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国人的生活有许多息息相关的地方。

象是八卦,被视为有驱邪镇煞的神圣作用而无所不在,特别是在各种宗教场合与器物上:道士的道袍、帽子上,庙的天花板上……甚至在庙宇的上梁、开庙仪式中也要有装八卦的仪式。一般家庭的大门上也会装上八卦镜。

其他与天文、历法,医学的关联就更为深奥与专业了,对于许多中国的科学来说,《易经》都是最为基础的圣经。易学之于中国文化,可以说相当于数学之于西方科学,也可以说是中国的科学之母,以及各种应用之学的基础学术。

这里汇整一些我们常见的成语,希望大家在了解这些成语的由来之时,也同时能够吸收一些简单的易学知识。至于一些比较琐碎而片断、较不直接或少人使用的辞语,这里就不采录。

一元复始

一元指的是乾元,或为阳气,复为(复卦)

一元复始原意是指复卦那一个阳爻,该阳爻也是乾元的归来,象征一个卦气循环的再次开始。

因此要了解一元复始除了要了解复卦,还要知道卦气理论,以及十二辟卦(又称十二消息卦)

就卦气来看,复卦是继坤卦而来,坤为极阴之卦,六爻皆阴。至复卦,阳爻(乾元)在初位归来,所以称复(复就是归来、回来、回家的意思)。复也是十一月之卦,于时为冬至,这个时候正是天寒地冻,万物俱寂的时候,所以《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就卦象来看,雷在地下,雷为动、为春生,是万物的生机、生命。生机藏于地下,为冬眠之象。

简单说:复卦大约在冬至,为万物冬眠之时,不是春天。所以,春节时春联写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其实有些误解了这句话的原意了。

另(复)也有(周而复始),也就是事情完成一次循环而重新开始的意味。

易经里的成语词汇盘点(易经成语简解)(1)

三阳开泰

三阳指的是泰卦下方的三个阳爻。这也是从卦气理论而来的。

和一元复始一样的,三阳开泰也必须了解十二消息卦。复为乾元归来,至临卦,底下有二阳,为阳气增长。临卦之后再增一阳,一共三个阳爻之后,内卦就成了乾卦。外卦为坤卦阴气在外,内卦为乾卦阳气在内,为(小往大来)之象,小往指的就是外面的三个阴爻,即坤卦。大来即指里面的三个阳爻,即乾卦,所以小往大来之象即三阳开泰之义。

于时节上则泰卦则是春季建寅之卦,万事通泰。

易经里的成语词汇盘点(易经成语简解)(2)

否极泰来

否 、泰 ,是一对卦,也是易经中少数同时既是反对卦,又是旁通卦的一对对卦。

否卦为七月之卦,讲的是闭塞不通的时候。泰卦则是一月春天之卦,为万物通泰。

就卦象来说,泰卦为小往大来,阴气离去,阳气归来。小人退散,君子当政。阳气下降,阴气下行,天地交泰。因此万事通泰。

反之,否卦为大往小来,阳气离去,阴气归来。君子远退,小人当道。阴气下沉,阳气上亢,天地不交而万物闭塞。

否极泰来意指闭塞不通到极点之后,就会转为通泰。就《周易》经文来说,否卦六爻发展,至外卦时的确呈现否极泰来之势,即外卦三爻开始有通泰之义。反过来,泰极则否来,泰卦六爻发展到外卦时,则开始渐渐进入否卦的闭塞不通。

易经里的成语词汇盘点(易经成语简解)(3)

大往小来 / 小往大来

大往小来指的是否卦,小往大来指的则是泰卦。

《易经》中大指的是阳,小指的是阴。

当然阴阳与小大所喻指的意义有很多:阳与大可喻指君子、正义;阴与小可喻指小人、不义。

(往)是指从内(内卦)至外(外卦),或是由近到远,引申为离去的意思;来是指从外至内,或是由远到近,引申有得势的意思。若以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往)与(来)可分指(在野),与(在位)

就卦象来看,否卦为乾卦阳气(大)在外,坤卦阴气在内,所以说是大往小来,引申为君子离去,小人得势。正义不存,邪恶流行的局势。

反之,泰卦为乾卦阳气至内,坤卦阴气至外,所以说是小往大来,引申小人退散,君子得位。邪恶受挫,正义得申的局势。

九五之尊

易经每卦中都有六爻,六爻从下到上的名称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这六个位置都有不同的意义。

其中(五)是最尊贵的位置,也可象征君王之位,正所谓(初民二士三大夫,四作公侯君在五,六为宗庙社稷神)

《易经》有崇尚中庸的思想,而五的爻位在两方面体现了中庸。首先,五是上卦的中爻,上卦也就是上面三画,五居于中间(二则是下卦的中爻)。其次是,五的位置虽然高,但并不会过高,到了(上)就是过高,所以乾卦就五说(飞龙在天),然后上九说(亢龙有悔),亢就是高的意思,孔子说(贵而无位,高而无民)

