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蚁璐雅 王漫琪 赵映光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蚁璐雅 林桂炎 宋金峪

作为全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40年来汕头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全国首创”,探索一个又一个的“全国率先”,瞄准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全力打造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汕头经济特区40年发展(这里是汕头百载商埠)(1)

汕头小公园 沈文嘉 摄

最近,汕头正越来越吸引着各界的目光。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这座“百载商埠”的发源地成为了广东新晋的旅游网红打卡点。坐拥内海湾、南澳岛、“岭南第一侨宅”陈慈簧故居等热门景点,凝聚潮剧、潮乐、潮菜和潮汕工夫茶等浓郁传统地方文化的汕头,也在这个黄金周迎来了近400万人次的客流量,旅游总收入超18亿元。

百载商埠活力四射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是全国34个开埠城市中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开埠区,而这个保护区的核心,便是这座被当地人俗称为“小公园亭”的小公园中山纪念亭。小公园亭始建于1934年,原本是一座木结构建筑,用以纪念曾造访汕头的孙中山先生,迄今经历三次“修建”。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推进和热心企业的支持下,小公园亭榫卯木结构原貌也在原址上按原尺寸得以复原。

而环绕小公园亭的,均是大致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清一色骑楼建筑,当游人走进“四永一升平”街区——全国唯一呈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道,环顾内地最大的骑楼建筑群,一栋栋年代感十足的欧式建筑上写满了历史故事。

比如其中的百货大楼,前身是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公司",装有汕头市历史上第一部电梯,且足足使用了60年之久,是老汕头的标志性建筑及小公园的象征之一。

汕头经济特区40年发展(这里是汕头百载商埠)(2)

小公园建筑非常精美 沈文嘉 摄

自1860年汕头开埠以来的文化历史,均浓缩在位于小公园永平路的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中,馆前,卖草粿的市井走贩、女留学生等古铜色塑像巍巍而立,中西两种文化元素在人物身上交融,映衬着身后的灰砖墙、红格窗,厚实的历史感扑面而来。现在,汕头市开埠文化陈列馆不仅成为汕头市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老埠一日游”也成为各大旅行社人气最旺的旅游线路。

汕头经济特区40年发展(这里是汕头百载商埠)(3)

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公司" 沈文嘉 摄

近年来,汕头乘着创文强管东风,坚持“修旧如旧、修新如旧、建新如旧”,启动并全力推动小公园片区的保育活化,百载商埠重现迷人风采。小公园开埠区,是清末民初老汕头繁荣发展的象征,是“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眼下,小公园曾经辉煌的“灯光夜市”又重现眼前,忙碌而新颖的各色摊位更尽情展现着潮商精神的非凡魅力和生生不息。

百行千业创商业传奇

汕头有一首流传民间的“十二月歌”—— “正、二择柑皮,三、四卖杨梅,五、六煮草粿。七月去抢孤,八月去脱芋。九、十卖筲箕,十一、十二錾大钱,一年过了又一年。” 歌词生动描述善掘商机的小商贩们,在不同的时节,迎合社会生活不同需求抓住不同的商业机会。

潮商,正是汕头的一块金字招牌。数百年来,无数潮汕先人从汕头埠、樟林港乘坐红头船扬帆出海、远渡重洋,秉承着团结拼搏的潮商精神,涌现出百行千业的潮商族群,这就是潮商基因给予汕头开拓建设的强大发展动力,当代以来更缔造了谢易初、林百欣、李嘉诚、马化腾等众多商业巨子传奇。

汕头经济特区40年发展(这里是汕头百载商埠)(4)

汕头市龙湖区办公大楼、原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大楼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林桂炎 摄

如今,站在全新的时空坐标上,汕头正奋力推进营商环境再造,加快推进政府服务模式改革和“汕头大数据”平台建设,在最新的全国100强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中汕头排名上升17位,跃居第38名。

“侨批”曾是“经济生命线”

“侨”,是汕头的一张名片,而“侨批”是其中的重要载体。“潮人善经商,窭空之子,只身出洋”,这些一批又一批过番的潮侨,他们惊人的适应能力、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吃苦耐劳、团结拼搏带来巨大的推动力,终于“几无一不作海外巨商矣”。据资料显示,在遍布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0万潮汕籍侨胞中,来自汕头的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达500多万人,汕头市的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达200多万人。

潮汕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民谚——“番畔钱银唐山福”“七成食番畔,三成靠唐山”,番畔即海外,唐山即指中国故乡, 这些心系家乡的“家己人”,逐渐通过“侨批”(也称“番批”,即汇款与信函的结合)的方式照拂亲友,极大地贴补、改善了内地亲友的生活条件。

汕头经济特区40年发展(这里是汕头百载商埠)(5)

侨批曾是潮汕地区的“经济‘生命线’”(资料图)

潮籍华侨汇寄回乡的侨批款项,除了用于赡养侨眷家属外,有的还用来买田建屋、修祖墓、建祠庙,又或扶贫恤难和兴办教育公益事业。另一方面,收到款项的家乡亲友消费力增强,极大活跃了当地经济和商品流通,更有家庭经济宽裕或富有者,用收到的钱扩大农业和工商各业,发展起家乡的产业经济。可以说,侨批曾是潮汕地区的经济“生命线”。

数以千百万计的侨批,是潮汕人出海闯拼历史的真实见证,不仅渗透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更蕴含着潮侨对祖国和故里的桑梓之心。

这些岁月之声也在位于汕头小公园的侨批文物馆一一保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文物馆创建于2004年4月,是国内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2010年,加挂“潮汕侨批档案馆”牌子,正式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据了解,目前馆藏文物档案12.5万份,其中侨批原件3.6万份。

华侨试验区辟特区新路

汕头作为因“侨”而立的经济特区,多年来许多重大项目落地都离不开侨心侨力,包括续建汕头市林百欣宝珠图书馆、林百欣中学、汕头谢慧如潮剧艺术中心、汕头市潮汕体育馆、谢易初中学、汕头正大体育馆、汕头大学、汕头大学多家附属医院等;另一方面,潮侨将中华文化和潮汕文化引入海外,同时也为汕头经济特区的建设带来更多海外新事物、新元素,极大拓宽了本土潮人的视野和见识,是汕头的文化融合者、传承者、传播者。

而近年来,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华侨”为主题、以“经济文化合作”为纽带的国家级创新发展平台,华侨试验区更成为汕头经济特区再出发的新里程碑,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任,在国务院批复设立华侨试验区一周年之际的2015年9月份,全国首个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正式挂牌开板,并于去年底升格为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汕头分公司,挂牌企业623家。

汕头经济特区40年发展(这里是汕头百载商埠)(6)

汕头海湾大桥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摄

目前,华侨试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全面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侨梦苑”等重大发展平台不断发挥作用,现代金融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成效明显,先后吸引了宝能、明园、雅士利和潮商等10家企业设立总部项目,总投资约194亿元;搜狗人工智能公司已在华侨试验区注册落户,中国移动AI研究院项目也正在抓紧推进中,更积极与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进行对接,共同致力于推动试验区的产业聚集发展。

汕头经济特区40年发展(这里是汕头百载商埠)(7)

活力特区汕头到处生机勃勃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摄

文化认同是一股内在凝聚力,潮籍华侨华人的身影和外资项目接踵而来。汕头市商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至2019年底,汕头市累计设立外商投资项目6218个,其中华侨投资项目占88.8%,实际吸收侨资78.6亿美元,占汕头市吸收外资总量的80.7%,绘就汕头经济特区“侨力”之路的新里程碑。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彤

审签|吴瑕

实习生|容嘉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