;我们所谓的学校,历史上是用来满足统治需求而不是普通人需求的机构。

不幸的是,Nascimento的结论也许离真相并不遥远。若干主要国家的教育体系还是建立在19世纪普鲁士那套模式的基础上,强调的是服从而不是创造性。死记硬背、多项选择考试,遵守有时候是随意性的规则会受到奖励,挑战熟悉的范式不被鼓励。

因此,很多年轻的成年人进入职场时都有一个错误的假设:成功来自那些服从规则,掌握专业知识,并且干活最多的人。

当然,讽刺的是,企业主管却越来越多地开始乞求自己的员工想出更多“创造性”的想法。一些人甚至认为未来最重要的创新会来自不从众的通才。

当然,当超常规的想法浮出水面时能意识到,并且有勇气去采取行动,就完全是另一个问题了。

也许我们的学校需要创造性改革。但那些已经被“洗脑”的人呢?

尽管我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却从培养创造力中获得了一些有帮助的启示:

如何用生产力支持创造力

1、不要模仿别人。找到合适自己的的办法

就像我之前写过那样,自助往往宣传我们可以复制别人成功的想法。我们研究自己想要效仿的人的共同特征,希望我们也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比方说有一个人很敬佩达利的艺术表现。他从一篇文章了解到这位画家把很多自己的创造力归功于特别的打盹风格。于是这个人就买了一张西班牙风格的扶手椅,然后按照以下步骤练习:

  1. 站得笔直睡觉
  2. 用手指夹住一条钥匙
  3. 放松,然后睡觉
  4. 等你睡着后,钥匙会掉
  5. 你就会带着灵感醒过来

显然,这是说明东施效颦的极端例子。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指望会在夹着钥匙睡着然后醒过来时变成一位创意十足的天才。

然而,我打算冒个险,我要提出抄袭别人的睡觉时间表、锻炼身体方式以及阅读清单之类的做法可能也是一样的愚蠢。创意表现似乎在无视别人做什么而是坚持走自己的路时出现。

效仿对别人有效的办法可能会让你自己抓狂。

比方说,一些研究表明早起的人更有可能取得成功。然而,也有人说那些开夜车的人不仅更有创造力而且更有才。

把这些信息当作绝对真理的话,你就会在支付账单还是创意迸发之间左右为难。

所以我不会把研究、建议或者个人经历当作面值去接受。只要看得够仔细,或者等得足够久,你就会发现又有一个来源提倡的相反的办法。

当你知道什么最适合自己时,真正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就会迸发。对别人说的东西,包括我说的,要持保留意见。

2、遵循“创造者的时间表”

几年前,Y Combinator联合创始人Paul Graham写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全球开始崭露头角的发明者、创新者以及创业者的共鸣。Graham指出了为什么很多人在企业世界干活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没有成就感,容易感到筋疲力尽。那篇文章概括了两种未被提及的时间表的不同:也就是创造者的时间表和经理的时间表。

大多数主管、经理和领导都被预约簿束缚住了。他们白天的时间已经被分解为以小时为间隔的片段,被无数个会议所挤占。经理的注意力不断地从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项任务,其生产力是靠一天做出来多少个好决策来衡量的。

这种时间表对于管理企业很好,但对于原创来说却很糟糕。相反,创造者可能更擅长上下文时间表(区块时间表)。其创意表现需要大量时间专注于工作。

Graham说:“当你按照创造者的时间表工作时,开会就是灾难。一场会议就能毁掉整个下午,因为时间被切割成了过短的两段,很难再做任何事情……这不仅会导致你从一项惹怒我切换到另一项任务;而且还改变了你原来的工作模式。”

翻译一下:一次安排糟糕的中午会议有可能毁了一整天的创造性产出。有趣的是,尽管Graham处在领导位置,但他通过区块时间安排设法遵循了创造者的时间表。

他说:“如果有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涌现出来我不会感到奇怪。我怀疑创始人会越来越抵触,或者至少推迟成为经理,就像几十年前他们开始抵制从牛仔裤换成西装一样。”

3、采取措施减少“流入”

最后,要通过有效运用任务管理手段来避免多任务处理——这是创造力的死对头。Unmistakable Creative的Srinivas Rao把这一过程称为“减少流入(inflow)”。

Rao说:“我们平均每天要做出300个决定。几个月前,我下载了约会appBumble。玩了几小时这个app之后,我们意识到每一次滑动就是一个决定。这只是过度消耗导致的决策疲劳的开始。”

在一天、一周或者一生当中如果注意力被碎片化的话,你就有可能成为杂而不精的人,一无所长。

Rao鼓励他的客户接受一些基本的提高生产力的办法,从而减少干扰,提高创造力:

  • 多建一个电子邮件地址:用额外的邮件帐号来接收非必要的沟通往来,减少查看次数。
  • 安装Facebook Newsfeed Obliterator:这个Chrome扩展可以移除你的Facebook新闻流。你还可以退出社交媒体。
  • 模拟化:每周安排一天时间完全不插电,这一点没有商量余地。

总结:不要以牺牲创造性为代价实现效率。创造力不仅是经济的命脉,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之一。

再强调一下,我没有关于如何帮助大家提升创造性的答案。你得不断地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案。

不过,当我想起为什么我首先要练习时间管理时,我的感觉就好多了:因为这样我就能做更酷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