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前浪推后浪(站稳脚跟靠船下篙)(1)

一枝山茶 @视觉中国

水乡行船,摇橹划桨少,竹篙撑船居多。相比之下,竹篙撑船虽然略显粗犷,但又不失水乡人特有的柔美灵动。在我的家乡兴化,河道纵横,水网密布,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撑船。

那时候种田,没有船是万万不行的。村里大大小小的水泥船,其中排水量五吨的最为常见,装载量大,使用率高。尤其是农忙时节更是闲不下来,一家独用的还好些,几家合用的还得排队,轮流用,甚至有为了用船吵架闹矛盾的。每年这个时候,大家就得起早带晚,歇人不歇船。河里船来船往,蔚为壮观。

作为水乡的农民,男女老少,几乎人人会撑船,不稀奇。不过,撑船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比如装载麦秆草,由于装得宽、堆得高,船头看不见船尾,船尾看不见船头,那就是考验技术的时候,往往需要一前一后两个人撑船。如果遇到大风天气,更是危险重重。运气不好碰到逆风,不进则退,撑船人更是辛苦。冬天撑船,竹篙提起来都是冰,冻得手指头要掉似的。俗话说:“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果然不假。

等到了年底,办喜事的多了,再普通不过的水泥船又会以另一个面貌闪亮登场。旧时结婚,几乎都是用轿船去接新娘子,这时,水泥船搭起棚子,用被面红布等装饰一新,摇身一变,变成了花花绿绿的轿船。这时撑船的人选要求就不一样了,得技术好,懂规矩,人还得稳重踏实,换作毛头小伙子,竹篙都不知怎么拿,怎么放,肯定丟了主家面子。撑轿船是个好差事,有烟抽有酒喝,吃过肉饭,少不了还有个喜钱红包揣兜里。

过完新年,清明节就快要到来了,把水泥船拖上岸,刮去船底青苔,绑上毛竹船舷,铺上舱板,竖起旗杆。到了清明那天,千舸争流,万篙齐发,全村人手一篙,分几条船出庄参加会船比赛。

父亲是撑船的能手,在跟他学撑船时候,父亲教给我一个诀窍:想让船保持直行,不打转,就得站稳脚跟,靠船下篙。可是当时不管我怎么努力,始终略逊一筹,无法企及。如今,随着挂机船的出现和陆路运输的发达,撑船已经难得一见,但是撑船的记忆总在心间,父亲的教导永难忘怀。

靠船下篙,行船如此,做人亦如此。 (周春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