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40岁的袁先生最近有些难言之隐半个多月前,上完厕所的袁先生发现马桶里有着鲜红的血迹,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便血半年当成痔疮谁知竟是癌变?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便血半年当成痔疮谁知竟是癌变(40岁男子便血半月)

便血半年当成痔疮谁知竟是癌变

湖南40岁的袁先生最近有些难言之隐。半个多月前,上完厕所的袁先生发现马桶里有着鲜红的血迹。

糟糕,不会是痔疮吧?这个念头从袁先生的脑海中一闪而过。想着再观察一下,袁先生就开始关注起每次上完厕所的马桶了。

果不其然,接下来的日子里,袁先生大便带血的情况越来越频繁了。虽然每次的出血量不是很大,但是每次看见卫生纸上鲜红的血液,他的心里就不快活。

闲来无事的时候,袁先生在网上搜索了痔疮的相关信息,发现条条都能跟自己的情况对应上。自己在外贸公司上班,每天都要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回复客户的消息。自己还有不少坏习惯。

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袁先生的口味比较重,重油重辣的菜肴是他的最爱。发现自己长痔疮之后,他也有所克制了。但是几十年的习惯很难完全改变。

另外,袁先生的娱乐生活除了打麻将就是看网络小说。平时跟三五好友约着打麻将,在家的时候就喜欢刷手机、看小说。久坐不动的毛病算是根深蒂固了

尤其是坐在马桶上刷手机看网络小说,时间过得特别快。每次都要老婆催他,他才“哦哦哦”地从厕所里出来。

现代社会的人,得痔疮的比例也太高了,号称十人九痔。袁先生本来没放在心上,但是无奈自己可能是因为便血的情况有了严重之势,慢慢影响了食欲。一个不注意,他都瘦一小圈了。

想着要不去医院割掉痔疮吧,袁先生就去挂了号。诊室里的医生听了袁先生的叙述,听见他嘀咕自己半个月内瘦了一圈,便问到“你瘦了不少嘛?”

袁先生一五一十回答道:大概有八九斤了吧。网上说痔疮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天天看带血的卫生纸,我心情也不好,吃饭也吃不下了。

医生点点头,之后让他躺在床上,自己来做个肛门指诊。手指刚没入几个指节之后,医生的眉头一皱。

躺在检查床上的袁先生还不知道,医生摸到了大约直径为0.5厘米左右的硬块,且不能推动

多年的经验告诉医生,长期持续性便血、短期内消瘦、无法推动的硬块,这些条件加在一起指向一个高可能性的答案:肿瘤!

抽出手之后,医生的手套还沾上了鲜红的血迹。为了进一步确认,他让袁先生做了一个肠镜及活检病理。结果证实了医生的猜想,结直肠癌。

看着陷入冲击的袁先生,医生严肃地说:绝大部分的结直肠癌是从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的。要么没有明显症状,要么就有着跟痔疮极为类似的表现。比胃癌还要高发病率的结直肠癌,做胃肠镜检查的时候也许能发现。

但是很多人即使出现所谓的“痔疮”症状的时候,也很少去做检查。等到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是晚期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癌症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痔疮与肠道肿瘤都会导致便血,如何分辨?

肠道肿瘤,是一种很容易被误诊的疾病。它的早期症状跟痔疮极为类似。不少病人都会误判,耽误了病情。

而便血,看似很容易被我们所发觉。但是导致便血的原因太多了,比如痔疮、肛裂、溃疡性结肠炎等等。如何进行区分呢?

第一,大致区分出血的部位。

大致区分出血部位的方法,主要是看颜色。出血的时间越长、颜色就会越来越深,质地越来越粘稠、结块。

如果是肛门出血的话,颜色是鲜红的。出血量不定,血液跟大便不会混在一起,分开得很清晰。只有在痔疮出血量很大、创口大导致回流的时候,一少部分人排便出现陈血。

而高位直肠癌、乙状结肠出血,则会出现典型的陈血,还会出现砂状的血块。此时,血液、大便、粘液是混成一团的,很好辨认。

血液颜色更深、血液和排泄物混合得更均匀是哪里的问题?

是横结肠、升结肠。而且可能还会出现黑便、有铁锈臭味。如果部位更偏上。比如胃部和十二指肠出血的话,黑便和铁锈味会更明显。

小贴士:

肛门疾病出血,是时好时坏的。

可是肠道肿瘤出血,没有反复性,只有持续性,天天雷打不动找上门来。

第二,粘液便。

当我们的肠道受到刺激后,一大典型症状就是大便出现粘液。引发肠道刺激的原因之一,就是肠道肿瘤。

跟上面提到的情况类似,如果持续出现便中有粘液的话,哪怕马桶里看不见血,也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很多乙状结肠癌患者发现不对,就从这一步开始的。

第三,大便性状改变。

什么属于性状改变,准确来说就是次数、形状、排泄习惯等等。

如果只是患有痔疮的话,大便的形状可能变得有棱有角,但是不会变细。

但是肠道出现肿瘤的话,因为肿瘤的挤压作用,可能大便就会变细,形状发生改变。

另外呢,肠道肿瘤毕竟属于异物,所以病人可能会感觉到坠胀感,老是想上厕所。排泄的次数变化了,还不定时。

第四,不明原因的消瘦

肠道癌症是消耗性的疾病,会影响正常的肠道吸收、消化功能。而且肿瘤生长会吸收我们身体里所需营养,所以大多数患者可能会经历不明原因的消瘦。

Dr.X说

结直肠癌在所有癌症里面,隐匿性很高,误诊的可能性也很高。如果发现不对劲的话,别不当回事,及早去医院检查、确认病灶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