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唐旭锋/文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打开地图,舟山到上海的直线距离,比到杭州要近。
两个隔海相望的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人员还是货物,是通过海上航线连接的。最繁盛时,这条航线上运营着6艘客轮。
一票难求。
随着时代发展,缓慢的轮船逐渐不能满足旅客对速度的需求,汽车、高铁甚至飞机取而代之。
今年1月22日,除夕前一天,最后一趟“普陀山号”靠岸。上个月,舟山—上海航线这最后一艘客轮,以299万元拍卖成交,彻底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对于这条曾经辉煌一时的海上航线,绝大多数人一无所知。毕竟,那些连档案馆都翻不到的往事,只留存在当事人的记忆中。
近日,小时新闻记者来到舟山,辗转访问了一些老航线人,通过他们的讲述,试图记录并呈现这一段历史。
最后退役的普陀山号。
【一】
9月16日上午,舟山普陀山机场举行“沪舟风景线”水上飞机首航仪式。坐上这架水陆两栖飞机,往返上海金山水上机场,单程只需一个小时。每周五、周六、周日各有一班往返航班。
据运营该线路的航空公司介绍,这架美国塞斯纳飞机公司生产的C208B-EX水陆两栖飞机,是全球工艺成熟的水上机型之一,具有噪音低、巡航里程长、安全系数高等优点,从陆地和水面均可起降。机舱可乘坐8名乘客,每个座位都有独立的舷窗,可以清晰俯瞰环礁,沿途饱览群岛美景。
飞机起飞时,穿着救生衣的乘客,除了近距离观赏海面景致,还可以看到两名飞行员操控飞机的全过程,感受飞行动作,很有驾驶代入感。用年轻人的说法,就是“酷毙了”。
在航线推广期,原价999元的单程机票,只需399元,开航首月更有99元的惊爆价。
这段类似广告的描述,真实反映了舟山群岛近年来交通的飞速发展。
事实上,自今年8月初,普陀山机场就已经开通了直飞东极、嵊泗的“海岛快巴”直升机。“航空 旅游”的短途航空旅游网络,让舟山的海岛风景,再添亮色。
普陀山机场自上世纪90年代末建成通航后,目前开通有国内航线22条,基本覆盖国内一二线大城市。而另一个众所周知的信息是,随着2008年及2009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舟山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舟山,这座曾封闭多时的海岛之城,如同长出羽翼的大鸟,与外界的地理距离更近了。
【二】
就在上个月,普陀山机场开通直飞上海水上飞机的前几天,国内某船舶网刊登了一则“豆腐干”消息——
在“上海-普陀山”客运航线上乘风破浪16载的“普陀山”号,在某船舶交易平台上经过40轮竞价,最终以299万元成交。此后,因船龄到期而光荣退役的“普陀山”将面临拆解。
“普陀山”号长78米,总吨位2811吨、载客定额728人。它是浙江省当年投资建造的最大客轮,于1990年10月建成。该船在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名号,2004年12月18日,舟山海星轮船公司购入该船后,经过适当改装于2005年改名为“普陀山”号。
小时新闻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普陀山—上海航线最辉煌的上世纪90年代,舟山海星轮船公司每天有6艘客轮在两地对开,而“普陀山”轮的体量和载客量还算是小的,但它却是在这条航线上坚持到最后一个退役的,意义非凡。
在海星公司今年第10期的企业报上,用一个版的篇幅回顾了两代普陀山轮的历史。海星公司工会副主席、《海星》报主编李明军花了很大力气,搜集了一些陈年资料。然而,两代普陀山轮和一条海上航线的故事,远不是一个版面能够承载的。
【三】
“停航了吗?那真是太遗憾了。”
得知普陀山轮退役的消息,来自上海的市民马国军有些惊讶和失落。
自1988年起,他第一次从上海外滩的十六铺码头坐上第一代普陀山号来到舟山普陀山,从此他与这条海上航线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个开放没几年的年代,包括旅游业,也在慢慢兴起。作为“阿拉上海人”,马国军一直惦念着舟山普陀山——这座离上海最近的佛教名山。
