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骇人听闻的刑事案件,其实跟一个人的心理障碍有直接关系,之前在一本期刊上看到的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黄勇变态人格心理剖析等,看过这些文章之后,会让你更加明白犯罪和心理障碍有直接关系,而一个人的心理障碍跟他的父母教育,成长环境有直接关联。

下面这个骇人听闻的刑事案件,其实就跟我们心理学讲的恋母情结有关,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畸形恋母”的案例。

恋母情结在心理学又称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借用希腊神话故事情节而自撰的一个心理学术语。

简单说,就是男孩爱母憎父的本能愿望,而女孩则有恋父情结即憎母爱父的本能愿望,后来统指幼儿对异性父母的依恋、亲近,而对同性父母的嫉妒和仇恨等复合情绪。人的这种本能愿望是从原始人的心理中继承下来的,不可避免,无法抗拒,永远留存在人的无意识中,它持续活动,以性本能为核心,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一个人的俄狄浦斯期是3--6岁左右。这个时期也称为恋父恋母期,对于男孩来说,是与父亲“竞争”母亲的爱,对于女孩来说,是和母亲“竞争”父亲的爱。

俄狄浦斯期地顺利过渡,需要孩子完成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就是女孩认同母亲,男孩认同父亲。最后把目标变成找一个像母亲或者父亲这样的异性恋人。

正确看待孩子恋物情结(心理学畸形恋母)(1)

另外从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人的发展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对应需要完成的核心任务,每个阶段的人都具有心理和社会矛盾,任何年龄阶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当你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阶段,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如果这个阶段无法顺利地度过,那么这个人就会出现同一性残缺或者不连贯的状态。

举个例子,一个人的婴儿期(0—1.5岁) 这个阶段是他建立信任的阶段。如果这个时候的婴儿总是得不到母亲及时的照料,哭了很久母亲也不理,饿了,母亲也不能及时地过来哺乳,那么婴儿信任的品质就无法建立,这种无法信任的心理阴影就会伴随他一生。换句话说婴儿的这个发展阶段其实没有很好地度过,他没有建立起信任的品质。

下面的这个案例就向我们揭示了:畸形的恋母情结到底有多可怕?也同时告诉我们家庭教育是如何重要的。

2005年4月初的某一天,云南某省公安局办案人员陆续接到多名中年妇女被奸杀的报警电话,而最后锁定的而犯罪嫌疑人竟然是一名18岁的少年---茶文平,相信有很多人很好奇为何他选择的作案目标是中年妇女?如果有点心理学基础的大概能猜到,很有可能跟他的家庭环境还有母亲有关系。事实也真的是这样的,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成长经历。

茶平文出生在一个小县城里,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从他记事起父亲常年酗酒、而且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对小小的他和母亲拳打脚踢,小时候经常看到母亲被打得鼻青脸肿,自己却没有能力阻止父亲,这导致他的妈妈忍无可忍,在茶文平11岁那年选择离开这个家庭。

而年幼的茶文平每天期盼着母亲的归来,但是同时心里又恨母亲,为何把自己丢下不管了?他对父亲的感情也是又爱又恨,他认为如果不是父亲当初这样酗酒打人,也许母亲就不会离家出走,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内心这种爱恨交织的冲突使得他的心渐渐扭曲了。

他一直就在这种激烈的心理冲突中长大,逐渐形成了对中年妇女的畸形认识——一方面极度渴望与中年女人发生关系(也可以说是把对母亲的感情投射出去,发生关系也是一种连接)另一方面又觉得“这个年纪的女人都不是好东西”。因为在他的经历中,母亲是抛弃自己的人。

正确看待孩子恋物情结(心理学畸形恋母)(2)

终于在一次受雇杀人的机会中,茶文凭在杀人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奇异的快感,从此开始走向了万劫不复罪恶的深渊。

而他最终悲惨结局的根源竟然是他畸形的恋母情结,也就是之前我们讲到的俄狄浦斯情结。

回顾他的成长经历,茶文平从小到大母亲总是毫无征兆地遭受父亲的毒打,母亲给的这份爱与其说是“无条件的”不如说是完全没有滋养功能的,因为母亲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如何去保护幼小的他呢?即使他感受到母亲的爱,却是那么无力的,就像一个火花一样,片刻闪光,根本来不及温暖,火就熄灭了。

