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济公全传》的朋友们都知道,这部古典小说是以崇佛抑道为主要宗旨的。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将济公及其所在的佛教阵营安排为故事的正面角色,而将道教则作为济公的主要对手。这种正反派泾渭分明的写作风格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非常普遍,双方的争斗和交互都是读者的重要看点。然而《济公全传》与别的古典小说不同,作者大幅度的提高了济公能量,将正反派的交互变成了单方面的碾压,使得小说的可读性和文学性大大降低。而且在很多剧情的安排上是非不分,甚至有着颠倒黑白的嫌疑。

济公与妖道斗法(诳语济公二十三)(1)

虽然济公是故事的正面角色,其原型也是南宋时候的高僧,但在小说的故事中却有很多争议的剧情。从正反面角色的对比来看,似乎正面人物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反面人物则一定是罪大恶极。然而从小说的可读性和文学性,以及站在公正的社会观上评价,这种写法其实给小说带来很大的弊病。这种强行的将正反两派分出高下的写作方式,在《封神演义》、《说唐全传》等小说有会出现,其中正派角色的很多争议行为和预设立场让读者感到难以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写法方式是对小说很大的破坏。

济公与妖道斗法(诳语济公二十三)(2)

在《济公全传》中道教作为佛教的对手,济公与其发生各种争斗都是题中应有之义。道教弟子众多,素质良莠不齐,危害社会的也不在少数。作者以济公扶危济困和济世渡人的理由与道士们斗法,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这斗法的过程中除了单方面碾压以外,很多斗法都是不必要的行为。其中也有斗法是济公主动挑衅道教而产生的,其过程中也表现出济公以罗汉身份欺压道教的一面。比如济公在与神童子诸道缘的斗法中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而且他将挑衅目标对准了故事中的道教第一人,紫霞真人李涵陵。

济公与妖道斗法(诳语济公二十三)(3)

济公与紫霞真人李涵陵本来是没有交集的,虽然两人在各自的教派中都有很高的地位,但并没有发生直接的冲突。紫霞真人李涵陵在万松山云霞观修行,从他教育弟子的理念来看并无不妥之处。他徒弟众多,在道教有很高的声望,被九宫真人华清风称为道教第一人。在华清风的故事情节中也几次提到李涵陵的名字,而华清风在多次被济公击败后却不敢找李涵陵撑腰,其主要原因便是李涵陵本人也是及其反对华清风祸害百姓的行为。后来李涵陵也参与了济公斗八魔的故事,这都说明这个角色有着很大的正义性。

济公与妖道斗法(诳语济公二十三)(4)

从人设上看,本来两位正义性的角色应该有所合作,或者是良性的互动。然而从故事的情节来看,济公主动挑衅李涵陵一系的道教弟子却成了崇佛抑道的主旋律。济公与神童子诸道缘斗法算是这条线上的第一场,故事也是济公主动挑衅开始的。神童子诸道缘是李涵陵的徒孙,广法真人沈妙亮的徒弟,也是经常在江湖上行走的著名道士。由于济公和九宫真人华清风一脉道士斗法的事情闹得很大,张妙兴、姜天瑞、华清风相继死在济公的手上,所以故事中道教弟子对济公怨气很大,诸道元也是其一。

济公与妖道斗法(诳语济公二十三)(5)

诸道缘与济公本来是有所误会的,他不太请出华清风危害百姓的事情,所以将济公与华清风的关系看成了普通的江湖恩怨。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这种矛盾不是没法调和的,实际上只需要把事情说明白,大家的恩怨就能够化解。而且从后面的剧情看,不论是沈妙亮还是诸道缘都是通情达理的人,不可能意气用事与济公为敌。然而故事中的济公却故意挑衅诸道缘,对华清风的事情不做任何解释,而且还故意做出加深双方误会的行为,这显然就不是佛门弟子该做的事情了。从济公出言不逊的态度来看,这显然是要把事情复杂化。

济公与妖道斗法(诳语济公二十三)(6)

由于受到济公言语上的挑衅,诸道缘忍不住与济公动手斗法,结果当然是败得一塌糊涂。而济公还不甘心,在诸道缘离开的路上一而再再而三的引诱和挑衅。接连受到侮辱,诸道缘一路上受了不少窝囊气。济公不但自己挑衅,还设计安排出不少捉弄对方的行为,甚至在人前人后号称是诸道缘的祖爷爷。这种情况已经完全超越了一个正常的佛门弟子的行为,说是无赖和地痞流氓也不为过。我怎么看都觉得作者这段是在对济公高级黑,一个以扶危济困著称的高僧怎么会赶出这些欺压良善的行为?

济公与妖道斗法(诳语济公二十三)(7)

济公在民间百姓的眼中是疯疯癫癫的不假,但这种疯癫却不会发展成欺压良善的行为。世人认为济公疯癫,那是因为世人无法理解济公的行为,而不是济公仗着疯癫的理由欺压良善。如果济公是小说中的这种行为,济公与神经病院跑出来的人有什么区别?作者将济公写成了一个仗着神经病欺压良善,而百姓们都不敢管的角色,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而与之对应的诸道缘却成为了受害者,一路上遭受的侮辱无数,身心健康留下很大的阴影。最后不得已,诸道缘请出师父沈妙亮和师叔李妙清,希望能摆脱济公的骚扰。

济公与妖道斗法(诳语济公二十三)(8)

沈妙亮和李妙清也不是济公的对手,也被对方折腾得狼狈不堪。最后济公亮出罗汉三光,以强大的能力压服多方,才结束的这场莫名其妙的闹剧。作者对这场剧情的安排是为后面济公与道教的争端做开场,但其中的行为却显得莫名其妙。济公故事中佛道争斗虽然是主旋律,但这种主旋律在中国社会向来是斗而不破的。像作者这种在故事中安排出胡搅蛮缠的奇葩剧情,这既不符合佛教的理念,也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纯粹就是为了争斗而争斗。这种毫无逻辑性的故事情节,居然也能堂而皇之的流传,可见中国古典小说中也是精华和糟粕并存。读者在读书是也需要仔细甄别,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