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界定

concept definition

现实主义又称写实主义,是西方19世纪的美术思潮

名称:现实主义

时间:19世纪

地域:法国 欧洲

代表艺术家:库尔贝、米勒、杜米埃等

代表作品:《拾穗者》、《画室》、《三等车厢》等

产生背景

现实主义又称写实主义是西方19世纪的美术思潮 。写实主义起源于法国 ,中心也在法国,后波及欧洲各国 。1848年革命后,首次使用“ 写实主义”一词。代表人物为画家G·库尔贝,最早的理论家为尚弗勒里。其第一份宣言发表于1855年。反对僵化的新古典主义,反对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往往以社会低层人物为作品的主人公并满怀同情地描绘他们的处境,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这种美术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原因。在法国,由于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继1830年革命以后,又掀起了规模更大、波及全欧的1848年革命.这场革命遭到残酷的镇压,“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被践踏,使人们不再抱任何浪漫主义的幻想,而迫切要求对现实作客观的认识,具有批判性质的写实主义,便是这种思想意识在艺术上的反映。写实主义有两个含义:①指艺术的创作方法。②指艺术的写实手法。法国19世纪写实主义美术两者兼而有之。库尔贝等人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是写实的,在内容上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法国画家﹐写实主义美术的代表

姓名: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生卒年:1819年6月11日——1877年12月3日

国籍:法国

作品:《石工》﹑《奥南的丧礼》、《画室》、《绿荫下的小河》

艺术生平

1819年6月11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奥尔南一个葡萄园主的家庭。1841年 他的父亲送他到巴黎念大学,要他学习法律,但他却立志做一名画家,在皇家美术学院和贝桑松美术学院学习。1842年 创作了自画像为主题的《抽烟斗的人》。1848年 库尔贝由于革命思想家普鲁东和诗人波特莱尔的影响,积极投身法国社会的革命运动。1849年 由于革命激起了库尔贝描绘贫困场面的兴趣,库尔贝创作了《石工》。

  1854年 他的画在法兰克福展出,在德国大众的心目中获得很大的成功。由于革命思想家普鲁东和诗人波特莱尔的影响,库尔贝在1848年就积极投身法国社会的革命运动。1855年 库尔贝创作了在他的油画作品中处理上最复杂也最成功的作品“画家工作室”。并于同年,在一座棚屋里举办了个人画展《现实主义—G·库尔贝画展》,使他赢得了一大批激进的青年画家的拥戴。

  l867年,展出了著名的《绿荫下的小河》,又名《黑泉河》。1872年,库尔贝又投身伟大的巴黎公社运动,担任公社委员和美术家联合会主席,热情为公社绘制旗帜、徽章和各种宣传品。巴黎公社失败后,库尔贝被捕入狱,在狱中所画的《戴贝雷帽系红领带的库尔贝》,表现了他这个时期的革命风貌。1873年,经友人保释,库尔贝出狱,随即流亡瑞士,1877年12月31日在瑞士的洛桑逝世。

艺术成就

库尔贝是写实主义美术的代表画家,他早年油画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已多少地显示出他后来创作的主要倾向,即以写实的手法去真实地反映客观对象,例如《带黑狗的自画像》(1842,巴黎小宫博物馆)﹑《受伤的男子》(1844,卢佛尔博物馆)等。

  库尔贝创作的旺盛时期是从1848年革命开始的。当时,法国社会上进步思潮活跃,库尔贝的艺术在这样的土壤上孕育起来。按照沙龙美术传统,大型的纪念碑式油画一般只被用来表现宗教神话和帝王贵族历史之类题材内容,可是库尔贝却打破这一惯例,用纪念碑式的大型油画形式来反映法国平民的日常生活。如《奥尔南午饭后的休息》中的4 个人物自左至右为:库尔贝的父亲;主人埃诺;此外还有库尔贝的朋友马尔莱以及一个拉小提琴者。

  1849年,库尔贝创作了油画《石工》,他满怀同情地表现了贫苦工人的艰苦劳动。这是过去画家们较少表现的一个题材。此画把无情的现实跟浪漫主义的幻想和学院派新古典主义的理想化和虚假作了对照﹕画中两个受尽生活折磨的工人的形像具有何等深刻的概括性含义。库尔贝这种如实地再现法国平民悲惨生活的画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映。1855年,创作大型油画《画室》,画家自称此画为“概括了我7年艺术和道德生活的真实的寓喻”。画中的人物和道具都有一定的寓喻,例如﹐画架后面的石膏像,是对僵化了的学院艺术的讽喻。这幅画虽然其中有的寓意比较奥涩,但从整幅画的艺术处理和人物个性刻画来说,无愧为现实主义的杰作。

