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是董姓的古董国范围一部分,最早记载的居住董姓部落的是参胡,早于董父很长时间。参胡以董姓为氏,其后,董父受赐以字为氏。豢龙的地方实则到了参胡的董姓部落地。河南也是参胡的葬地。周代古董国一小部分范围已经被胡国所取代,再遭楚国灭亡。

河南因元末长期战乱,导致田园荒芜,人口锐减。泉溪派从泉溪后,迁徙永修、广济今武穴、蕲春、都昌等地。不断繁衍,枝繁叶茂。明清时期也逐步迁徙至河南。

泉溪派迁徙河南,从族谱记载看,基本是豫南一带,与鄂西北以及秦岭陕西相邻一带。比较迁徙远的是叶县、周口市,南召,发现没有超过平顶山。南下是方城、南阳、驻马店,桐柏、信阳,则族谱记载的河南玉州不应属于禹州,应是河南方城裕州;族谱中的北地,不是泛指的陕西、甘肃、宁夏一带,而是指河南南阳宛城;河南淅川应是渐川,以淅水,又称“淅川”发源于河南省卢氏县至渐川县;族谱的河南桐城,不是安徽桐城,而是河南南阳市桐柏县。这些都是修谱的笔误或生僻的称呼。

鉴于族谱尚未包括分谱,以及迁徙未详、失考后迁徙。本文仅仅归纳部分迁徙。其中,很多相、兴、国、正等(不是顺序排列)字辈,都可以为各地寻根问祖给予启迪。

1、远古的河南,与董姓部落的古董国有密切的渊源

董姓是管理火种的部落,董姓是观测天文的古国,董姓是豢龙的氏族。

河南是史书上记载董姓最早关联的地方。我在《“以史为证”论董姓源流》(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919/02/8378385_591881646.shtml):一文论述参胡早于董父的所在地。 (宋)郑樵著、(明)陈宗 校《通志。氏族略》:“臣谨按:陆终氏娶鬼方之,女孕而不育。十一年,开其左胁而出三人焉,又开其右胁而出三人焉。长曰昆吾,名樊,为己姓,封于卫墟;次曰参胡,董姓,封于韩墟。周时为胡国,楚灭之;三曰彭祖,名翦,彭姓,封于韩,大彭之墟,即彭城也;四曰会人,妘姓,封于郑墟;五曰安,曹姓,封于邾之墟;六曰季连,芉姓。其后为楚,……董氏:己姓或言姬姓,黄帝之裔孙有叔安生董父,其后遂为董氏。又有陆终之子参胡姓董。周时为故国。其后亦为董氏。……董氏有二:董父之后,以字为氏;又有陆终之子参胡姓董,以姓为氏”。 “长曰樊,己姓,封于卫墟,为夏伯,汤伐桀灭之。次曰参胡,董姓,封于韩墟,周时为胡国(河南郾城),后灭于楚。三曰彭祖,彭姓,封于韩墟(即彭城。)。郾城区,隶属河南省漯河市。河南省中南部、东与召陵区接壤,东南与召陵区、源汇区相连,南濒沙河,与源汇区隔河相望,西南与舞阳县相邻,西北、北面与临颍县毗邻,东北与召陵区、临颍县、周口市、西华县交界。 《寰宇记》:“今长葛西四十里,临颖县有育龙城,育龙氏邑也。而汝之龙兴东南五十里,又有育龙城,长垣东南龙城,灵宝西南七里有育龙坟。”,确切地说就是参胡居住的董邑,之前为董姓部落的古董国范围,后来成为豢龙的地方之一。胡国原属于董姓部落地,后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又一个以胡为国名的诸侯国,子爵,又称胡子国,国君为归姓。前495年亡于楚。历史上胡国国都在今安徽阜阳市。