那一年,马国军买了一张27元的上等舱船票,开始了自己持续多年的普陀山之旅。
上等舱是有两个床位的标间,装修带点欧式的风格。这让马国军和同行的朋友喜出望外。当时的普陀山号,是一艘从丹麦引进的国际游轮,除了上下五层的客舱,中间第三层还设有餐厅以及改造的歌舞卡拉OK厅,很是时髦。
乘客们吃完饭,可以就近唱唱歌跳跳舞,也可以舱外凭栏赏夜晚的海景。
经过12个多小时的夜航,第二天早上6点多,老“普陀山”号迎来了东海之上的第一缕曙光。乘客们望着海上初升的太阳雀跃着,尽管没有相机,但旅途的风景还是深深地印在了马国军的记忆里。来到普陀山后,经过一天的游览,马国军和朋友于当天傍晚乘船,于第二天早上回到上海。
此后,马国军每年都会来普陀山拜佛,最多的一年来过十几趟。
“都是和朋友同事一起来的,有时候会多待一两天,去沈家门吃吃海鲜。”马国军回忆道。
从1988年至今,马国军几乎坐过这条航线上所有的轮船,也见证了航线从起步到辉煌到消失的全过程。
“我记得最早的经济舱是4块多钱,8到10个人睡在高低铺像宿舍一样的舱房里。”马国军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还睡过40多块一晚的散席,服务员给我一床席子,就睡在餐厅的地板上。”
“最近几年,最豪华的两人间是499元一位,但一般的经济舱在200元左右,不算贵。”马国军笑笑说,说是最好的豪华间,也就相当于国内二三星级宾馆的标准,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去年,马国军曾自驾来过一次舟山,来回油费和加路费就花了1000多元,整个过程疲劳不堪。
“还是希望保留这条海上航线吧。”马国军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普陀山号的客运部经理张良如
【四】
作为多年的老顾客,马国军与普陀山号的客运部经理张良如成了朋友,有时候出门匆忙没来得及买票,一个电话打给张经理,票子就给定好了。
张良如在海星公司服务32年,做了20年的客运部经理,普陀山号、珞伽山号、普济号等客轮,如同他照顾多年的孩子一般,熟悉又亲切。
说起年初退役的最后一艘客轮“普陀山”号,张良如甚至哽咽了。当“普陀山”号拍卖后被新东家开走的那一天,张良如心中百感交集。
“轮船就像是我的家。”张良如说,这么多年,他服务过十几万人次的旅客。
张良如打了个比方,在上世纪80年代末,舟山人去一趟上海,就像当时的中国人去一趟美国一样。
“每个人都提着大包小包,有去上海做生意的,也有看病的。”张良如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旅客们的穿着和对客舱的要求也与时俱进。“上海的客人一般都会背着专门的烧香包,他们对船上的硬件要求也越来越高。”张良如说。
张良如和他的搭档、“普陀山”号船长韦红兵,对上世纪90年代后期航线的繁忙景象记忆犹新。“真是一票难求。”船上人头攒动,餐厅和走廊都是人,连船员工作区的过道上都睡了乘客。
韦红兵。
今年44岁的韦红兵,1996年入职海星公司,从水手一路做到三副、二副、大副、船长。最近12年来,韦红兵一直担任“普陀山”号的船长。先后荣获了全国优秀船员、舟山市安全示范船长等荣誉。
多年来,偶尔会出现一些意外事故。有旅客突发疾病的,甚至跳海寻短见的。保障旅客们的安全,是韦红兵和张良如的第一要务。
那是2015年8月的某一天晚上,当“普陀山”号行驶到洋山港海域时,已是晚上10点多,这时一名妇女突然肚子疼得要命,呼喊着在地板上打起滚来。由于船上并无急救医生,韦船长立即呼叫海事部门的交通管制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要求“普陀山”号往就近码头停靠,而海事巡逻艇根据定位迅速赶来,将犯病的女子接上,紧急送医。
有时候早晨快抵达上海时,遇上恶劣天气,轮船只能就地抛锚,滞留的旅客们难免焦躁,张良如就会尽力安抚。
“有一片锚地是个盲区,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张良如说,当看到旅客们一个个平安下船,那是最欣慰的时刻。
1986年5月,罗马尼亚军官休假团乘坐普陀山号留影。
【五】
在这个故事中,最有发言权的,非陈兆源老人莫属。
陈兆源是舟山海星轮船公司的创始人,执掌公司22年。尽管已经82岁高龄,仍然口齿流利,十分健谈。唯一的遗憾是记忆力的衰退。
