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光:“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的新提法、新变化,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重点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十四五规划建议重点内容(规划建议中的新提法)

十四五规划建议重点内容

张亚光:“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的新提法、新变化

“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完整性和丰富性超过历次规划建议,同“十三五”规划纲要进行对比,有不少新提法、新变化。以下是总结出来的“十二大变化”。

第一,指导思想的表述有变化。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变化。“党的领导”成为首要原则,而且加入了“全面”两字。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有较大变化。“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与“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对应的表述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变化表明我们新的目标制定更加务实,不再简单地以GDP增速作为主要发展目的。

第四,“十四五”规划建议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部分,有两点新表述十分值得重视。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是在党的最高文件层面上第一次对科技工作赋予了“战略力量”的重大属性。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是科技创新领域的突破性认识。

第五,“十四五”规划建议将产业链和供应链放在了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位置。科技自立自强的呼声日高,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最关键因素。

第六,“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的“加快数字化发展”,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是新的提法,是将“数字化”视作一种底层的生产力和社会运行的基本方式。

第七,“十四五”规划建议专设一篇论述“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强大国内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八,“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部分提出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这也是历史上“企业家精神”首次进入五年规划。

第九,“十四五”规划建议在“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部分呈现出了不少新的元素。比如“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从“十三五”的“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到“十四五”的“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与此同时,从“十三五”的“建立健全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到“十四五”的“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也表明了完善资本市场严格退出制度的决心。

第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比“十三五”规划纲要多了“以人为核心”的定语,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十一,“十四五”规划建议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部分,关于学习教育的内容,在“十三五”规划纲要里面是没有出现过的,而对广大群众和青年人来说又是非常必要的。

第十二,“十四五”规划建议重新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句话极其关键,“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表述是“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比较对照,可以发现这是中央在分配制度上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原文链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引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国无廉则不安,家无廉则不宁。”陈毅常说:干部亲属好友的言行,在群众中有很强的说服力。“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廉洁是干部的基本素质,只有工作上廉洁奉公,政治上才能无私无畏。廉洁的家风有助于共产党人有效抵御各种诱惑,为廉洁从政打下基础。可以说,很多腐败的根源“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进一步说明了廉洁齐家的紧迫性。学习效法老一辈革命家廉洁齐家精神,对于当今共产党人廉洁齐家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链接:廉洁家风有助于共产党人抵御各种诱惑,为廉洁从政打下基础

新科学对于戏剧创作的变革是双重性的,一方面展现了科学成果与人文理念在戏剧中的结合;另一方面,知识增进了人类的自主性,从而引发了近代社会中知识与神学信仰间的矛盾。学科的重新划分、地理的发现、天文的探索等都冲击了神学在知识学科中的主导地位。以学科划分为例,培根在《学术的推进》中将人类知识分为两类:神灵启赋的知识和人类靠官能所获得的知识。他模仿《马太福音》中“恺撒的物,当归给恺撒,神的物,当归给神”的话语,写出“属于信仰的,归给信仰”,试图将神学与科学彻底分离。

原文链接:浮士德的“知识愿望”——新科学对英国戏剧变革的影响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专门用一个部分对文化建设部署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体任务包括: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等。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强调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等。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包括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创新推进国际传播等。

原文链接: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是在落实信息收集环节的“知情—同意”的机制方面,草案出台了比较切实的举措。通过对告知事项、各情形中的同意要求、撤回同意权等做出明确规定,“知情—同意”的保护机制或有望借此得到贯彻与落实。二是通过规定包括知情权、查阅复制权、更正权、删除权等在内的权利,草案强化了个人在信息处理环节的控制权能。三是草案试图构建以二元机制为支柱的法律保护框架,即在“知情—同意”的机制外,引入对信息处理者的合规要求的机制。为此,草案对信息处理者的义务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包括对个人信息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与采取相应的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措施,以及在特定情形中要求进行事前的风险评估等。四是初步确立按个人信息类型提供分级保护的机制,对敏感信息的处理做出专节的规定。

原文链接:个人信息保护应在社会治理框架中考量

史金波:让历史文物活起来

让文物活起来,可以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共同发展力量。过去因有关西夏的文献稀少,西夏往往被称为“神秘的西夏”。20世纪初,中国黑水城遗址发现了大量考古资料,但不幸被国外探险队席卷而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搜集、整理流失海外文物的力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同俄罗斯有关部门合作,全面整理、出版了保存于圣彼得堡的黑水城出土文献,陆续出版了大型文献丛书《俄藏黑水城文献》,使流失文物实现再生性回归,为西夏学提供了大量新的重要资料。近些年西夏研究的重要成就和主要突破点,多以这批黑水城出土的文物为基础资料,这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典型成功例证。

原文链接:考古发现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丰富内涵

散文批评在文学场域内具备“自生性”特质。所谓“自生性”,指散文批评凭借的理论资源主要来自散文传统。对于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理论而言,理论资源来自现代散文传统和“十七年”散文传统,其话语标识自成特色,与热点理论话语及其他分体理论话语之间仅有小部分交集。比如“形散神不散”论、散文的真实性问题、散文的文体边界等,皆是在批评实践中产生的“内部”话题。这些“自生性”话题具备某种延续性,并在绵延中形成具有理论特性的话语形态。与之对照,少数借鉴西方文论成果而形成的散文观念,如“复调散文”,在批评实践中因为缺乏回声而形成了孤立性的理论概念,缺少足够的活力。

原文链接:当代散文理论的形态呈现

第一是政策与措施集成。最关键的就是要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谋划,在方法论上,就是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制定改革的具体措施,同时立足各领域改革的配套措施,使各项改革政策与措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第二是功能与平台集成。通过集成化改革形成集成化治理。集成改革如同集成电路,同样需要一个制度主板。这个“主板”就是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届四中全会,党和国家逐渐形成的“四梁八柱”。第三是资源与力量集成。在大数据治理方面,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如何打破“数据壁垒”,整合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但同时,也要注重力量的集成,资源整合是基础,力量聚合是关键。

原文链接:以“集成”改革方法论打造“重要窗口”

金融机构正在采取行动强化对外投资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的绿色化。中英机构于2018年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截至2020年9月,已有37家签署机构和12家支持机构,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发布了《金融机构环境风险综述》和《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分析案例集》,为金融业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提供指南。从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看,中国已经在共建国家建设了大量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帮助东道国能源供给向高效、清洁、多样化的方向加速转型。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能源领域投资中可再生能源投资的比例逐步增加,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AEI)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超过化石能源。

原文链接: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这是对既往建军目标与时俱进的充实和具体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全局,奋力推进强军事业的战略意志和坚定决心。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安全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因此,《建议》中指出了加快军事理论、军队组织形态、军事人员、武器装备现代化这一重要内容,既是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呼应,也是基于形势变化对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挑战进行适时的观照,以便确保“三步走”战略能够高质量实施。其中,基于科技在战斗力生成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战争形态的加速演变,建设智能化军事体系已成为世界军事发展重大趋势。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国防和军队融合发展尤为重要。

原文链接:“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