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讲 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小结

伤寒论文字版第三十九讲(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1)

大家好,我们上课。我们上一次课,讲的是厥阴病篇的一部分内容。我们厥阴病篇呢,还剩一点点,我想,我们把剩下的这一点内容讲完了之后,再把厥阴病篇作一个系统的小结。所以我们在这里呢,就不对上次课所讲的内容作归纳作总结了。上次课的最后,我们谈到了厥阴病篇所附的下利的证侯和呕吐的证候,无论是下利的证候也罢,还是呕吐的证候也罢,都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都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我还应当说明的是这些证候,它有的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肝,没有涉及到心包,没有涉及到厥阴经,它不应当是厥阴病,不是厥阴病为什么附到厥阴病篇呢,这就是后世的人,或者是王叔和在整理《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他看到厥阴病篇的原文比较少,所以他就把厥利呕哕一篇的内容附到了厥阴病篇。但是我们惊奇的看到他附到厥阴病篇的这些厥利呕哕的证候,同样具有或寒或热,或虚或实,这种两极转化的特征,因此呢它和厥阴病的特点有相吻合的地方。所以附在厥阴病篇,也有它的一定的内在的联系。我们上次讲完下利,讲完呕吐,我们现在讲哕,请大家打开讲义,208页。看原文380条,“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哕”这个字我们以前遇到过,“哕”在宋代以前得中医书籍中,它作为一个症状,指的是呃逆、呃忒,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膈肌痉挛,所以你看《伤寒论》也罢,《脉经》也罢,《诸病源候论》也罢,《千金翼方》、《千金要方》也罢,《外台秘要》也罢,见得到这个“哕”,它就是指的膈肌痉挛,呃逆、呃忒,也可以把它叫做吃逆,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膈肌痉挛。宋朝以后,这个词义发生了变化,“哕”字就变成了干呕,所以在现代汉语里有“干哕”这个词,“干哕”这个词就是指的干呕,我们《伤寒论》是汉代的著作,所以《伤寒论》中所出现的“哕”是膈肌痉挛,膈肌痉挛有胃气上逆的因素,也有肝气上逆的因素,也有膈气上逆的因素情况就比较复杂。它不仅仅是一个胃气上逆,我们现在所谈到的380条是讲的一个胃中虚寒所造成的呃逆,因为仲景说,“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这个胃中寒冷就是胃家虚寒,这个病是怎么造成的呢,从他写的这个病历来看,伤寒一个外感病,医生用了剧烈的吐法,又用了剧烈的下法,这就造成了中气的极度虚衰,所以说“极虚”,这么虚的病人,医生还要给他用强烈的汗法,“复”就是又,用了强烈的汗法。为什么用强烈的汗法呢,“其人外气悱郁”,结果发现这个人还有些脸红,身上轻度的发热,好象是表气闭郁的一种现象,所以又用了强烈的发汗的方法,那么发汗用的什么方法呢,用的水疗法,“复与之水,以发其汗”,用的水疗法,火疗我们以前介绍过,有火针,有火薰,有火慰,有火灸,它完全是治疗沉汗痼冷的虚寒证的,水疗我们以前没有提到过,所谓水疗,一个是饮水疗法,一个是用水来洗浴的方法,那么饮水疗法,我们在讲五苓散适应证的时候提到过,但是没有直接用“水疗”这个词,我们只是讲的饮水疗法,它治疗胃中津液不足的口渴,要“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因为当胃中津伤的情况下,胃的这种受纳的功能,脾的这种运化的功能都比较底下,胃中津伤,津液不足,