驻马店位于河南中南部,北接漯河、周口,南临信阳,地处淮河上游,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创世纪活动的核心区域,是轩辕黄帝的夫人嫘祖的故乡,因此与董姓部落息息相关。这里是盘古文化、车舆文化、嫘祖文化和冶铁铸剑文化等发源地。在距今约4500年的西平县杨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地面式房基、儿童瓮棺、窖穴、精致的石器和各种各样的陶器。灭商后,周武王分封诸侯,分其兄度据蔡。这里有蔡(今上蔡县)、吕(今新蔡)、沈(今平舆县及汝南县东部,正阳县北部)、江(今正阳县及确山县南部)、道(今确山县北部、汝南县西部和驿城区)、房(今遂平县)、柏(今西平县)、中(今泌阳县)等小封国。这些小封国先后被楚国吞并。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设郡县,先属颍川郡(治所今禹州市)。后属陈郡(治所今淮阳县),西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汝南郡,郡治汝阳,隶属豫州刺史部,辖汝阳(今汝南县),安成(今汝南县东南)、阳城(今平舆县西北)、新蔡、慎阳(今正阳县)等37县。三国时期,今天汝宁市属魏,为汝南郡、南阳郡分辖。西晋分汝南郡置汝阴郡。东晋时先属前秦,后属东晋、后秦、后赵、前燕。南北朝时期大部属汝南郡。隋大业初改为汝南郡,隶属豫州,泌阳属豫州淮安郡。唐肃宗乾元初又改汝南郡为豫州。恢复唐州。宝应初代宗讳改豫州为蔡州。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攻陷蔡州,置蔡州镇南军。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升蔡州为汝宁府,泌阳归南阳府。

寨河镇最早的文明发祥地,在今天的吴寨村,早在信史传说时代,已存世久矣。寨河则是古刘堂村。刘堂村,原名望花墩,寨河,古名“望花墩”,即源于此。望花墩村恰恰处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的前沿,是西伯侯姬昌第三十七子息侯羽达最初的都城,改名朝沅,后迁移于息地;朝沅辖今张围孜、王乡、大塘、钱寨、东林、罗湖、寨河、王畈、冷大湾、段寨、陈兴寨、吴寨、杜岗、张湖、耿寨、刘堂、谢小寨诸村以及曹黄林、包信、夏庄、东岳、小茴店、项店、孙庙、路口、张陶、彭店、杨店、白土店、岗李店、长陵、陈棚、临河、关店、八里岔、孙铁铺、竹竿、卧龙台、仙居诸乡镇。

吴寨村的殷商龙山文化遗址,而杜岗村的陶林寺遗址,事实上只比前者晚了约两个世纪。先秦时代,寨河文明以大塘寨最为闻名。大塘古寨,是寨河史上第一次地名,故而,寨河,原名大塘。这个是兵燹年年的古战场,古楚之始祖老童(又名卷章)至昆吾、参胡均在大塘寨进行征伐、和融。宴安、季连父子正式从这个地方转迁至罗山竹竿河(含孙铁铺)一带。到了穴熊、熊完两代基本上完成了古楚国向豫南鄂北进军的早期基业。据考证参胡死后葬在今大塘村村委会附近,由于历史相当久远,今遗址不复在矣。

因此,远古的河南,与董姓部落的古董国有密切的渊源。

2、泉溪谦派唐末产生、泉溪派以后唐熹公为开端,至珪公后唐前确立

江西董氏有三大庭:谊、让、谦。翚(读hui)公生子二:让、谦;让,居江西抚州临川扩源,谦因梁移唐祚(907年)讨乱弗克、义不屈,生子三:远、遂、述;