如果阳九居于五这个尊位,也就是(九五之尊),那么又是尊贵中的尊贵。因为爻位有阴有阳,阳刚居阳位就是(当位),为吉,居阴位则不当位,为凶。五为阳位,阳九居之,当位而吉,贵而不亢。若是六(阴)居之,则不当位,为凶。

易经里的成语词汇盘点(易经成语简解)(4)

不三不四

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不三不四最早出自《水浒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不三不四也出现于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在后来的明清章回小说中更是经常可见《水浒传》作者虽一般认为是施耐庵,但若以此句为线索,或许多少也可印证罗贯中为《水浒传》作者的另一说法。

《水浒传》为何以(不三不四)来形容人不正当,目前并无有力的考证,或许是当时已有的口语。但总之,后世认为这与易学是有关的。好吧,我们就假设真的与易学有关,那么要怎么有关呢?

《系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系辞传》与《说卦传》这两段都是在说明为何易卦中每卦都有六画,因为是源自于天、地、人三才(或称三材)(兼三才而两之)就是六。为何要(两之)因为天、地、人之道都有正反的对应,如天道有阴阳,地道有刚柔,人道有仁与义,所以总共有六爻。

更具体的来说,易卦六爻的初、二代表的是地,中间的三、四两爻位是人,五、上则是天,人在中间,顶天立地。所以不三不四,相当于拐着弯骂人(不是人),不仁不义,不人道。

易经里的成语词汇盘点(易经成语简解)(5)

群龙无首

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易经》六十四卦中每卦都有六爻,《易经》经文的体例里,一般来说每卦都有一条卦辞,再加六条爻辞(每爻各一条),一共有七条(6 1)吉凶的论断。但是乾坤两卦却分别多出一条(用九)和(用六),这是怎么一回事?

《易经》原本就是一本古代占筮的工具书,而在解卦时主要是以最后所求得卦中的变爻为占验,若是阴爻为六(而不是八),阳则为九(而不是七),就是变爻。所以在解卦时只要依卦名,爻位来查阅即可。例如(乾卦初九),就是揲蓍结果为乾卦,然后初爻得到九这个数字,其余为七,那么就是(潜龙勿用),诸事不宜。

然而当变爻很多个时,占法就不会如此单纯。例如,若遇到六爻都变时,那么一般卦的话是以变卦来占断。

但乾、坤两卦是易经的阴阳基础卦,所以有(乾元)和(坤元)的称呼。这两卦若遇到六爻都变时,就会有不同于其他卦的占解。乾卦若六爻都变,也就是(乾之坤),那么应该采用乾卦的(用九)。若是坤卦六爻都变,也就是(坤之乾),则采用坤卦的(用六)。

乾卦各爻原本就以(龙)取义,初爻说潜龙勿用,九二说见龙在田,九四说或跃在渊,九五说飞龙在天,上九说亢龙有悔。至于六爻都变时,则说(见群龙无首),也就是六阳(龙)用事,所以说是群龙无首。

现在成语说(群龙无首)都是不好的意思,好像一个团队或组织缺乏一个统一的领导者,因此团队乱成一片。但事实上在《易经》中群龙无首是好事,所以乾用九说(见群龙无首,吉),而《象传》则说(天德不可为首也)。因为天德忌首,所以无首是好事。

易经里的成语词汇盘点(易经成语简解)(6)

自强不息

乾卦的《大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健)应该写做(天行,乾),天行两字是用来解释乾卦。(健)为乾卦的古卦名,如帛书《易经》就把乾卦写作(键)。就《大象》解释易卦的体例来看,就可知(健)是卦名,不是修饰(天行)的副辞。

解易的十翼之中,有两本称为(象)的,一是针对大象(或是以上下二体卦象)做解释的,也就是我们在阅读经传合一的《易经》读本时,附挂在卦辞下面,被排在(《彖》曰……)文字之后所见到的(《象》曰……),也可称为《大象传》。

另一是针对小象,或者是六爻而分别作解释的《象》,也就是附挂在各爻爻辞后的(《象》曰……),也可称为《小象传》。

《大象》解易卦的体例大抵皆如此:上下二体卦象+卦名+励志文(多数以(君子以……)开头)的格式。

如坤卦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屯卦(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蒙卦(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需卦(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讼卦(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不信者可自行读完六十四卦卦辞后的的《象》曰即可印证。只是(君子)有时候会改为大人、先王,或后(君王的意思)。

所以现代许多学者将(天行健)解释作天体运行强健不已等等诸如此类的,也就是把(健)当作是修饰(天行)的副辞,实在是不懂易学所造成的误解,(健)者就是乾卦的古卦名,古代另也有以健为乾卦卦德者。

