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阴阳要平衡”,那么,何为阴,何为阳,那到底什么是阴阳?

从中国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有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和转注等,但要知道什么是阴阳,就得先知道“阴”和“阳”两个字的来头。从字源上看,“阴阳” 都有一个左“阝”.即古文中的“阜”字。《说文解字》中“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即指一种没有石头的土山,也就是说,“阴”与“阳”都是对这个无石之山“阜”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创字之初,“阳” 就是指的“阜”的日光可以照见的一面;“阴” 则相反,指的是“阜”之未被日光照射到的一面。固然,这反映的还是阴与阳较为原始的一种本意,这样确定的阴阳,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渐而阴阳有了种升华和延展。

阴阳平衡学说是永恒的真理吗(深度解析阴阳平衡论)(1)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云:“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阴阳就有了一个稳定的“定”义。可见,阴阳最初含义是非常朴素的,表示的是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在认识过程中,阴阳进入了一个升华的阶段,延伸至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及运动状态的动与静等。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着的、表向的、上升的、 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求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黄帝内经》以“黄帝的第一问”开篇,在黄帝与岐伯的问答中,一种养生大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渐至浮现出来。那么,今人又怎么看待这样的一种说法呢? 我想大多数人不会在岐伯的回答中得到一种顿悟、找到一种释怀的感觉, 更多地会从外部去找一些原因。比如,现在的人压力太大了,什么房子、车子、票子,一个都不能少,在高压下,可谓是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果真如此吗?且不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详加比较那些所处社会的各种压力,让我们单刀直入,在慢慢剥离这个“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大道中探究人体健康的奥妙吧。

阴阳平衡学说是永恒的真理吗(深度解析阴阳平衡论)(2)

放眼疾病的每一个环节以及人生的每一个细节,无不表现为一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 表里、寒热、虚实在疾病过程中的表现是如此,就是人在世界的来去也是如此。刚面世的孩子是哭着来的,但人走的时候往往带着一种安详;来到世界的时候,是拇指扣在里面握住拳头而来的,走的时候往往被称为“撒手人寰”。试想,这一生一死、一哭一笑,这一握拳一撒手都是一种正反现象的表现。对此,就像电脑信息的编码一样,中医没有用“0”和“1”来表示,而是用了阴和阳来加以概括。作为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气的推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的。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一切病症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事物都有两面,而且这两面都可以用阴和阳来进行概括和统一,但二者的划分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因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同时物质又是运动变化的,所以阴阳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为了对阴阳的变化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整体的认识,现简略的谈谈其中的关系以供参考。

阴阳平衡学说是永恒的真理吗(深度解析阴阳平衡论)(3)

(1)阴阳互根互源

类似于鸡生蛋、蛋孵鸡样,阴与阳互根互源。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意思是说,阴阳相互依存,跟哲学的辩证法一样, 就是相互斗争而发展,相互对立而存在,即任何阳的面或阴的 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从黄帝的话中我们不难明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密切结合是生命的根本,阴阳是生命的根本。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昼为阳,夜为阴。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属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与共的。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但同时又需要机能活动来进行吸取。

阴阳平衡学说是永恒的真理吗(深度解析阴阳平衡论)(4)

(2)阴阳此消彼长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也就是说阴阳各有“俞会” ,出极还入,入极反出,内外循环周而复始,生命不息而出入无已,指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各自近乎钟摆一样此消彼长地运动变化着。尽管如此,这里仍然有一个阴阳平衡的问题,这就像钟的摆针一样,如果左右、上下的摆动在大致相当的幅度,则时钟就能正确地显示时间。否则,就会出现一种失常,钟表就是不能正确地告诉人们时间,而人们就是“阴阳消长”超出了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健康出了问题,人们轻则不能正常地作息,重则卧床不起。

从另一角度看,人们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理论对身体健康进行了一个表象的把握,临床上更是以阴阳的消长来说明临床的不同症候。例如,受冷后出现的胃寒腹痛、腹泻等属于阴盛,则见寒证;而急性肺炎,有高热口渴、皮肤红等急性热病症状则属阳盛。当然,并非不左即右地表现为阴阳的盛衰,有些时候是因为偏虚。虚为阴,实为阳,这里的虚实是相对的。虚寒虚热都属于这种情况,如果某脏腑的阳偏虚,此为阳消,此时“阴”相对突出,因寒属阴,故阳虚见寒证,这种现象称为“虚寒” ,如果某脏腑的阴偏虚,此为阴消, "阳”相对地突出,因为热属阳,故阴虚见热证,这种现象称为“虚热” 。

当然,同样可以在掌握了阴阳的消长盛衰规律的基础上,由阴阳推知身体的问题,也可以由出现的症状来反推阴阳消长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可以起到推证作用,另一方面可起到一个由病症到根本层面的病理的相互印证的过程。具体说来,阴阳的盛衰和消长与身体病症之间有如下两大关系:一是阴证,主要表现为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二是阳证,主要表现为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喜饮,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阴阳平衡学说是永恒的真理吗(深度解析阴阳平衡论)(5)

从阴阳消长关系中我们不难找到日常生活现象的一个答案,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出汗反而感觉到冷,为什么我们拉肚子刚两天就会瘦得跟变了个人似的。原因就在于阴在内,故而其运动方向都是一致对外的。而“阴胜则寒”,汗出多了就降温了,这就是吐泄足以致虚!所以,从养生上来讲,正常人行“阳道”,往往可以致“实” ,会得病;而虚弱人行“阳道” ,则正好可以转壮,结果将是健康,所以说,"阳道实”只不过是一种“道”理。不知可致病;制而用之,足以却疾。那么,作为一种养生的大道,或者说一种养生之术,是好是坏,全在乎用者本人。

(3)阴阳的相对性

是不是自相矛盾呢?一会儿说“外为阳,内为阴”,一会儿又说阴阳是相对的。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阴与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性,是在阐述代表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世间万物相互关系的一种概括。而且这里的“相对”,并非是针对同一个参照物而言,而是针对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换句话说,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事物而定。就人体而言我们知道,体表为阳,内脏为阴;但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而再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阴阳也是在一定的比较下而言的。

阴阳的相对性,还在于阴阳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的转化,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如果说“阴阳的相对性”还只是一个属性上的概括的话,那么,转化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说到底就是物极必反的意思。寒“极”时,便有可能向热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转化。这也就是人们经常发现有的人尤其是小孩儿在高烧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阴寒危象的征兆。此外,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症变化,也是阴阳转化的例证。

阴阳平衡学说是永恒的真理吗(深度解析阴阳平衡论)(6)

总之,遵循天道自然,力求阴阳的“相对平衡”,是中国式养生的一大特色,也是种养生的要略。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即在认定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规律基础上,养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阔。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