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告白,别在想家的时候听。

邓亚萍谈高压下的运动员(对自己鸡蛋里挑骨头)(1)

翰铭同学:

四年前,你下定决心,开始练乒乓球,现在已经是北京二队的成员了,这很好。

我知道经常有人跟你说,有一个世界冠军的老妈当教练,你要再混不出来可就说不过去了!他们都以为,我每天给你秘密特训,教你一些什么特别的绝招。

但只有你自己知道,妈妈要你打乒乓球,不是要你一定要拿世界冠军。

妈妈真正想带给你的,其实是那种霸气,那种精神素质,无论遇到什么挑战,都敢打敢拼的意志品质。

说白了,就是「关键时刻怎么赢」

邓亚萍谈高压下的运动员(对自己鸡蛋里挑骨头)(2)

真正比赛的时候,你的技战术熟练,对方的技战术也一样。光论实力,你们差不多。这时候怎么办?怎么把「关键时刻」给他拿下来?

凭的是心理素质。凭你比对方更狠、更坚定。

欸!我不是要灌鸡汤啊,开始说什么「不要紧张」的废话

关键时刻怎么赢?

一般的人就在那不断暗示自己「不要紧张」。

但真正的赢家才知道,秘诀在于:面对关键时刻,手抖少一点的人,才会赢。

妈妈在打世界比赛的时候,落后的时候多了去了。

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单决赛的时候,我不照样是先领先两局,然后被陈静阿姨连追两盘,然后被拖到决胜局?

我真能不紧张?大好局面,结果连输两局。傻啦!我当然会紧张。

邓亚萍谈高压下的运动员(对自己鸡蛋里挑骨头)(3)

但我最后还是赢了,而且还是21比5的悬殊比分,赢下比赛。这也是你老妈最自豪的一场比赛之一。

那么多人在看,那么多人对我寄予厚望,不紧张?不可能!妈妈的心跳也会加速、思绪也会变得混乱,手也会发抖。

但为什么妈妈都可以把这些「关键时刻」赢下来?

因为我会手抖,对方也会抖...但我可以控制,让手抖的幅度比较小呀!

我和对手的技战术差不多、身体状况也都差不多,我能战胜他们,原因只有一个:妈妈的手,抖动的幅度比较小,所以我打出的球,就比他们更精准。这说明什么呢?我能控制我自己,我就能控制比赛。

邓亚萍谈高压下的运动员(对自己鸡蛋里挑骨头)(4)

我说的更直接一点:

比赛场上关键时刻,你唯一能控制的就是你自己。谁控制得更好,谁就能赢。不是说谁发挥更好谁能赢,而是谁少失误谁就能赢。

但是,这种「自我控制」的能力,也不是突然出现的。要增强自我控制力,需要你平时的锻炼。

锻炼的方法有非常多,妈妈今天挑一个最重要的,跟你说:

能跟自己较真,就不要甩锅给人生。

你那天跟妈妈说,输球了,是因为地板滑。

你在说什么呢?

你的地板滑,他的地板就不滑了吗!

输球了,尤其在你的年纪,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有很多地方,你可以总结出你的缺失,然后针对性的提升。这就是在锻炼自我控制力。

但你却选择甩锅给环境。这不行啊!

邓亚萍谈高压下的运动员(对自己鸡蛋里挑骨头)(5)

你今天甩锅给场地,明天甩锅给装备,后天甩锅给观众或裁判,养成了甩锅的习惯,到了关键时刻,你希望甩锅给谁?

当年国家队训练的时候,教练会安排一种抗干扰训练。什么意思呢?教练专们会放很大很大的噪音,来训练我们。

为什么要这样训练,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去国外比赛,他们拉拉队的声音,那多吵啊!声音都听不见,就是连球的声音都听不见。

所以我们才要在平常训练这种抗噪音的训练。外头再怎么吵,你都要专注,专注在每一个球上。

还有一种训练,就是误判。

邓亚萍谈高压下的运动员(对自己鸡蛋里挑骨头)(6)

有的时候,我们会遭到裁判的误判,那我们怎么平衡自己的心态呢?

其实啊,你就这样想:「你就放他几分,让给他呗!」

不就过了吗这事?

你又重新专注在打好每一分球上。

想要成为伟大的运动员,你就得通过这样的训练。

因为,专注于自己,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员

当然,比起甩锅给人生,跟自己较真是非常辛苦的。

邓亚萍谈高压下的运动员(对自己鸡蛋里挑骨头)(7)

妈妈九岁的时候,在河南省队,打赢了所有同龄的小姑娘。但是教练还是把你姥爷叫到队里,要他把妈妈领回家。因为教练觉得妈妈太矮,没有培养价值。

这时候,要甩锅给上天,太容易了!我如果跟自己说「我已经足够努力,也打出很好的成绩了,是上天没生给我好身材」,听起来也很合理,是吧?

但我不服!凭什么我不能继续打球?我就是要证明我能行!

但怎么办?教练就是不要我啊?

那就是,要跟自己较劲、较真!

找到我自己独特的优势,那就是把球打得更狠、跑的比对方更快,球打得比对方更怪,让对方摸不着。

这个过程真是苦啊!

邓亚萍谈高压下的运动员(对自己鸡蛋里挑骨头)(8)

原本妈妈就已经很努力,也是在队里最刻苦的队员,成绩也很不错了。但从「很不错」到「很顶尖」,代表我要付出超人的代价,和超人的努力。

妈妈当时,真是对自己鸡蛋里挑骨头,愣找也找出自己的不足,卯足劲给自己较劲,在一个废弃的澡堂里,穿着沙包衣,用着铁拍子,除了睡觉,就是训练,没日没夜。

大家都知道妈妈在13岁时,就在成人组拿到全国冠军,大家也知道妈妈的名言:「因为我矮,所以每一球看起来是高的,对于我来讲,都是杀球的机会」。

这句话只是一个结果。

邓亚萍谈高压下的运动员(对自己鸡蛋里挑骨头)(9)

要让这句话成真,关键是妈妈跟自己较真的苦功夫,情愿痛,也不要甩锅给人生。

这样说起来,妈妈是不是有点太严厉了?情愿你吃苦,也要跟你说这些。

实在没办法,比起要你别吃苦,妈妈更希望,在关键时刻,你能赢,让妈妈和你一起欢呼啊!

不过,看你输球,我也会心疼的。

我会陪你一起总结的,我们下次再来。

爱你的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