述生子二:炎、熹。熹公字德昭为后唐天成时(926—929)为武宁令……生子六:珪、璋、珮、琨、瑗、辅。

珪公择泉溪家焉,珪公后唐长兴三年壬辰(932年)起兵,后周广顺三年癸丑(953年)奉命领兵出戌淮徐,后以老病告归泉溪;璋公迁麻潭(永修县虬津镇麻潭村),生一子文岦,岦公生子二:国、围,国公迁都昌(见都昌谱P112),岦公七世裔孙钟奇公生于宋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珮公生子一文浚,文浚公生一子世昴,世昴生子一光,失考;琨公居洞里源生子一世冲,世冲生子一和,失考;瑗公生子一文科,生子一世旌,世旌生子一元,失考;辅公字廷献,号銮坡,公于五代由江都仕籍任新蔡令,乔居黄梅山麓,复迁蕲春之东关,迁广济(今湖北武穴),生子一:翘。

珪公生子四:嵩、崇、山广(山字头下加广)、杰。嵩公守泉溪旧业,其孙杰,字尚仁,为蜀州司户,后调任鄱阳县令,嵩公八世裔孙起潜迁居蕲之东门,复迁广济,葬连城山;崇公迁尚漳即今港蔡;山广公祖居修坡,元配石溪黎氏夫人,生子三:園、囿、团,均守旧业,厥后山广公复迁建昌石门,娶萧氏生子一:

囮(字淑英,官名有林,生于建昌麻溪禾场里今永修县轧津镇麻谭村人,北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 1103年癸未年进士,有林公在北宋哲宗赵煦元符三年庚辰年公元1100年八月生孝均公)

把这几代人永时间红线串起来,就成为:1谦(梁移唐祚907年为官)----2述----3熹(字德昭,后唐天成926—929为官)-----4珪(居泉溪,后唐长兴三年壬辰932年为官)、璋(永修)、辅(五代时任官,居武穴)……5嵩、崇、山广(山字头下加广)、杰(徙藁城)、文岦、翘-----6国(迁都昌)、囦(崇之子,渊的古体字)、有林(北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 1103年癸未年进士)----7孝均(北宋哲宗赵煦元符三年庚辰年公元1100年八月生)……11瑾(中嘉祐五年(北宋,公元1060年)乡试)。明显,熹公字德昭在后唐,其兄弟辅公在五代十国,其孙、曾孙都在北宋。后裔都在北宋的熹公字德昭,他本人明显不可能在南宋的德昭。若把此后唐德昭,混淆成南宋德昭,则董槐是熹公的8世裔孙,那么,南宋右丞相董槐也就不是南宋的人,那董槐岂不是元朝人、元朝为官的荒谬结论?

3、泉溪山川相连,为后裔的迁徙河南等地提供便利

查阅地图,武宁官莲乡的水系与永修、都昌连接,进入长江。周边有通山、修水、阳新、武穴、瑞昌、九江、都昌、永修、靖安环抱,沿江而上有蕲春、大冶、黄石、鄂州、黄冈、武昌、江夏等地,沿江顺流,有黄梅、宿松、太湖、潜江等地。以水航行,交通便利。

山川的连接,让武宁泉溪董氏迁徙带来了便利。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六。湖广二卷》则从地理方位“万载之黎源,与奉新之百丈、新昌之黄冈、靖安之双坑、武宁之黄竹,五洞相连,俱潜通大沩山”提供了地理上迁徙的便利条件。

《泉溪盘根奕叶序 》记载:(1)、泉溪(嵩守旧业):田铺坂、广济之蒲坡村,瑞昌之石山下,沅江之柘塘湖,湖广之临江县、海口湖奉新县;江西之赣州,广济之栗木桥,石山;巡司坑,何家冲,上保,宋家坪,董家涡,周师源;建昌黄田、兴国之水门,九江之关公坡;建昌之小坑,东塘;燕京之藁城、鄱阳、广济连城山,杨州彭塘,富池等处;瑞昌之黄荆林,桃山社,湖广之大治湖,蕲州之三山坳,九江之茶园;麻城之白藁铺、彭泽之沙湾、上保、大冶之白严山,果城里,白藁。