(天行,乾,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大概是这样的:

(天行)是以天体运行解释乾卦,因为乾卦以(天)为象,就如坤以地、震以雷、坎以水、离以明、兑以泽、艮以山为象。君子见到天体运行,那么应当反思而励行的是(自强不息),就有如天体运行从不停歇一样。

易经里的成语词汇盘点(易经成语简解)(7)

匪夷所思

语出涣卦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匪夷所思)现在一般解释,以夷为平,引申为平常。匪夷所思,一个人的想法不依常理,比较偏负面的意思。

但在易经涣卦中历史上易学家对这句话的注解却有些分岐,但多数是偏向正面积极的意思。比较主流的解释为:这不是一般人依常理所能够想到的。意指有非凡的思考。

例如,王弼是这样解释的:(犹有丘虚匪夷之虑,虽得元吉,所思不可忘也)前面说的大概是指君子负有涣散众人险难的责任,就是解救群众于苦海的使命,但是还有丘虚不平的忧心,虽然得到元吉,但内心所想的这个使命,不可以忘记。所以有点(毋忘在莒)的意思。

程颐的意思又不一样,他这么注解:(涣有丘,匪夷所思,赞美之辞也。…夷,平常也。非平常之见所能思及也,非大贤智,孰能如是)意思大概是说,解救群众于苦海的伟大功业,只有大圣大贤才做得到,因为他们所能够想到的都不是平常人所能了解的。匪夷意指平常之见识,匪夷所思,不是一般人那种平常见识所能够想到的。

宋明之后的解释大概都是依程颐观点,如朱熹:所散者聚而若丘,则非常人思虑之所及也。

易经里的成语词汇盘点(易经成语简解)(8)

不速之客

需卦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速为(召)的意思,引申为邀请。不速之客就是不召之客,没有邀请他而突然自来的客人。速或作促,不催促他而自己来。

易经里的成语词汇盘点(易经成语简解)(9)

无妄之灾

意外的灾害。

源自于无妄卦六三爻辞:(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无)同(无)

无妄之灾一般解释为意外的灾难,但对于经文中的故事,就不得而知。若只直接就字义来看,有人把村民的牛给绑走了,行人得了牛,但邑人却因此遭了灾。这个灾,当然是意外的灾难。

易经里的成语词汇盘点(易经成语简解)(10)

见仁见智

出自《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这里的知通智。

大道广备而无所不包,所以圣贤因为才性不同而所见亦不同,但同样通向大道。仁者见道,则说道是仁。智者见道,则说道是智。此亦显示出大道的因时而变,不可为之典要。

易经里的成语词汇盘点(易经成语简解)(11)

枯杨生华

语出自大过卦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另一与枯杨生华相似的,则是(枯杨生稊),同样出自大过卦:(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枯了的杨树开花,这是回光返照之象,杨树即将死亡而开出最后的花朵。枯杨生稊则是重生之象,稊为嫩芽,枯树发出新芽代表树已活过来,重新生根。

易经里的成语词汇盘点(易经成语简解)(12)

革故鼎新

源自于革卦与鼎卦。

革与鼎为意思相反而相成的一对对卦。《杂卦传》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卦的意思为去旧,所谓的(革故),鼎为(取新),也就是(鼎新)

革原本是皮革,也就是去了毛之后的兽皮,引申之后就是样态改变。革故就是改革或革命的意思。革古文为三十年的意思,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代,因此革字意指历经一世代的更替。

鼎为古代的烹饪的器具,同时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所以鼎卦有建立新王朝的意思。

易经里的成语词汇盘点(易经成语简解)(13)

自求口实

颐卦卦辞(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颐卦

卦象像一个空空的嘴巴,自求口实意思为,空空的嘴巴,人必需自己求得口养之实。

郑玄注解认为,在看人如何求得自养之实的同时,就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德行。吃相好看的,人品就好。吃相难看的,人品就差。郑玄:观其求可食之物,则贪廉之情可别也。

易经里的成语词汇盘点(易经成语简解)(14)

大快朵颐

语出自颐卦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朵为上下垂直朵动的意思。朵颐为嘴巴很快地上下朵动,传统注解认为这是在讲人吃东西的样子。大快朵颐用以形容人的吃相。

乌龟则是指龟卜,象征的是神明或是精神上的价值。(舍尔灵龟,观我朵颐)意思大概是说,舍弃自己神灵的龟卜(神的启示)或者是自己精神上的充实,去羡慕别人的物质享受。

易经里的成语词汇盘点(易经成语简解)(15)

虎视眈眈

语出颐卦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形容老虎专注要扑杀猎物的样子。眈眈,通沉沉,为眼睛视线下沉的样子。

突如其来

离卦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讲的是事情来得很突然。

易经里的成语词汇盘点(易经成语简解)(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