机体的本能的生理反映,就要引水自救,这就是我们多次说过的,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引水自救,特别是胃中津液不足的时候,就想大量的喝冷水,实际上大量的喝冷水常常造成水停中焦,所以仲景所提倡的饮水疗法,就是“少少与饮之”,慢慢地每次给他喝少量的温水,因为它胃中津液不足的时候,胃的这种受纳、运化功能都低下啊,这是水疗的一种方法,使胃中津液慢慢恢复了,这种胃津被伤的口渴就得到缓解,还有一条水疗,就是用水来浇浴,用水来浇浴达到什么效果呢,退热的效果,或者用水来浇浴让他出汗,有类似于今天我们通过洗澡的方式来出汗,来退热。这也属于水疗,那么现在这个病人,用了大催吐、大泻下,正气大虚,虽然有一点表气的悱郁,那也应当本着虚人伤寒建其中的原则先补里后解表,也常常有时后当里气恢复了,表邪自然解除,因为里气恢复了,营卫畅达了,正气自我祛邪,人体自我康复的机能发挥作用,常常表邪解除了,如果还有表邪不解除的话,那你再解表不迟。现在一个里气极虚的证候,你就用水浇浴的方法来洗澡,这就更会伤里气,所以仲景说了中焦虚寒,虚气上逆,就出现了呃逆不止,那么这个证候我们用什么方子来治疗,中焦虚寒,虚气上逆出现的是呃逆,我们抓病机,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方子,哪个可以治疗胃家虚寒。吴茱萸汤?对了,吴茱萸汤,我们学过的三条原文中,阳明病篇的是“食谷欲呕,属阳明”那是胃家虚寒,受纳无权。在少阴病篇所学的“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那是一个胃寒气逆,剧烈呕吐,结果造成阴阳气一时的不能相顺接于手足,出现了手脚发凉,剧烈呕吐,升降逆乱,病人痛苦难耐,所以出现了烦躁欲死。这些症状非常类似于少阴的阳衰阴盛证,叫少阴病,应当说它不是少阴病,而是少阴病的类似证,用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而在厥阴病篇,它治疗“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主之”那是一个肝寒犯胃,又有肝胃两寒,饮邪不化,又有肝胃两寒,浊阴上逆巅顶,也用吴茱萸汤暖肝胃,降浊阴,这三条方证都以呕吐为主,它们的病机是胃家虚寒,我们讲的它的主证,380条,它的主证是呃逆不止,对于一个呃逆的证候,我们也应当辨证,在太阳病篇曾经提到过旋复代赭汤,它所治疗的不是呃逆,在《伤寒论》中它所治疗的不是呃逆,而是嗳气。这个证候是胃虚痰浊中阻,痰浊中阻,用旋复代赭汤化痰,镇逆,补中,来治疗嗳气不除,可是我们说,旋复代赭汤这张方子,在现代临床上又常常用于胃虚痰阻的呃逆不止,还记得吧。那是旋复代赭汤在临床上扩大应用范围,可以治疗呃逆不止。这个呃逆,只要是胃虚而痰浊中阻,胃气和膈气上逆的,我们就可以用旋复代赭汤来治疗。而治呃逆不止的时候,代赭石要适当的重用,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个呃逆,为什么不用旋复代赭汤呢,因为它的病机不是胃虚痰阻,而是胃家虚寒,无力以降,没有力量降,所以虚气上逆,导致的一个呃逆不止,导致的一个膈气上逆,那么既然抓病机,它是属于胃家虚寒,虚气上逆的话,那我们用吴茱萸汤暖胃降逆,完全是可以的,尽管吴茱萸汤的适应证在《伤寒论》的有三条讲的都不是呃逆,而讲的是呕吐,抓病机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治疗胃家虚寒的呃逆不止。好,这一条,380条,我们就作这么多的讲解。下面看381条,“伤寒”是泛指一个外感病,“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这是一个实证造成的呃逆,那么实证呢,常常是有形邪气的阻滞使膈气不降,膈气上逆而出现了呃逆,有形邪气阻滞于腹部,那么这个邪气是属于水湿类的邪气呢,还是属于燥热类的邪气,水湿类的邪气阻滞气机可以有腹满,燥热类的有形邪气阻滞气机,也可以有腹满,怎么鉴别是水湿还是燥热,那就看看大小便。