进入青春期后开始第二恋母情结,这个时候母亲再也无法忍受父亲的毒打,她这时的选择就是抛下孩子,一个人远走高飞了,那么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这是致命的心理打击,曾经相依为命的母亲如今却这样对待自己,他的内心无疑是怨恨的,孤单和恐惧的,但是内心深处又深爱着母亲,他不相信母亲真的会抛下他,他一边期待着,但是每一次的期望落空,又加剧了他内心的恨。

正常来说,一个人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而是父母的替代者,比如家庭之外的女性长者、自己的异性老师。

于是茶文平的内心对这些女性长者的感觉悄悄发生了变化,他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淡化恋母情结,将性欲望投射在同龄女性上。

相反,他将自己对自己母亲的复杂情感投射在,年纪与母亲相仿的中年妇女身上,一方面极度渴望与她们发生性关系,弥补儿童期情感的缺失,另一方面又觉得“这个年纪的女人都不是好东西”。这种又爱又恨的感情才是茶文平犯罪的真正心理根源。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恋母情结(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早的人际关系,一个人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会受到恋母情结的影响,可以说与母亲的关系就是各种人际关系的雏形。

茶文平 恋母情结没有顺利过渡到同龄女性身上,从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论来解释的话,也可以说他在发展的某个阶段并没有顺利的度过,他把自己的情感集中投射在中年妇女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母爱的过度补偿。

正确看待孩子恋物情结(心理学畸形恋母)(3)

纵观茶文平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软弱,一走了之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创伤,但是父亲的“身教”很大程度上是使他走向犯罪的罪魁祸首。一个对女性经常家暴的男人,内心根本是不尊重女性的,他们认为女性就是一个附属品,是自己的一个物件,自己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根本没有把另一半也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平对对待。

茶文平从小目睹了父亲对母亲的殴打,虽然幼小的他曾拼命想要保护母亲,但是长期的耳濡目染也使得他内化了父亲的行为习惯,他也潜移默化地对父亲进行了认同,虽然他可能意识不到,但是在他的潜意识里面同样也认为: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庸品,是不值得尊重的可以随便打骂的。再加上母亲的一走了之,让他萌发了一个想法,女性没有一个好东西,很冷血,连自己亲生孩子都会抛弃。但是他从来想不到,其实母亲是多么爱他,即使她一个人在千里之外,但是一定是时时刻刻都牵挂着他,他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离开是不得已,再不走很有可能迟早有一天会被打死。

往往很多家暴的男人,当女人逼不得已离家出走之后,他们便会处心积虑地告诉孩子:你妈妈是个坏人,不要你了。孩子年纪小,便会信以为真!从此仇恨的种子也在内心种下了。

有句话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制品。父母的教育方式里藏着孩子的未来!那么这样看来,即使他没有杀人犯法,但是在很大概率上他会像父亲的一样,变成一个残忍的“家暴男”。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如何重要的。

正确看待孩子恋物情结(心理学畸形恋母)(4)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老师曾经说过:一对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教育一旦过期,就会成为孩子终身的遗憾,而父母得缺位会使得孩子野蛮成长。

童年时期父母的缺位(或者一方的长期缺位)就是孩子不幸的开始,而这个不幸带来的危害会伴随孩子一生,这是谁都逃不掉的定律。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同样重要,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那些看似对父母的恨,其实最初都来自爱。有多爱就会有多恨,这份恨意中往往是隐藏了太多的期待和渴望,但是不幸的是最后都落空了,最后都变成了恨。

就像现在很多人依旧“恨”自己的父母,其实本质还是我们爱着自己的父母,对父母有期待并且想要改变他们,可是像茶文平这样的孩子已经没有机会了,这股恨意彻彻底底地摧毁了他的人生。

萨提亚说:我们每个人都跟原生家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因为我们的父母也是平凡人,越亲近的人越有可能伤害我们,所幸的是我们大部分的人,随着自己阅历,见识,知识的增长,慢慢懂得去理解我们的父母,学会去爱,最后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

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要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父母只不过是带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所以,和自己的父母和解,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就是和自己和解。要相信,在时间的爱抚下什么都会过去,伤痛也是如此。

人生路漫漫,我们要有信心、勇敢地去疗愈心中的伤痛,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重塑自己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