  60年代前后,库尔贝主要画了一些风景画﹑肖像画﹑静物画和人体画,例如《泉》《蒲鲁东像》等。他的画,有些是以调色刀括颜料,并跟稳重有力的笔触相结合而绘成,予人的印象是造型结实,质感强烈,分量厚重。库尔贝在他的写实主义宣言中确立了以反映生活的真实为创作的最高原则,并肯定了平民生活的重要性和巨大意义。他把自己的创作跟法国人民的革命运动联系在一起。尽管其艺术见解有时显得有些偏激,如否定历史题材和不赞成在绘画中表现幻想等,但这类言论当时主要是针对学院派艺术的弄虚作假和陈腔滥调而提出的。库尔贝的艺术实践和理论从整个来看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对19世纪的其他写实主义画家及其以后的印象主义画家都有很大影响。

作品欣赏

西方现实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人物(西方美术现实主义)(1)

▲《画室》

《画室》的全名叫《画家的工作室――一个现实的寓意,概括了我7年来艺术生活的情况》。画家的立意在于展示自己从1848年以来的艺术创作生涯,并寄寓一种意味深远的社会哲理。画家把7年来对生活和思想有影响的朋友和他曾经画过的模特儿集中画在一个画面上。另外还集中了上流社会各个阶层的形象,表现一个法国社会的缩影。

  在这幅画中描绘了三十多人,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寓意:画面中间是画家自己正在画一幅风景,画前小孩代表“无邪的眼睛”;裸体女模特儿代表画家心目中的缪斯,或真理;画幅背后一个十字架上钉着圣徒圣赛巴先,代表僵死的学院派艺术。围绕这个中心画面分成两部分:右边坐着看书的是诗人波德莱尔,他象征“诗”;前面站立一对男女,为“绘画的鉴赏者”;依次每个人都有象征意义:“散文”、“哲学”、“音乐”等。画的另一部分,大多是画家画过的模特儿,可谓集社会上之三教九流,他们被隐喻为贫困、忧郁、被损害者和被剥削者。总之画中出现的人和物都有一定的寓意,看来十分费解,但它体现了画家的民主思想和现实主义的艺术方向,蕴含着库尔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抱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有人说他的这幅画是骄傲的抒发、感伤的回忆,以及十足的沾沾自喜,赋予了整个的构图以如此天真和温暖的生命力,如此的真挚感,以致它并不显得可笑。还有人说他以高超的表现技巧挽救了一个本来是非常幼稚的构思。但是人们不得不承认这幅画构图的完整、画面气氛的和谐,以及色彩的统一是无与伦比的,画面中心的裸体更是美妙绝伦。有人认为丢在地上的粉红色衣服就是一幅极好的静物画。这幅巨画显示了画家很强的把握复杂构图的能力以及画家写实的造型和色彩技巧,画的物象具有充分的质感和量感,这一切都表明库尔贝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1855年,巴黎举办世界名画展览,评审委员会拒绝接受库尔贝的这幅《画室》,原因是太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于是画家决定就在世界名画展附近租一间房子单独展出这件作品,并题名为“现实主义展览馆”,同时发表“现实主义宣言”,现实主义艺术流派因此而得名。

西方现实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人物(西方美术现实主义)(2)

▲《石工》

1849年11月20日库尔贝给友人的信中提到:“我乘了我们的四轮马车,到梅齐埃尔附近的圣?但尼宫去。在路途中我停下来看了一下两个在路旁打石头的工人。比这更充分地表现出贫困的场面,是不大容易碰见的。”后来画家邀请了两位贫民到自己的画室里当模特儿,创作了《石工》。画家在谈到这幅画的创作构思时写道:“《石工》的情节发生在烤人的太阳下,在道旁的沟边。石工的形体微微地突出在高耸的绿色山坡前,山坡几乎填满了整个画面,上面飞驰过一大层云影。仅仅在画面的右角,在山坡后面,可以看到一角蓝天。这儿丝毫没有虚构的东西,我的亲爱的朋友!我每天散步时都看到这些人。而且,这个阶级的人们往往就是这样度过一生的。”《石工》是现实生活中最底层社会劳苦人的真实写照。因此,有人指责他的艺术“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称之为自然主义更为合适”。这种评价是不公平的,画家是有深意的,他要描绘这个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他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了这一情节最能表达他的思想,他抓住它,并使之再现于画面,体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这与纯粹的自然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西方现实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人物(西方美术现实主义)(3)