(2)、尚漳(崇公迁):港蔡,大坑口,岭背,彭源垅,鹤口,金陵,沙田,建康府,看鹤桥,大林斜港,通山,濯港宁州之梁,栎田,建昌之双州,德安之黄田,车坑、瓜源乾坑,北山皋村、麻城白藁,靖安、瓜源、九江之螺蛳港、抚州之枯湖,豫章之德胜门。

(3)、修坡(山广公迁):大石,长崙漳源,沙田,大港畔,上坪塅长墅源,兴国之辛安里,长乐源,银垆山,荻田,九江之青林,瑞昌之码头,建昌之脉潭、长富塅石嘴头、长崙、杨婆垅,嘴头,雷公坳,泉口,上港畔、南昌之帅家窑、漳源,甫田、泉口,塘畔,水口、长墅,西垅、南昌之栗山、龙潭石,下霞源,湾头,中津,星子一、麻潭

(4)《濯港支派序》记载:咸宁董氏崇公后裔迁徙路径:泉溪----上漳、港蔡-----宁州、亥市-----咸宁,迁湖广通山、六都濯港。-----武昌(江夏族谱连接)】

(5) 《山溪口分迁序》记载:武宁(董熹公字德昭)----长子珪居泉溪生嵩、崇、山广------修坡(山广公迁居)-----建昌(今永修)石门---麻溪禾场(汝楫公)----湖北麻城(硕公)---通羊,石门(艺道公字福三)----咸峰山(临六公)---榔术源口、鸣泉牛、首岭河畈、长寿畈等处,及江夏之龙泉里---(连接江夏龙三里江旗杆岭補)】

(6)、《瓜源支派序》记载:武宁泉溪----尚漳(崇公)---彭源垅、背岭下-----董家岭即今金盆架;泉溪----田埠畈-----广济蒲坡村、瑞昌之柘塘湖,湖广之临湘县、海口湖、奉新县、黄州府、围公;石山----江西之赣州、广济栗木桥;泉溪----建昌即今日永修----黄田---巡司坑、何家冲、上堡、宋家坪、董家 巢、周师源;泉溪----建昌即今日永修----黄田---宋家坪----九江之关坡;泉溪----建昌即永修之小坑;东塘之藁城(固公徙)---转居鄱阳---复居广济连城山;泉溪----建昌今日永修之小坑;东塘之藁城(固公徙)---转居鄱阳---复居广济连城山……杨州彭塘;泉溪----建昌即今日永修----黄田---巡司坑、何家冲、上堡、宋家坪、董家 巢;周师源……瑞昌之黄荆林、湖广之大冶、湖斩州之三山坳、九江之茶园;泉溪----建昌即今日永修----黄田---巡司坑……麻城之白藁埠;泉溪----建昌即今日永修----黄田---上堡……彭泽之沙湾;泉溪----建昌即今日永修----黄田---巡司坑---麻城之白藁埠……大冶之白严山、果城里;武宁泉溪----尚漳(崇公)---港蔡、大坑口、岭背、彭源垅、鹤口、金陵、沙田、建康府、看鹊桥、大林、斜港、通山、浊港、宁州之梁口、力田,建昌之双州,德安之黄田、车坑;武宁泉溪----尚漳(崇公)---彭源垅----瓜原、乾坑;武宁泉溪----尚漳(崇公)---德安之黄田---九江之螺丝港,抚州之柘湖,豫章之德胜门;泉溪—修坡(山广公)--大石、长仑、漳源、沙田、大港畔、上坪段、长墅源、兴国州、长乐源、荻田桥、平地畈、九江之青林、建昌之麻潭州、延分;“嵩公、山广公后裔皆有迁徙至建昌即永修”

(7)、《敦友公支旧谱序》杰公(P714):泉溪---藁城---蕲春—广济(武穴)