所以叫“视其前后”,看看他的小便和大便,“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如果是小便不利的,那就是水邪阻滞,水湿留滞,腹部气机不畅就出现了腹满,然后膈气不能降而膈气上逆,就出现了呃逆,这个时候就用利尿的方法。利尿用什么方子,在通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寒,没有明显的热,我们就用五苓散,如果有明显的寒的,大家想一想用哪个方子合适呀,真武汤,它有利尿的作用,它温阳散寒的作用,如果明显有热的,大家都知道了按照这个思路,那就可以用猪苓汤,所以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又可以治疗水邪阻滞,水结所造成的膈气上逆的呃逆,如果大便干结,大便不通,病人又有腹胀满,又有呃逆不止,这显然是燥实内结,虚实的实。是燥实内结,那么燥实内结我们选什么方子为好哪,小承气汤,因为它没有全身的那么多的毒热症状,就是一个肚子胀,我们选小承气汤通便,调畅腹部气机,膈气可以降了,呃逆就可以停止了。我们在阳明病篇的末尾,谈到了“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谈到过吧,可是在阳明病篇,“实则谵语,虚则郑声”下面,又有一条谈到了阳虚,心神失充,心神失养也可以有谵语,所以谵语有实证有虚证,但是我们在讲郑声的时候,说“郑声也,重语也”,那是正气虚衰,精神失养所造成的,所以郑声的临床表现,是语言反复重复一句话,而且声低息微,所以郑声只有虚证而没有实证,我们现在讲到了呃逆,膈肌痉挛,在前几天所讲到的膈肌痉挛多是虚证,而在这里讲到的膈肌痉挛也有实证,就实证来说,有水的也有火的,有水结的也有火结的,这个燥实内结实际上是火结,所以就呃逆这个证候来说,也体现了或寒或热,或虚或实,这种两极转化的特征,好,关于厥阴病篇所附的厥、利、呕、哕的证候,我们就谈完了。其实厥阴病的预后这一点内容,应当说我们学校上课的时候,都是给大家自学的,我们在这里呢,和大家一起来把原文看一看,都是非常好理解的,先看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厥阴病渴欲饮水,我们在厥阴病的提纲那一条里曾经遇到过,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那个“消渴”是大渴,饮水而不能解渴,消耗了大量的水仍然不能解渴,所以它和后世所说的消渴病概念不是一回事,《伤寒论》中的消渴,只是一个渴而能饮,消耗了大量的水,而口渴不解的一个临床症状,现在渴欲饮水而不是消渴,脱水不严重,而且并没有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气上撞心“,这一些阳热症状。所以这个渴欲饮水它应当是在一个寒盛伤阳证的基础上,寒邪伤厥阴阳气这个证候的基础上,出现了邪退阳复,寒邪退了,阳气恢复了,所以阳气通达,阳气恢复以后,机体就需要水液的滋润,这样的一个气化恢复正常的现象,他想喝水,同样的道理,和我们在太阳病篇讲的那个阳明胃中津液不足的时候,引水自救,在引水自救的情况下。我们所用的饮水疗法是“少少与饮之”,是一样的,所以329条,对于一个厥阴阴寒退却,阳气恢复,他叫水了,阳气通达,他叫水了,这个时候你给他慢慢的喝少量的温水,以恢复体内的阴液,这也属于饮水疗法。360条和361条两条应当合起来读,“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对于这个“脉弱”我们怎么理解,只能借着361条来理解,“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由此知道,这个“下利”开始的阶段它所伴有的脉象不是脉微弱而是脉紧,脉紧提示了寒邪盛,因此这是个寒盛伤阳的证候,所以360条的这个“下利”,应当是阳气恢复以后,祛除寒湿浊邪外排的一种表现,这在少阴病篇,这在太阴病篇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你看太阴病篇