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哲伦 吴华东)日前,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公布2020年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及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名单的通知》,化工与制药学院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成功入选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武汉工程大学优秀教师 武汉工程大学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合影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成立于2013年,由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王存文教授担任负责人。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和教学名师3人、教授6人、副教授3人。

一、聚焦质量,严格教育教学管理

团队教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执着于教书育人,怀揣热爱教育的定力,奉行淡泊名利的坚守,始终秉承学校“全面成才、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主动担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八年来潜心培养了一批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既能够服务于国家石油、煤化工、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能源高效转化、化工用能评价等领域发展,又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质量人才。

教学团队深知高校教师的第一身份是老师、第一工作是教书、第一责任是上好课,认真履行学校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严格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学年共承担23门本科生课程教学任务,在修订教学大纲、备课、授课、课程设计、实验实习、辅导答疑、作业、考试考查以及教学档案管理等全过程环节中保障课程教学质量。团队严把新教师开课关,对青年教师实施“一对一”教学指导并制定培养计划,注重对实施过程的检查、落实与督促,努力做好“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站好、站稳讲台。截至目前,团队青年教师中,3人获得学生评教全校前10%,2人在学院讲课比赛中获奖,1人入选湖北省“博士服务团”。

武汉工程大学优秀教师 武汉工程大学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

二、深化改革,激发教学组织活力

教学团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教学评价和质量分析反馈机制。团队成员在合作的基础上明确分工和工作职责,每位教师需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在团队内部形成由沟通制度、教研制度、会议制度等组成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充分调动了教师主观能动性,有效激发了教学组织活力。团队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教学讨论、集体备课等形式的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近年来,团队成功开设全英文本科课程1门,主持教学研究项目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与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团队教师主编、副主编或参编《化工设计》、《化工原理实验(双语)》和《工业催化》等多部优质、特色教材。其中,《工业催化》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

作为被誉为“中南地区能源化工高层次人才摇篮”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教学团队,团队保持为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在学校以“三实一创”为核心的“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上,建立了多元结合的实习实践教学新模式。团队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将虚拟仿真与现实相结合,将实习与毕业、考研、就业相结合。截至目前,团队已与中国石化集团巴陵石化分公司、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长岭分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建立了牢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提高了本科生考研率与就业率,也有效提升了青年教师工程化能力和对接企业需求能力,已产生良好的示范效果,获专家、同行一致好评。

武汉工程大学优秀教师 武汉工程大学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举办产学研研讨会合影

三、整合资源,强化科研反哺教学

教学团队贯彻落实学校教学科研“三通”政策,聚焦国家战略需要,以科研反哺教学。近年来,团队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技术攻关,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3项,发表SCI、EI等收录论文100余篇。团队把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所开设的课程涵盖能源化工生产中的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生物质能源技术、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新能源电池、清洁能源使用、C02捕集利用等方面,紧密贴合国家重大需求及发展方向。团队的科研成果、科研平台及资源都实实在在地用于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进步同步更新,在技术研发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创业意识,使每一位学生从中受益。

武汉工程大学优秀教师 武汉工程大学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4)

四、党建统领,写好教育奋进之笔

教学团队重视党建对教学工作的统领,经常性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主动提高政治站位,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队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

八年来,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逐步凝炼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学工作为中心,教育质量为生命线,突出特色创品牌,促进学科课程建设”的治学思路。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既是成果,也是督促与鞭策。今后,团队将继续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以产教融合为实践平台,不断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人才,为我国新能源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审稿人 王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