(8)、《钟奇公支邑文序》熹公后裔辅公(P716):流坑---泉溪---江都、黄梅、蕲春----广济今武穴

(9)都昌《豢龙董氏宗谱》璋公:泉溪---永修---都昌

4、明清迁徙豫南的原因分析

豫南大别山地区紧靠湖北,豫南地区主要指河南信阳市南部与湖北北部接壤的地区,包括信阳市罗山、新县、光山县南部,豫南山区与湖北北部紧邻,东部与安徽省接壤,大别山由东向西鄂、豫两省之间,山麓北侧为河南省,山麓南侧为湖北省。平靖关位于浉河区谭家河乡大庞村与湖北应山县交界处。东为五峰岭,西为凤凰山,北距信阳市中心16公里,在广水市区北30公里的桐柏山脉与大别山脉交会处。雄关险隘,群峰列峙,系著名的“义阳三关”中的西关(中关武阳,即今广水北武胜关;东关黄崛,即今大悟县九里关),扼鄂豫两省襟喉,为古今中原要道。“楚塞三关隘,云峰入望重,何年戎马地,空有昔人踪。积水见秋嵘,长烟带古烽。乾坤当失据,饕餮任群凶”。《 吕氏春秋·有始览》与《淮南子·坠形洲》将其列为全国九大要塞之一。襄阳的“襄”字取自《尚书·虞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众多先儒都将此处的“襄”字解释为逆流、驾、上,乃逆流、升上、漫上、冲上之意。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说“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通周、郑、晋、卫之道;其东则从汉津渡江夏,出平皋关是也,通陈、蔡、齐、宋之道。”盛弘之《荆州记》谓:“襄阳,旧楚之北津,从襄阳渡江,经南阳,出方关,是周、郑、晋、卫之道;其东津经江夏,出平泽关,是通陈、蔡、齐、鲁之道。”说明春秋战国时襄阳为楚国北方的两个渡口城邑——东津和北津,东津一名现仍保留,但移至了对岸。

明清时期,今天中市分属汝宁府和南阳府,隶河南道。经过元末多年的战争,汝宁地区人口锐减,满目荒凉。明朝初年,河南因元末长期战乱,导致田园荒芜,人口锐减。为了统复中原地区的经济,明太祖采取郑州知州苏琦的建议,在河南设立司农司,江西移民主要来自于饶州,是朱元璋为了削弱江南陈友谅反明势力而迁移来的。当时信阳地区隶属于中都临濠府,中都是朱元璋的老家。为了保护自己的老家,朱元璋便从江西等地迁移来了大量移民。当时有许多江西饶州的移民被安置在信阳地区南部的光山、新县、罗山、商城等县,这在当地的县志及族谱上都有记载。《光山县志约稿·沿革志》载:“旧族百无一二,及朱元璋定鼎,然后徙江西之民以实之。今考阖邑人民,大概原籍是江西,其明证也。”

明末李自成叛乱,血洗光州(今信阳一带),当地百姓死散大半,(据明史记事本末之卷七十五记载:十二月初十日乙酉,贼闯王、操数十万,围光州,舁大炮二十座,攻城,燃二炮,城崩。城中顷刻火作,贼乘而入,官吏士民,屠僇无遗。)满清初年朝廷下令江南人北迁。康熙、乾隆两都曾在河南境内大规模地治理黄河。因此,从鄂西北与湖北一带迁徙至河南,也就有地理上的便利。

太平天国后去江南的河南人。主体就是豫南人和同方言文化的接壤地区湖北人。

5、泉溪派熹公后裔迁徙河南的记载

湖北阳新《豢龙董氏宗谱.醇儒堂》记载:泉溪派熹公后裔明朝迁徙至河南河南开封、固始县、裕州、禹州;清朝迁徙至河南禹州、淅川(析水,通称淅水,又称“淅川”、“淅河”。发源于河南省卢氏县,至渐川县双河镇附近入丹江 。下同)、南阳、郑州宣化、商城、桐城、叶县、信阳、裕州、驻马店、周口、硝山、白鹤、南召等地(不包括各地分谱记载的迁徙与失考后的迁徙)