的那个“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所以那个“下利”呢,它不是太阴脾虚寒的下利,而是脾阳、脾气恢复以后,祛除体内的湿浊、秽浊邪气的一种表现,在少阴病篇,有“少阴病,八九日”,随后出现了这种下利,那也是少阴病的一个祛除寒湿浊邪的给邪气出路的一种自愈的表现,所以我们360条、361条的“下利”,都应当这样来理解,它不是个虚寒下利,所以下利有“微热而渴”,这个“微热”显然它不是阴盛格阳,而是阳气恢复,阳气恢复,阳气通达以后,它就需要补充人体的津液,它就会有轻度的口渴,那么这个“脉弱”,是动态观察它的脉象,脉由紧而转弱,这不正好提示了邪气退吗?这是动态观察脉象的变化,紧主寒邪盛,由紧转弱提示了寒邪退,这就是《皇帝内经》所说的“大则病进,小则平”,因此360条说,“今自愈”,就是将要好了。361条,“下利”我们刚才说了,这不是真阳衰微,火不暖土的下利,更不是肝寒内迫胃肠的下利,而是阳气恢复以后,祛除体内寒湿浊邪的表现,这个“脉数”是阳气恢复,脉由紧变数是阳气的恢复,有“微热”也是阳复,有“汗出”是营卫通达,它既不是阳不摄阴,又不是里热逼迫津液外越,而是阳气通达,“身蕺然汗出而解”,所以“今自愈”,我们这三条谈的都是放到厥阴病篇的阳复寒退的自愈证,所以在自愈的过程中,有阳气恢复的征兆,或者有口渴,或者有微热,或者有脉数,在一个阴寒证候中见到这些征兆,而这些征兆是慢慢慢慢出现的,这都是好的兆头。这就是阴病见阳证的,或者是阴病见阳脉,阴病见阳脉者生,阴病见阳证者生,下面几条原文讲的是预后不良的证候,“伤寒六七日,脉微”,这是真阳衰微,“手足逆冷”,手足厥冷“,这是阳衰四末失温,“烦躁”,严格的说,应该是燥烦,肢体躁动不宁,这是我们多次说过的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在临床症状上表现了一种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的一种表现。它和那个热胜,热扰心神的烦躁不同,那种烦躁是自己心里烦才躁动,就象有时候,我们老师讲课讲得不好的时候,学生心里听着烦,烦他就不安宁,不安宁一会儿看看书本,一会看看有什么吃得东西,我不是说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我是说我们中医药大学经常有这种情况,所以因为他烦他才动,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真阳衰微的证候,你问他要干什么,他心里已经没有那个能力来感觉了,他就是肢体躁动不宁,再严重的,正不胜邪,出现了撮空理线、循衣摸床,那常常是极其危重的一种表现,那么343条这样一个证候,仲景用的什么方法来治疗呢,“灸厥阴”,因为这条是在厥阴病篇,所以灸厥阴经的穴位,我们临床如果用灸法的话,少阴、厥阴都应当灸,因为少阴是人体阴阳之根本,真阳衰微的证候,特别是发展到厥阴病的时候,还一定伴有心肾真阳的虚衰,所以临床我们可以灸厥阴,灸少阴,至于灸哪一个穴位,那我们根据临床常用的末段的穴位,有的人主张灸章门,其实章门这个穴不好灸,正在两肋,古人又用的是瘢痕灸,所以我们还是灸末端的穴位效果较好,植物的生长有顶端优势,我们人在针灸治疗上有末端优势,实际上末端穴位的疗效比靠中心的穴位的疗效要好多了,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主要是末端神经末梢丰富,机体反映敏感,所以经络所接受的这个信息也强烈,因为无论针或灸,我们多采用针刺肘膝以下的穴位,疗效相对来说要好。344条,“伤寒发热,下利厥逆,燥不得卧者,死”,一个外感病有发热,那么这个发热是热证呢,还是寒证,还是阳气恢复啊,三种情况,热证可以有发热,寒证的阴盛格阳可以有发热,寒证的阳气逐渐逐渐恢复也可以有发热,就看它伴随的什么症状,这个发热伴随的却是“下利厥逆”,而“燥不得卧”,肢体躁动不宁,这是真阳衰微,阴盛格阳的表现,甚至虚阳外亡的特征,所以这个预后不好,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厥阴病篇开头所讲的脏厥,内脏真阳虚衰,燥不得卧寐。