“以前公司1000多号人,我都能叫出名字,现在基本想不起来了。”陈老告诉小时新闻记者。不过,谈起舟山海运的历史往事,陈老的话匣子一时停不下来了。
陈兆源
“舟山定海到上海的客轮,其实在民国时期就有了。”陈老说。
上世纪70年代,陈兆源在沈家门港务局任职。不过我们的话题却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聊起的。
为了保障海上作业渔民的安全,那时舟山水产局引进了一艘1600个吨位的海上指挥船——海星号,于1960年1月下水。这艘船是当时国内最好的船,钢板都是苏联进口的。时间一晃到了80年代初,随着渔民捕鱼船安全性的改善,海星号海上救生的功能大不如前,但却面临每年高达四五十万元的维护费用。
在舟山相关政府部门协调下,海星号划拨给交通部门,并改造成有300多客位的客船,专门跑沈家门到上海的航线。
在这样的背景下,舟山地区轮船公司成立了。1987年撤地建市时改名舟山市轮船公司。1998年3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改名为舟山海星轮船公司。在2001年陈兆源退休几年后,员工的股权再次收归国有,目前海星公司仍然系全民所有制企业,也是浙江省水上运输行业最大的一家企业之一。
目前,海星公司拥有7条水上客运航线,大小客轮、高速船、旅游船35艘,年客运量1300多万人次。海星公司能有今天,可以说是第一代掌门人陈兆源以改革家的气魄和作为打下的基础。
买船、开辟新航线……说起当年的一桩桩大手笔,陈老似乎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光。
“上世纪70年代,我曾去定海码头坐船去上海看病,感觉还是有些不方便。”陈老回忆说,对于舟山普陀区的老百姓来说,如果能在沈家门坐船到上海,不是更省事了。当然,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陈兆源也预判到上海人甚至华东六省的人们来舟山旅游会是一个趋势。
就这样,在海星号还在运营的情况下,陈兆源于1983年不失时机地与舟山海洋渔业公司合作引进第一代“普陀山”号。这艘产自丹麦的国际游船宽敞舒适,有1010个客位,深受舟沪两地旅客的欢迎,算得上是当年的网红船。
2001年,老“普陀山”号因老旧报废,转让给福建一个体业主。
事实上,在航线最忙碌的上世纪90年代,不止是海星号、普陀号,高峰时两地对开的船只达到6艘。
“有锦屏号、法雨号、珞伽山号、普济号等,它们都是以普陀的山或寺庙来命名的。”陈老回忆说,沈家门半升洞码头、普陀山码头以及朱家尖码头都在他的任期内建起来。
“普陀山客运站的经理那个时候‘牛’得不得了,去上海,当地几十家旅行社的老板抢着请他吃饭。”陈老笑着说道。
尽管已退休近20年,陈兆源对乘坐公司轮船的旅客们还是充满感情。记得有好几年除夕,他都是在船上度过的,一方面检查船上的安全工作,另外他也佩戴着一号服务员的胸牌,给旅客提供贴心的服务。
“记得在老“普陀号”上,船上安排有医生,还有乘警。后来这些都撤销了。”陈老回忆说,自己当年还配过手枪,体制改革后,自己的枪支统一上交了,警察也撤离了。
让陈老津津乐道的是,老“普陀山”号还参加过在定海港的军事演习。
【六】
“普陀山”号最后一个班次是今年1月22日,除夕前一天。
那天傍晚,轮船从上海吴淞码头缓缓开出,船上的客人仅有三四十个,比船员还少。“或许是赶到普陀山烧头香的吧。”韦红兵心想。那个晚上,海上风平浪静,“普陀山”号早上到达普陀山码头后,韦红兵接到了公司的紧急通知,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航线正式停运。
从辉煌时期的一天六班对开,到隔天对开,到周末才有班次,普陀山—上海航线近几年一直处于亏损运营的状况。
“一年亏损八九百万元。”海星公司办公室相关人士介绍说。
这条航线还会重开吗?
海星公司并没有正面回复这个问题。相关的谋划还在论证中,或许,今后会有一条更加豪华的游轮出现在普陀到上海的航线上。
一切,还说不准。
尽管慢船停运了,但上海与舟山的水路运输并没有断。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每周五周六周日,从定海西码头以及普陀山码头都有快艇到嵊泗附近的洋山港,然后乘客可以坐大巴去上海的南浦大桥,全程约4小时,其中快艇2小时,可以买车船联票。上海那边,则是周六、周日、周一发车。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