谱中的:北地一是指古代北地郡,其地域大致在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隋置今甘肃宁县治。二是指河南南阳宛城。

族谱中的河南渐川与淅川,应是因析水,通称淅水,又称“淅川”、“淅河”。发源于河南省卢氏县,至渐川县双河镇附近入丹江 ,采用不同的称呼一带地名;

(1)、希能公(世章公长子,见P57,第27世,同辈生于元至正乙巳年1365)任河南开封府,转升广西太平府通知(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明修谱时的地名)。

(2)、益清公(见P367\p370,第30世)珪公次子益清公(附长兄生于明正统十三年戊戌正月),生一子苍。迁河南渐川(析水,通称淅水,又称“淅川”、“淅河”。发源于河南省卢氏县,至渐川县双河镇附近入丹江 )县滚子沟。添富之子聪十一生子一:桂,公桂生益敏、益清、益福、益荣、益芳。

(3)、伏八之子秀四,生子七:朝一、朝二、朝三、朝班、朝五、朝六、朝七。朝字辈(P184\185,生于元至正年间,第33世),兄弟七人俱迁河南古塘堡云城坳。朝一生子一:文六;朝二生子一:文七,朝三生子一:朝班生子一:文二;朝五生子一:文三;朝六,生子一:文四,朝七生子一:文五

(4)、学训公(字为先,P349,第35世,鹏公次子)迁徙河南固始县,生子三:之茂、之芹、之芳;啟贤公(P355,惟季长子,生于康熙廿三甲子1684年,第35世)生子二:太通(生兴连)、太逵。啟贤公与孙兴连公,迁徙河南玉州(应该是裕州或禹州,下同);

(5)、太义子二:兴一、兴二俱(P317,第36世)迁河南;兴安公(太豈之子,P359)迁徙河南玉州;生春公(P273,第36世,常怀公之子)迁徙河南淅川霍家沟;

(6)、瑞潮公(P295,第37世,生名三子,字尹爵)迁河南商城县通泉上堡界岭,生子二:相刚、相纪;兴国子二永德公、永喜公(P359,第37世),兄弟俱迁河南玉州;之略公(大育之子,P359,第37世)迁河南峦城;志学公(P387,大富公之子)迁河南白鹤县;生达公三子麒瑞、麟瑞、蒙瑞迁河南北地。

(7)、相鲁公(P297,第38世,字兴东,生于康熙戊戌八月,生子六:天元、天亨、天贞、承天、天富、天姿)迁居河南商城县;瑞棒公之子相漆公(P303)、瑞璋之子相亨公(P304)俱迁北地河南南阳宛城;相卫公(瑞钰公之子,P305)、相荣公(瑞龙公长子,P305)、相福公(瑞龙公次子,P305)俱迁河南北地;之安之子方荡、方文,之柏之子方宁、方寿、方康(P387,第38世)俱迁河南桐柏(查有河南南阳市桐柏县,故下文桐城县应该指桐柏县)。

(8)、三十九世至楚、至四、至魏、至监四兄弟(P253,第39世)俱迁河南桐城柏县(查有河南南阳市桐柏县,故下文桐城县应该指桐柏县)毛家嘴;用圣公(日奇长子,P174)迁河南南召县,用贤公(日奇次子,P174)迁河南玉州今方城拐河;至万公(P253,第39世)生子三(失考)俱迁河南桐城回龙寺郭家沟(查阅地图,有安徽桐城,安徽安庆市,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有河南安阳同城,多为商品名;河南周口桐城村;开封桐城,但开封的商品名多。故以河南周口桐城村,然依据上文,指河南安阳桐柏县);相青三子天德公、天灯公、天年公(P272\270,第39世)俱迁河南商城黑河;相时之子天充公(P303,第39世)迁河南;守相之子天奇(P303,第39世,迁西川县水田街金花山脚下)、天啟之子园天(P303,第39世,迁西川县权锅沟)俱迁河南淅川;体相之子浩天(P303,第39世)、相情之子天膏(P303,第39世),俱迁河南南阳桐柏;相儒之子天执(P304,第39世)迁河南信阳罗山县;相棘之子天序(P304,第39世)迁河南南阳淅川(析水,通称淅水,又称“淅川”、“淅河”。发源于河南省卢氏县,至渐川县双河镇附近入丹江 。下同)、相道之子天具(P304,第39世)迁河南北地。方佑二子正文、正武(P387,第39世),俱迁河南玉州;正郁(方福之子,P387,第39世)迁河南桐柏;正煜(方椿之子,P387,第39世)迁河南召留山;