手足发冷,皮肤发凉,345条,“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一个外感病的发热,它伴随着特别严重的下利,又伴随着厥逆不回,厥逆不止,这显然是阴盛格阳,这样的”下利至甚“就会伤阴,就会导致阴竭,阴脱,阴竭,这样的”厥不止“提示了阳绝,所以我们讲义上的提要说,是阴竭阳绝的危证,当然预后不良,下面看346条,“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一个外感病发展到六七天的时候,病情突然发生了新的变化,发热伴随着下利,那么这个有可能是阳气的恢复,祛除湿浊邪气,也有可能是阳气的衰退,那就要看看其它症状。“其人汗出不止”,这是个阳不摄阴,真阳外亡的表现,因此推测,前面的发热是阳气外亡,阴盛格阳,这个“下利”是个寒湿下注,所以“有阴无阳故也”。就是有阴寒邪气,阴寒邪气重而没有阳气了。一个纯阴无阳的人,那就不是阳世间的人,那就应当是阴世间的人。阴世间的人不就是死人吗,所以他的预后不良。362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在下利的过程中伴有手足厥冷,又伴有没有脉,那这可能是阴阳两伤所造成的,特别是下利以后,阴液大伤,一直脉搏摸不到,这都是可能的。这样一个证候,存在阴阳两伤,“不温”,什么叫不温呀,是指的手足不温,因为前面写的“手足厥冷”嘛,这个不温就是手足不温,这样一个手足厥冷没有脉的病人,用过灸法以后,如果手脚还不转暖,如果脉还不能够出现,反而出现了“微喘”,这是肾气虚于下,肺气脱于上的表现,预后不好,下面讲了另外一个问题,“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一个虚寒下利的证候,要判断它的预后的话,要特别注意它的中气是不是已经消亡,少阴脉是指的太溪脉,也就是足跟动脉,我们能摸得到的,在太溪穴那个地方,是足少阴肾经所过的部位,它是候少阴正气的强弱的,趺阳脉就是足背动脉,我们在足背摸到的那个动脉的搏动点,相当于足阳明胃经冲阳穴的部位,它是候脾胃之气的盛衰的,对于一个下利,阴阳两伤的病人,他还有没有生机,我们就看看当时这个寸、关、迟三部脉摸不到的时候,我们要判断他有没有生机,重点是看胃气,后世特别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我们在诊断的时候就特别强调这一点,尽管其它脏器的正气已经虚衰了,只要胃气不衰,后天化源没有枯竭,这个人还有一线希望,所以在362条,寸、关、迟三部脉摸不到的时候,他强调了趺阳脉,对判断这个人的生死预后的重要性,所谓“少阴负趺阳者”,就是说,太溪脉不如趺阳脉强,也就是说,趺阳脉有力量,而太溪脉没有力量,趺阳脉大于太溪脉。那就提示了胃气没有衰,胃气尚存,留得胃气在,就留得一线生机。这也体现了张仲景保胃气的思想。368条,“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碎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这里所说的“碎时”和我们前面所说的“周时”的含义是一样的,碎时就是周时,就是对头儿24小时。这个碎的本义是指小儿周岁,小孩满一周了,那叫碎日,我们在这里不是用的“碎日”这个词,而是用的碎时,就是指的对头儿12时辰,或者对头儿24小时。下利以后摸不到脉,这既是阳脱,也是阴伤,阳脱阴伤,手足当然会厥冷,他的预后怎么样,你在积极治疗的过程中,助阳滋阴,积极治疗的过程中,观察他24小时,24小时以后,脉渐渐的恢复了,这是真阴已经恢复的表现,手足温,这是阳气已经恢复了,阴阳二气逐渐恢复,那这个病人还可以好。