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至亲至爱,恐怕是人生中最悲伤的事情之一。

每隔一段时间打开自媒体新闻端,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总会有人离开。

死亡每天都在发生,人们闭口不谈的死亡禁忌,其实是一种常态。

常态到什么地步呢?换句话问,你知道中国每年会死多少人吗?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我国死亡人口高达998万,死亡率为7.14%,也就是说,平均下来每天有2.7万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离开人世。

亲人突然离世造成的心理创伤(该如何走出悲伤)(1)

假设一个人死了,会影响另外五个人,比如他的父母、孩子、兄弟姐妹、伴侣等等,那么这就意味着,每年会有至少5000万人经历痛彻心扉的悲伤。

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我们表面上似乎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但或许,很多人正是通过“娱乐”这种掩人耳目的方式,来隐藏内心某种难以释放、难以诉说的压力和悲伤。

1、悲伤是种怎样的情绪?

什么是悲伤?悲伤主要是一种关于离别和失去的情感反应。

很多人谈到悲伤时,会很容易把它和抑郁搞混淆。悲伤和抑郁有一些相似,比如都会情绪低落、对人和事缺乏兴趣、反应迟钝、意志消沉。

但抑郁和悲伤又是不同的,抑郁是比悲伤更复杂的情绪反应。

亲人突然离世造成的心理创伤(该如何走出悲伤)(2)

悲伤一般有具体的、可描述的外在事件,而抑郁在很多时候是难以形容和解释的。

抑郁情绪更多的是绝望、空虚、无价值、一无所有、沉重、无希望、颓废、坠落、麻木,如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无限蔓延的失落感,在抑郁的“黑洞”里,是望不到尽头的。

如果一个人悲痛万分,长时间难以走出悲伤,就很有可能会“过渡”到抑郁。

2、为什么处理悲伤很重要?

人们应对悲伤的惯常反应,一般是本能地逃避痛苦。

在得知“噩耗”的那一刻,甚至好几个月里,人都会拒绝接受事实、不肯正视真相,对发生的事情进行否认。

悲伤是无法逃避的,人在失去的那一刻,就是会本能地悲伤,这是很正常、也很合理的反应。

丧亲治疗师、英国心理学家茱莉亚·塞缪尔在《悲伤的力量》这本书里指出,允许自己去悲伤,允许自己去释放内心里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反而对走出悲伤是有利的,因为治愈悲伤的第一步,就是要允许自己感受伤痛

亲人突然离世造成的心理创伤(该如何走出悲伤)(3)

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毫无顾忌地“释放悲伤”。有些人可能过于内向和矜持,有些人可能不想让其他亲人过分担心,而不得不忍住悲伤,假装表现得“很坚强”,或者“很看得开”。

但是,我们的情绪是一条河流,河流会自动地流入大海,如果把它堵住,不宣泄它们,迟早会以更大的能量爆发。

丧亲之痛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很难说,每个人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顺利走出悲伤。

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15%的心理疾病的根源在于未被解决的悲伤,也就是说,一部分精神疾病就是因为悲伤没有处理好,他们在伤痛最深的时候,没有得到恰当的援助,从而导致了更坏的结果。

亲人突然离世造成的心理创伤(该如何走出悲伤)(4)

茱莉亚·塞缪尔在书里写到,“真正持久伤害一个人的并不是失去本身,而是持续为了逃避痛苦所做的事”

比如,为了逃避悲伤的痛苦,很多人抽烟、酗酒、宅家不工作、整日打游戏、发呆、一蹶不振,甚至通过吸毒和药物来麻痹自己,当下或许很“爽”,但之后,内心只会升腾起更多的悲伤,久而久之,很容易患上精神疾病,所以正确处理好悲伤,是非常重要的。

3、如何应对悲伤?

丧亲之痛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按照自然的规律,我们都迟早会面对父母的离世,只是时间点不同,只是所经历的丧失程度不同。

比如,突然离世所带来的破坏力远远大过于“预先知情”,因为什么都没有准备,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出口、还有很多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所有的一切都在那个死亡瞬间定格,成了终身的遗憾。

走出悲伤是需要力量的,茱莉亚·塞缪尔在《悲伤的力量》这本书里一共介绍了八大力量支柱,我总结了一下,把它提炼为3个。

01、处理与逝者的关系

显然,我们与逝者的关系越亲近、爱意越深,我们的痛苦和悲伤就会越浓烈。一个至亲至爱的人离开了自己,没有了他的生活该如何继续?