▲《奥南的葬礼》

画家所描绘的是他家乡的风俗场景,这种地方性的葬礼往往也是当地各式各样人物出现的场合,有官吏、商人和神父之类的头面人物,也有死者的亲属友人。一般人物的表情神态都是严肃而冷漠的,唯有死者的亲属才显出哀悼情态。这里所画的是风俗场面,实际上是奥南地方一群人的肖像,画家以严谨朴实的艺术语言,精确地塑造了众多人物肖像,其中有画家自己家庭的成员。当这幅画问世时,受到官方评论的指责,说它是“粗俗的、片面的,不懂得起码的绘画规则”。然而却受到青年画家们的欢迎,他们称赞“这幅画是以令人惊异的技巧画成的,风景的色彩具有绝妙的透明感,以及那些红、白、青各色的调子,使整个画面为之丰富起来”。在这幅画中画家以纪实的形式,不加任何修饰和美化,描绘了这真实而平凡的生活场面,因此有人说这幅画是“浪漫主义的葬礼”。

西方现实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人物(西方美术现实主义)(4)

▲《筛谷的妇女》

库尔贝画过许多的妇女形象,而以这幅画中的筛麦女子最朴实、最能体现他的美学思想。画中劳动妇女那种毫无修饰的自然身姿,和那裸露的颈项、双手和紧身衣裹着的身体里显现出的健康、结实的身体,都充满着生命的力量。这个完美的劳动妇女形象,使人想起委拉斯开兹的《纺纱女》中的那位侧身纺纱女子的健美体形。

奥诺雷•杜米埃

Honoré Daumier

西方现实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人物(西方美术现实主义)(5)

法国著名画家、讽刺漫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

姓名:奥诺雷·杜米埃(Honoré Daumier)

生卒年:1808年2月26日-1879年2月10日

国籍:法国

作品:《三等车厢》、《带孩子的洗衣妇》、《高康大》、《立法肚子》

艺术生平

奥诺雷·杜米埃出生于马赛一个有文学修养的玻璃匠家庭,6岁时全家迁居巴黎,由于生活贫困,杜米埃少年时就自谋生计,曾当过听差、店员,这使他深知官场龌龊和民间疾苦,产生民主思想和正义感。

  杜米埃20岁时师从于法国皇家博物馆馆长、画家涅努瓦学习绘画,尔后又随布登学习,还在业余时向石版画家拉米列学习版画艺术。

  1832年因为讽刺国王路易-菲利普的漫画《高康大》而入狱6个月,1833年出狱,仍然以作品继续攻击君主政体和当时的社会制度,并描绘各种底层人物。

  1834年里昂工人起义失败,他发表《立法肚子》、《出版自由》、《唐斯诺南街的屠杀》等大型石版画,对统治者表示抗议。1848年开始研究新技法,趋向印象派艺术,其作品获得著名印象派画家如马奈和莫奈的赞赏,巴尔札克称赞他的作品“有米开朗基罗的神髓”。

  1871年他参加了巴黎公社的起义。

  1877年,画商杜兰-鲁尔为他的作品在巴黎举办画展,但这时他已经双目几乎失明了, 翌年在家中逝世。

艺术成就

  杜米埃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讽刺艺术大师,也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揭露法国的政界人物和社会黑暗势力为主,用绘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也正因为如此,杜米埃才成为画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讽刺画家。他最初从事版画创作,以尖锐的艺术语言揭露和讽刺社会的黑暗,他的大量讽刺作品可称之为“没落阶级集体形象的辞典”。如在作品《高康大》中,象征当时法国国王的高康大占据大半个画面,身材硕大无比,与其他人物形象在比例上形成极大的对比关系。高康大肚子浑圆,两腿细长,头部呈梨形,他张开大嘴,嘴巴与地面之间斜树着一个长梯,而长梯的下端和长梯上是一群与高康大同样膘肥体壮的小官员,他们正在把装有金钱的袋子送入高康大的口中,在高康大的背后,则聚拢了另一群膘肥肚圆的人们,他们正忙之捡奖品和荣誉,真是丑态毕露。整个画面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夸张、诙谐,令人忍俊不禁,真真切切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贪得无厌、搜刮民脂民膏的丑恶行为。

  他的油画仍如同讽刺画一样,造型不求形似,只重视色块与形体的“神肖”。他往往以棕色和粉红为基调,从文学名著和生活中选择表现题材,以批判的艺术眼光审视自己所创造的形象,他说过“要做一个自己时代的人”。杜米埃的艺术生涯始终与法国的现实主义相联系,他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语言,塑造自己独特的艺术形象。

