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诗经名篇全部解释?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诗经名篇全部解释(诗经13-2采蘩注释1)

诗经名篇全部解释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2.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3.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 □●□■ □□◆■ □●□■ ng i o

□□□◆ □◆□◆ □□◆□ □□□◆ ng

□□◆◆ □□□◆ □□□■ □□□■ ng i

注释:

1、于,根据上下文分析,指的是地点,=在,但两者不同音。于古音cu,在古音di。

2、薄言,=甫而,指的是动作的连续性,不一会儿、马上、刚才、刚刚。以前讲过,见: 诗经2-2葛覃注释3:言=而/尔/乃=焉,薄=甫 ; 诗经8-2芣苢注释1 ;

3、这首诗最难的是第三阙,尤其是僮、祁到底是什么意思。自古以来,各位注释家各显神通,但还是理解错了、注释错了,顺带把被字也理解错了、注释错了。

至于各位注家怎么错了,错在哪里了?注释为何了?我不必深究,各位想看,可以找以前注家的版本,我在这里只说我的解读。

① 祁祁,这个词,在诗经中其他地方也提到,如:

诗经第157篇《七月》: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诗经第168篇《出车》: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

诗经第261篇《韩奕》: 「 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

诗经第303《玄鸟》:「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其中大部分是形容采蘩,而且,有与「 卉木萋萋 」并列,可见萋萋-祁祁,音似、义似,与「 春日迟迟」也并列了几次,似乎与日暮、天黑有关,那么,我们大致可以猜出,祁祁=黑黢黢,指的是采摘的蘩(白蒿、一种艾蒿,南阳方言称之为假艾,在中国南方由于缺乏真艾,而称此为艾,常用来蒸馍、蒸米糕、煲汤)密密麻麻、黑压压的一片。我认为,漆黑、黑漆漆的漆,应该是其本字,当时记录诗歌的人,将其区分,主要是颜色并非实际的黑色,而只是用来形容色深、密密麻麻而已。更准确的来讲,=人才济济的济济。漆(从 桼 )、济(从齐)、祁(从示)三者古音均为di。

同时,将济济套入其他几处,也不违和:

「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诸娣从之,济济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

「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四海来假,来假济济。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是故,选择济济,而非漆漆,来替代祁祁。

② 既然祁祁=济济,是用来形容蒿草(蘩)的,那么, 被之祁祁= 披之济济,这个被,就是一个动词,=披、把蒿草摆放整齐、拾掇、整理、覆盖之义。则, 被之祁祁= 披之济济= 覆之济济

既然,被=披=覆(覆从复,古音bi,与被-披古音相同),那么,被之僮僮=披之僮僮=覆之僮僮。

重重,重chong,古音dong。僮僮,僮从童,古音dong。僮僮=重重,也是用来修饰蒿草的摆放状态,与祁祁=济济形成对仗。

是故,被之僮僮=披之僮僮=覆之僮僮=覆之重重,表示一层摞一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