(9)、成恒(元诚之子)之孙有象(P357\315,第40世)迁河南周口;用阳二子学政、学道(P174,第40世)迁河南信阳,用韬三子学愉、学举(驻马店硝山县)、学惶(P174,第40世)俱迁河南驻马店;用必之子学诗公(P175,第40世)迁河南洛州拐河;用光二子学富、学贵(P175,第40世)俱迁河南渐川(析水,通称淅水,又称“淅川”、“淅河”。发源于河南省卢氏县,至渐川县双河镇附近入丹江 );子才(P303,第40世,天充之子)迁河南、子灿(P304,第40世,天运之子)迁河南南阳淅川、子咸(P304,第40世,)子榜、子进、子文(P304,第40世、天开三子)迁南阳宛城、子义、子方(P304,第40世,天罗二子)迁河南李官桥、正贤二子兆福、兆禄(P387\405,第40世)迁河南南召;

(10)、永龄公(P253,第41世)生子四,全家迁河南叶县;永知公(P253,第41世)生子三,迁徙河南宝丰县向阳寺距公桥不远;

(11)、时准公(P175,第42世,孔仁公之子)迁徙河南;生高公(P223,第42世,其健公之子)迁河南淅川县李官桥,再迁城内十字街,孙又外迁;

(12)、本远公(P223,第43世,生淍公之子)迁河南渐川(析水,通称淅水,又称“淅川”、“淅河”。发源于河南省卢氏县,至渐川县双河镇附近入丹江 );

(13)、方城公(P131,第44世,美景之子)迁河南郑州;

鉴于族谱尚未包括分谱,以及迁徙未详、失考后迁徙。上文记载仅仅为部分迁徙。

从迁徙的分布看,基本是豫南一带,与鄂西北以及秦岭陕西相邻一带。那么,族谱中的北地,也就不是泛指的陕西、甘肃、宁夏一带,隋置今甘肃宁县治。而是指河南南阳宛城。张绣,封“宛城侯”,人称“北地枪王”,战宛城时由胡车儿偷走典韦的双戟,然后得以枪挑典韦。他的“百鸟朝凰枪”威震天下。宛城,古城名,中国著名古城之一。即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位于南阳城区白河(古称淯水)北岸。

至于玉州是河南的裕州还是禹州,或者两者有之。从迁徙在豫南,比较迁徙远的是叶县、周口市,南召,发现没有超过平顶山。南下是方城、南阳、驻马店,桐柏、信阳,则不应属于禹州。裕州,治所为现今河南省方城,除州城外还有辖叶县、舞阳,在北魏之后,民国之前称裕州。那么,河南玉州应是河南方城裕州。

2019年6月29日20:21

明末清初之时众多江西人迁移贵州(后唐江西熹公后裔迁徙河南考证)(1)

明末清初之时众多江西人迁移贵州(后唐江西熹公后裔迁徙河南考证)(2)


明末清初之时众多江西人迁移贵州(后唐江西熹公后裔迁徙河南考证)(3)


明末清初之时众多江西人迁移贵州(后唐江西熹公后裔迁徙河南考证)(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