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作文大纲的例子(议论文之事例的组合)(1)

大部分考生在写作时往往重点关注素材能否论证观点,而忽略素材间的搭配问题。素材搭配得当,能够展现考生的整体观和大视野。

一篇文章中,所选事例尽量能做到历史与现实、材料与“我”结合:

(1)只有今人,文章缺乏历史的纵深;只有死人,文章会显得死气沉沉。

(2)思考所给材料,结合现实人生。把它们与我们自身的现实思考、个人感悟结合起来。

在平时素材积累中,历史事例、时代事例、生活事例等都是素材范围。不同时代的事例,不同方面的事例,在论证中有着不同的效果。比如:

史例——具有说服力度;

时例——具有新鲜气息;

己例——具有亲切感觉。

其中,时代人物、时事等材料是需要我们倍加重视的。

论据只有用好才能达到说服力强的目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今天我们学习事实论据的组合运用。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从详例和概例两个运用方法考虑。看看下列两个语段,看看它们在证明语段论点时用例有何不同。

【例1】在曲径中转身,也许能创造奇迹。当你在曲径中跌跌撞撞,头破血流甚至奄奄一息的时候,不要放弃,只要稍事休息,来个华丽的转身,即可东山再起。拿破仑在被反法同盟军打败后,被流放在大西洋的一个孤岛上,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绝望,他重返法国,建立“百日王朝”,创造了一个神话,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尽管滑铁卢之战他再次失败了,但他的这次转身却在历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所以,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不要放弃,即使山重水复,只要你肯转身,相信前面定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转身”为话题的作文片段)

【例2】自卑像根受潮的火柴,难以将希望之火点燃;自负像个可怕的陷阱,一旦身陷其中即难以自拔;唯有自信自强,才能扬起生活的风帆。我国宋朝的文豪苏洵,几次赶考都名落孙山,一些人更是对他冷嘲热讽,但他没有灰心,而是闭门苦读,终于因散文有极高的造诣而名列唐宋八大家;举世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30岁就耳聋,他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听不见声音的情况下,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并谱写出时代的最强音“扼住生命的咽喉”;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作为镭的发现者,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耀眼荣誉没有使她陶醉,他仍如从前一样孜孜不倦的工作,使它成为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女性。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在挫折面前毫不自卑,在成就面前毫不自负,始终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卑·自负·自强》)

【分析】证明语段论点时,例1在举例论证时仅用了一个事例,而且较详细,我们称之为“详例”;例2在举例论证时则用了三个事例,叙述简约,而且句式上排比,我们称之为“概例”。

以详例证明观点

所谓详例,即用典型的具体的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语段论点,叙例文字较多,即通常所说的“摆事实”“例证法”。由于这种方法是以个别事实作为前提证明一个观点的,因此,选例要有较强的说服力,列举的事实必须注意应该真实、典型。详例看似简单,但最易出问题,我们看以下病例:

【例1】欧洲有位化学家,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一种新物质,可是他没有把这种新物质提炼出来,就放弃了这个实验。后来另一位化学家也做了这样的实验,由于他坚持不懈,另一种新元素终于被他发现了。

【分析】事例语焉不详,甚至虚假。提到的两位化学家,没有写出他们的姓名,做什么实验,发现一种什么新物质,模糊不清,因此降低了论据的说服力。

【例2】法国的托尔斯泰为写《战争与和平》深入采访,光笔记就写了40万字,最后终于用6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

【分析】事例不准确,出现硬伤。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哪个不知道?“用了60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与事实不符。事实上,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一共用了7年时间。论据不真实,失去可信度,同样就没有说服力了。

【例3】做事必须要有恒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坛上颇负盛名,但他从不满足,从不松懈,经常深入民间把自己的新诗念给村妇老农们听,问他们听懂听不懂,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加以修改。所以他的诗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分析】事例与观点若即若离,打擦边球。用这个事例论证“做事要有恒心”显然是不妥的,虽然其中也有“不松懈”“经常”等字样,却不能用来论证“有恒”。如果用它来论证“作家应该有严谨的创作态度”则是很切题的。

【例4】“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遵父命写史书,遍访天下古迹,花费二十年进行资料搜寻蓄备。正当他潜心著书时,一场灾难降临了他的头上。因为他为李陵辩护而惹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遭受宫刑。这一打击使他痛不欲生,几欲绝命于世。正是著写史书的大志支撑着他,使他忍辱苟活,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分析】用例冗长,以叙代议。这是初学议论文的同学最易犯的毛病。司马迁的事迹众所周知,无须详细介绍。这样不仅拉长篇幅,成为赘语,而且冲淡了论点。