“脉不还者死”,观察24小时,仍然是没有脉,那这个预后就很差了,下面我们看369条,“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这样一个虚寒下利,胃气应当比较虚衰,结果脉反而摸上去是沉实有力,弹指有力,那这提示了邪气盛,或者是真脏脉见,应当说在这里主要是真脏脉出现了一种表现,它没有那种柔和的现象,仲景说这种情况预后不良,最后还有厥阴虚寒下利转归的辨别,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看363条,“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这是一个阳复太过的表现,寸脉浮数是阳热上扰,阳复太过,“尺中自涩,”这是阴血被伤,所以这种下利,它不是个虚寒的下利,是阳复太过以后,阳热下伤阴络的下利,要是虚寒下利的话,它不应当是寸脉浮数,尺脉自涩,既然是一个阳复太过以后热邪下注的下利,因此“必清脓血”,清脓血就是便脓血,进一步发展,它会导致便脓血的,那么出现便脓血了,那我们就可以用白头翁汤来治疗,365条,“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沉主病在里,弦主气郁,这一条放在厥阴病篇,肝气郁,病在里,肝气郁,气机不畅,肝气郁结之后,可以导致五脏六腑的气机失畅,那么导致大肠气机不畅的话,就会出现下重,所以下重有的是湿邪阻滞,有的就是气机不畅,实际上湿邪阻滞出现下重,本身也是湿邪重浊粘滞,最容易阻滞气机所造成的,所以为什么治疗里急后重的时候,都要加一个有行气作用的木香呢。这样一个证候怎么判断它的预后呢,“脉大者,为未止”,这就是“大则病进,”,“大则邪至”,“脉微弱数者”,脉微弱是邪退了,脉数是阳气的恢复,阳气恢复了,而邪气也退了,这个病就要好,“虽发热不死”,虽然它有一点发热,这是阳气恢复的发热呀,而不是阴盛格阳,虚阳外越的发热,所以虽然见到这种发热的话,因为它是阳气恢复的发热,不会有亡阳的死证,这样的话,我们把厥阴病篇的内容就都谈完了,厥阴病篇一共56条,你要看《伤寒论》原书的文字的话,真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后世医家对厥阴病实质的争议,到现在也没有终止,所以我在给本科班做教学的时候,关于后世医家对厥阴病篇的研究的这个争议呢,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做介绍,如果大家以后专门研究《伤寒论》的话,你可以去看这些后世的研究者的一些说法,我们现在把厥阴病篇的一些大概情况,再做一个回忆,再做一个总结。我们说厥阴病的预后的好坏,主要和邪气的来路,和全身的状况有关,厥阴应当有寒证,因为它叫厥阴嘛,就有阴寒证,当外来的寒邪侵犯了厥阴之经,这个经是指的浅表,而厥阴肝脏又有血虚的时候,我们把它叫做血虚经寒,它的临床表现可以出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这就用当归四逆汤就可以了,所以后世医家,有人把当归四逆汤证叫做厥阴的经证。我首先强调这个经是广义的,是指的邪伤比较浅,而不是专指厥阴的经脉,寒伤厥阴之脏,肝寒就容易犯胃,那么厥阴脏寒,或者说肝胃两寒,它的临床表现就是,“干呕,吐涎沫,头痛者”,用吴茱萸汤来治疗,这是厥阴寒证的第二个证候,在临床上也常常有经脏两寒的,既然经寒用当归四逆,脏寒用吴茱萸汤,所以经脏两寒的,我们就把这两个方子合起来,这就是临床根据证候,有是证用是方,灵活用方的具体体现,那就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经脏两寒,经脏同温,这是厥阴寒证,这个寒证是由外来的邪气直接侵犯厥阴之经,直接侵犯厥阴之脏而来的,因为它不是在心肾真阳虚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心肾真阳没有泯灭,所以这个证候预后比较好,如果厥阴病是由少阴传来的,在心肾真阳虚衰的基础上,又导致了厥阴肝和心包的阳气的衰竭,那么五脏六腑的真阳都衰竭了,《伤寒论》中把它叫脏厥,不仅见到手足厥冷,也有皮肤发凉,还有阳不胜阴,正不胜邪的“其人躁无暂安时”,《伤寒论》把它叫做脏厥,没有提出具体的治法,后世医家虽然提到了用大剂的通脉四逆汤来治疗,那从我们今天的情况来看,对这样一个全身功能衰竭的证候,那是相当危重的,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死亡,所以传经之邪倒是最重的,另外一种情况,外来的寒邪郁遏厥阴的相火,我们在少阴病篇曾提到,少阴病的寒化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真阳衰微为主的,这个证候预后不好,一种是寒盛伤阳为主的,出现那个脉阴阳俱紧,又有咽痛,又有吐利的,那个病的预后好,等阳气恢复之后,寒邪退却了,预后倒是不错的,而厥阴病,我刚才所说的外寒郁遏厥阴相火,这属于寒盛伤阳,相火被郁,郁极乃发,阳气恢复。