  如代表作品《三等车厢》,就是记录画家经常外出乘车的经历。画面拥挤的狭小空间里,突出描绘前排三个人物,概括表现后面一群人,以坐椅靠背分隔前后,这是生活中极平常的现象,但揭示了法国社会的等级制,在这三等车厢里坐着的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公民。三个主体特写人物中,最突出的是位满脸皱纹的老妇人,人们从她的神态可见她的生活经历。靠着她左右的两个人,一个入睡的少年和一位带婴儿的母亲,他们的形象本身可明白表现出他们的社会地位,背后的人群可从不同面貌的头像中体现不同人物的地位和个性。这有限的画面空间,成了法国下层社会的一个缩影。

  杜米埃的代表作还有《被薩梯追捕的仙女》、《三个交谈的律师》、《 唐·吉诃德》、《兩位律師》、《暴动》。他一生的创作以石板画为主,一生大约画了4000幅漫画,其中主要是石板画,他的油画、素描、水彩画也都非常著名,间或也创作雕塑。他的作品气魄豪放,用笔洗练,锋芒毕露,尖锐辛辣。由于他所采用的油画技巧极其简略,所以不为当时的画坛看好,直至在他死后21年的一次展览会上,他的油画才震动了整个美术界。

作品欣赏

西方现实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人物(西方美术现实主义)(6)

▲ 《三等车厢》

杜米埃的风俗题材作品,大都是描绘他亲身经历过的事。三等车厢的状况,就是记录画家经常外出乘车的经历。画面拥挤的狭小空间里,突出描绘前排三个人物,概括表现后面一群人,以坐椅靠背分隔前后,这是生活中极平常的现象,但揭示了法国社会的等级制,在这三等车厢里坐着的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公民。三个主体特写人物中,最突出的是位满脸皱纹的老妇人,人们从她的神态可见她的生活经历。靠着她左右的两个人,一个入睡的少年和一位带婴儿的母亲,他们的形象本身可明白表现出他们的社会地位,背后的人群可从不同面貌的头像中体现不同人物的地位和个性。这有限的画面空间,成了法国下层社会的一个缩影。

  这幅画好象既表现了短暂旅途生活,也象征着人生漫长的道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情,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各自有着不同的遭遇。在这类作品中,既没有幽默,更没有讽剌,而是十分严肃地表现了画家对劳动人民命运的关心。在杜米埃的画面上常有着流畅的轮廓线,所以颇有版画的特点。

西方现实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人物(西方美术现实主义)(7)

▲《堂吉诃德像》

在人们最为熟悉的一幅《堂吉诃德像》中,荒野中的一抹幻影,以及光线、色彩、线条和构图全都是为了表现主角的孤独及其英雄般的紧张感。在如金属般沉重的山坡上,英勇的骑士没有眼睛、没有面貌,头部是与荒山中的红土相似的铁锈色的斑块,以逆光的方式,突出在半透明的灰黑色盔甲之上。堂吉诃德从头到脚沐浴着光彩,他是这个世界上活生生的灵魂。在他的周围,是一个被风化了的世界,而他似乎是世界上唯一的一股力量。在这凄凉的孤独中,只有瘦骨嶙峋的白马相随,那白垩般苍白的色彩,把这个有如幻影般的形象变成了《启示录》里的坐骑。黄色的地面上没有生活的痕迹,停留在这儿的只有人和动物的透明光影。以蓝绿色为主调的天空空旷而昏暗。杜米埃对色彩的处理,很有些表现主义的意味,单纯的大色块在画面上组成了富有张力的另类感觉,像评论家对康定斯基《有教堂的山地风景》的评论:“由红、黄、蓝、绿四色组成的若干强有力的色彩组合支配着画面,借助一些平面,点和短笔触把形式概略地描绘出来,主题不过是释放色彩力量的借口罢了。”虽然画面主要是具象的内容,但色彩却是富于表现性的。作品在每一处色彩、每一处光影、每一处线条界限上的转换,都是在创造一种象征、一种神话。在这里,按照浪漫主义的美学观,滑稽和崇高融为了一体。杜米埃并非为塞万提斯画插图,他再创造了这幅作品。他从小说中获得启示,把人物放在史诗的范畴。画面并不特指小说中的哪个具体画面,而是作者意志的一种传达。在这个世纪,似乎也只有戈雅如此真实地展示了对像堂吉诃德这样的民间英雄的礼赞之情。但是杜米埃比戈雅表达得更直接、更随性,从主角枯瘦的双腿一直延伸向天空的长矛就好像一枚孤独的英雄主义徽章。尽管作品的尺幅很小,却显出纪念碑般的气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