尽管人已经不在,但我们仍然可以延续与逝者的关系。比如,举行一些定期的仪式,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来铭记他们。

逝者只是肉体离开了,但仍然可以通过精神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他们会经常“回来”,以梦或记忆的方式来“光顾”我们。

亲人突然离世造成的心理创伤(该如何走出悲伤)(5)

从本质上来讲,人们与逝者的连接都是依靠记忆在维持。存储逝者的物品、照片和视频,都是与逝者联结的方式。

人老了,记忆会变差,会遗忘很多东西。如果有一天,发现自己已经记不起他们的模样了,想必会非常痛恨自己,会有一种深深的内疚和自责感。

想念他们的时候,有记忆的证据在,比什么都想不起来、什么都是空白要好得多。

记忆是一种“安慰”,让人们感觉他们并没有走远。

02、找到表达悲伤的正确方式

丧亲之痛是一种难以消解的情绪,就如同身体里的毒素,一次性、一个月、甚至一年都是排不净的,我们需要经常表达悲伤,每一次表达都是一次“排毒”的过程

正向的表达方式是找人倾诉、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者兴趣爱好。

拥有20多年丧亲治疗的心理学家茱莉亚·塞缪尔说,“悲伤是一个往返于失去与恢复的动态过程”。

承受丧亲之痛时,我们往往无法活在当下,因为活在当下就意味着要接受失去的残酷现实。

亲人突然离世造成的心理创伤(该如何走出悲伤)(6)

家属万分痛苦,是因为家属活在“他们还在”的过去,家属很难从过去中抽离,除非他们已经选择接纳和放下。越是沉浸在过去亲人还在的美好画面中,就越是对现实感到悲伤。

所以,为了防止悲伤情绪不断蔓延开来,要确保“身边有人”或者“手头有事”。

身边有人,这个人可以是亲人、好友,也可以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样悲伤来袭的时候,就可以尽情倾诉。

那些心里想说的话,那些难以愈合的伤口,那些存在心底的遗憾,那些无处安放的愤怒,都可以一股脑倾泻出来,因为说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手头有事,比如,写作、画画、唱歌、跳舞、上班、养花养草养宠物等等,只要是自己喜欢做的事都可以。忙碌能够把我们从过去拉回到现在,忙碌让人专注,而一个人专注的时候,会忘掉很多事情,从而少掉很多烦恼。越是无所事事,反而越会胡思乱想。

03、他人的爱与社会支持

很少有人能一个人走出悲伤,在困境中,有人拉一把,是非常重要的。

茱莉亚·塞缪尔在《悲伤的力量》这本书里指出,“很多失亲者重建生活最重要的因素是身边有爱的人”。就像一个神父说的,“有爱就有痛,但也只有爱,能治愈因爱而来的痛”。

亲人突然离世造成的心理创伤(该如何走出悲伤)(7)

难过的时候,有人陪着说话;失落的时候,有人陪着散步;没有食欲的时候,有人做好爱吃的菜,端到面前。在最低谷的时候,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却能带来最大的温暖。

这些关心会让人觉得,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爱我们,也只有他人的爱才能逐渐让人走出悲伤,重新找到生活中的爱与乐;也只有他人的爱,才能让人不继续在悲伤中沉沦,选择慢慢好起来,珍惜剩下的身边的人。

4、悲伤的意义是什么?

据说,现在有些90后已经写好了电子遗嘱,也有些人已经签了器官捐献协议,还有些人提前到“棺材”里模拟死亡。

这些“排练”和“准备”都可以降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感,但是,正如心理学家所说:“你永远也不可能接受死亡的准备”。

亲人突然离世造成的心理创伤(该如何走出悲伤)(8)

如果有一天,死亡的厄运到来,我们只需明白,有时候,世事难料,我们将不得不伴着事与愿违的现实来生活。

同时,我们需要醒悟,有时候,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无法修复的,我们一定要学会珍惜和感恩,因为没有任何人能保证,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