阳气恢复,它本身就有驱除阴寒邪气外出的这种机能,当阳复阴退的时候,重新出现了阴阳自和,那这个厥阴病可以自愈,可是人体的许多机能活动,都是具有惯性的,惯性这个词,在《伤寒论》注家里也没有用过,我在这里用,那么常常阳气沿着恢复的这个路子,就出现了阳复太过的这种倾向,阳复太过,阳有余就是热,所以厥阴病阳复太过以后,造成的热症,有4种临床表现,一种是阳热上伤阳络,出现了汗出,咽中痛而喉痹,一种是阳热下伤阴络,出现便血,一种是阳热泛溢肌肤,出现了身发痈脓,一种是阳复太过以后,它可以表现了热不退,热不止,热不罢,这是厥阴的热证,阳气时进时退,这就出现了厥热的进退证,厥热进退证我们在前两次的课中已经都提到了,我们在这里不再做小结了,张仲景以发热的天数的多少,和厥冷下利天数的多少进行对比,发热天数多,是阳气进,发冷和下利天数多,是阳气退,以此来判断这个病的预后如何,这叫厥热胜复证,也叫厥热进退证,这个证候,临床我们今天没有见到,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果阳气局部的恢复是太过的,而阴寒没有完全退却,这就出现了厥阴的寒热错杂证,对寒热错杂证来说,我们讲了上热下寒蛔虫中阻的蛔厥证,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那个提纲证,这都是上热下寒,那么大家说了,我们那个蛔厥证不就是时烦时止,得食而烦,须臾复止吗?什么地方表现了上热下寒的临床特征呀,因为他有吐蛔史,吐蛔本身就提示了这个病人的体内已经发生了失调,已经发生了上热下寒,蛔虫不安其处,才上逆出现了吐蛔,所以吐蛔这个特征,就是上热下寒的一个表现,这个问题我在讲蛔厥证的时候已经提到过了,提纲证我说今天我们在胆道蛔虫症中曾经见到过,所以厥阴病提纲证所说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这个证候也是由于上热下寒之后,蛔虫才上扰的,这两个证候治疗都用乌梅汤,在厥阴病篇所附的上热下寒证,还有一个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那是一个胃热脾寒,上面有食入口即吐,下面有虚寒的下利,治疗用黄芩黄连干姜人参汤,清上温下,在厥阴病篇,附入了厥、利、呕、哕的证候,厥证我们上次课做过小结,“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凡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可以看成厥证的提纲,其中热厥,其中的寒厥,其中的蛔厥,其中的血虚寒厥,其中的痰阻胸阳致厥,水阻胃阳致厥,我们把以前讲过的气郁作厥,这七个厥都是我们应当掌握的,掌握它的临床表现,掌握导致厥冷的基本病机,掌握治法和用方,至于呕、哕、下、利的证候,它们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治疗的时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样的话,厥阴病篇56条,仔细想起来,还是有条理的。尽管它错综复杂,但体现了两极转化,错综复杂的特点。本来六经病到最后,就应当阴极而阳生,由阴而转阳,在阴极而阳生,由阴而转阳的过程中,当然就会出现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所以这正是厥阴病的特点,好,六经病证的最后一经病是厥阴病,我们到此就谈完了,下课。