以概例证明观点

所谓概例,即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例子排比并举的形式证明语段观点,叙例的文字简约,句式整齐,点到为止。巧用概例,能使材料丰富,文采斐然。

运用概例排比构段需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排比事例一定要有内容上的某种相关性,这是运用概例排比的基础,如果事例间缺乏这种相关性的,就不能集中运用;

二是在分述事例时,尽可能保持语言句式的相似,从而形成排比,彰显气势与文采。

【例1】如果没有钟子期的知音之声,也许伯牙的《高山流水》只能埋葬于荒山野林间。如果没有那位老教授的欣赏,也许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只能长眠于街市深巷间。如果没有能人善士的指点迷津,那么没有哪一位君主可以成就千秋霸业,名垂千古!

【分析】运用了假设句来形成概例,如果…也许只能…

【例2】勤学苦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有勤,才有了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也方有了雄才大展、北伐报国的伟业;有勤,才有了张海迪“当代保尔”的称号,也才有了“通五经、贯六艺”的这位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也曾积数十年辛勤耕耘慨而叹道:“一分辛苦一分才,勤能补拙是良训”吗?由此可见,碌碌无为与大有作为之间差的不就是一个“勤”吗?勤,有如一架彩桥,把人们从无知引向有知,从有知引向有才,从有才引向有为。

【分析】运用了条件句来形成概例,有了…才有了…,也才有了…

【例3】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已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量、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

【分析】运用了对称句来形成概例,两两对偶,句式整饬,画线句前后两组例句式不一样。

【例4】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千秋万代传颂,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不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毕生、祖冲之之所以永远为人民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领域为后人留下了享用不尽的发明创造。谁建树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筑起了一座人生的纪念碑。

【分析】运用因果句形成概例,……之所以……,是因为……;因为……,所以……

【例5】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认识到的。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有一副郎平的“铁榔头”,却怠于无数次的扣杀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宏的大志呢!

【分析】运用转折句来形成概例,想……,可是却……

与作文材料或观点的要素相同、内涵一致的论据叫同质论据。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特点相同的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我们在证明观点的时候,首先要瞄准材料靶心,提炼材料的核心内涵,结合我们作文的中心论点,准确选择论证观点的同质论据。剖析论据时,既要挖掘出其与材料核心内涵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也要明确观点形成的过程。进行类推时,把材料与论据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特点进行比较,把材料的性质类推到论据上,由此揭示材料具有与论据相同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使用论据方法:

点面结合法

有的素材,作为一个点,铺展开来叙说,无论是叙述,还是分析,都较为详细。有些素材,作为一个面,则饱蘸感情,运用排比手法来叙述。这样,做到点面结合,从而使中心论点得到充分论证。

虚实结合法

在搭配素材时,考生可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先引用文学作品或者电影等虚构作品中的素材。虚构反映现实,考生就可以由虚入实,谈现实中相对应的现象或具体的人与事。如此虚实结合,一则可以彰显自身的阅读量和对现实的关注度,拓展文章表现面,二则虚与实反映的是本质相同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论述相当和谐,考生写好中间一句联结虚与实的过渡语即可。

使用论据原则:

1.抓角度——对准角度,一矢中的。

正向材料挑大梁,瞄靶心;

侧向材料作辅助,当助手;

反向材料作反衬,当镜子。

2.抓力度——共性材料,权威;个性材料,典型。

共性材料就是前面所说的典型性、代表性、权威性例子。一篇文章中的事例通常都是以共性事例为主,但如果能够辅以个别个性事例,两相配合,有机搭配,可以收获很好的效果。

见解独到显个性;

思维神奇显个性;

生活智慧显个性。

3.抓组合——多种组合,多种搭配,多种形式。

根据需要与条件,把正面的、反面的,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政治经济的、科技文化,生动现实的、深刻道理的……有机搭配,材料有力度,说理有深度,行文活泼多姿,逻辑严密有序。

(1)事理结合——事理结合,有理有据。

理论论证可以揭示内在蕴含,事实论证可以证明客观存在。

(2)古今结合——古例深刻,今例鲜活。

时代性与历史性合理组合。时代性指事例要新颖,能体现时代精神。(读书看报,浏览新闻,关心国内外大事)历史性指可以选择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故事、名篇、名言。古代论据用得好,显得典雅深邃。

(3)详略结合——生例详写,熟例略写。

读者不熟悉的生疏材料,可以相对详细地叙述;读者熟悉的材料,就尽量简明地捷笔带过。

(4)正反结合——正反对比,突出观点。

运用对比论证,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善与恶、优与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