伤寒论文字版第三十九讲(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2)

1、黄帝内经经典段落及名句

2、中医病因病机病症名句集锦

3、中医经典名句整理

4、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70讲视频大全

5、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6、中医经典——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7、中医经典——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

8、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方法

9、《伤寒论》图解大全

10、中医经典——汤液经法—十二神方

伤寒论文字版第三十九讲(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3)

11、中医经典——十大名方彩图速记

12、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背诵部分节选

13、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1讲 书作者简介

14、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2讲 成书背景和流传

15、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3讲 书的内容和贡献

16、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讲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17、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6讲 太阳病概说

18、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7讲 太阳病提纲

19、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8讲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20、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9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伤寒论文字版第三十九讲(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4)

21、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0讲 太阳中风证治

22、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1讲 桂枝汤的适应症

23、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2讲 桂枝汤的禁忌症、加减应用(1)

24、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3讲 桂枝汤加减应用(2)

25、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4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症

26、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5讲 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7、《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28、中医经典——《笔花医镜》用药论

29、伤寒论六经病机辨证方剂

30、中医经典——医学三字经

伤寒论文字版第三十九讲(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5)

31、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70讲视频大全

32、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6讲 伤寒兼证(1)

33、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7讲 伤寒兼证(2)

34、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8讲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35、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9讲 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

36、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0讲-1太阳蓄水证2

37、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0讲-2太阳蓄水证3

38、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1讲 太阳蓄血证(1)

37、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2讲太阳蓄/血证、太阳变/证及其治则

38、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3讲 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

39、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4讲 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40、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5讲 心阳虚证

伤寒论文字版第三十九讲(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6)

41、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6讲水气病

42、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7讲 脾虚症

43、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8讲 肾阳虚证

44、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9讲 阴阳两虚证

45、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0讲 结胸证

46、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1讲 结胸证(2)

47、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2讲 结胸证(3)

48、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3 讲心下痞证(1)

49、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4 讲心下痞证(2)

50、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5 讲痞证及其类证

伤寒论文字版第三十九讲(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7)

51、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6讲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

52、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7讲 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

53、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8讲 阳明病概说

54、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9讲 阳明病纲要

55、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0讲 阳明热证

56、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1讲 阳明腑实证(1)

57、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2讲 阳明腑实证(2)

58、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3讲阳明腑实证(3) 脾约证

59、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4讲津亏便结证 下法辨证和禁例

60、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5讲 阳明湿热发黄证

伤寒论文字版第三十九讲(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8)

61、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6讲阳明发黄证 血热证 阳明病辨证

62、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7讲 少阳病概说

63、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8讲少阳病纲要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1

64、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9讲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

65、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0讲小柴胡汤适应证3 少阳兼证

66、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1讲 少阳兼证(2)

67、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2讲 少阳兼证(3)

68、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3讲 热入血室证、少阳病篇小结

69、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4讲 辩太阴病证并治(1)

70、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5讲 辨太阴病证并治(2)

伤寒论文字版第三十九讲(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9)

注意:中药处方需在执业医师下使用。

本头条发布的版权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存在不当,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了解更多中医经典健康资讯,

敬请关注本人的头条号——老中医周攻谋(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与医生成朋友,多个健康顾问,健康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