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子诗人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便是林徽因和陆小曼这两个在徐志摩生命中留下重要烙印的女性说起张幼仪,大家可能并不那么熟悉,虽然她作为徐志摩妻子的她,在徐志摩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中并未占有一席位;对比风华绝代才华横溢的林徽因和陆小曼来说;她也只是被徐志摩看不起的裹脚的旧时代女性但是,离开徐志摩以后的张幼仪,人生的精彩程度并不亚于徐志摩感情生活里的任何一位女性,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不被丈夫疼爱的妻子悲凉的一生?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不被丈夫疼爱的妻子悲凉的一生(离开了绝情的丈夫)

不被丈夫疼爱的妻子悲凉的一生

民国才子诗人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便是林徽因和陆小曼这两个在徐志摩生命中留下重要烙印的女性。说起张幼仪,大家可能并不那么熟悉,虽然她作为徐志摩妻子的她,在徐志摩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中并未占有一席位;对比风华绝代才华横溢的林徽因和陆小曼来说;她也只是被徐志摩看不起的裹脚的旧时代女性。但是,离开徐志摩以后的张幼仪,人生的精彩程度并不亚于徐志摩感情生活里的任何一位女性。

1900年,张幼仪出生于江苏宝山的一个书香名门世家,祖父是高官,父亲是名医,二哥张嘉森(字君劢)是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民社党创立者,四哥张嘉璈(字公权)是中国银行总裁。12岁的张幼仪便进入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接受先进的教育,即便是接受过教育的张幼仪终究也是逃不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5岁的张幼仪便辍学嫁给了徐志摩成为了徐家的少奶奶。在所有人看来,张幼仪和徐志摩的结合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的。

但是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徐志摩所追求和向往的是自由的恋爱,这种利益关系的包办婚姻正是徐志摩所厌恶的。所以徐志摩一直是鄙弃张幼仪的。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即使婚后的张幼仪孝敬公婆,将家里管理得井井有条的,徐志摩还是一向看不起张幼仪。所以,徐志摩也只是为了了却父母想要抱孙子的心愿,才能张幼仪进行夫妻的生活。

1918年,张幼仪生下长子徐积锴,张幼仪满心欢喜以为孩子的出生可以唤醒丈夫徐志摩的一丝垂爱和关心。可是,徐志摩一看传宗接代的任务已完成,迫不及待地出国留学了。

不平等的婚姻生活,无论自己如何委曲求全,也换不回对方的真心对待。此时的张幼仪并不能领悟到这个道理。

1920年,徐志摩迫于张幼仪二哥的来信,不得已才将张幼仪接到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来接她的情形:“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为了这次相聚,我漂洋过海地来看你,但是你的全身上下每个细胞都充斥着抗拒和嫌恶,早已将我的心再次伤得遍体鳞伤。

在沙士顿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张幼仪的一滩死水般的婚姻生活,彼时的徐志摩在如火如荼地追求着他的梦中情人——林徽因。徐志摩对林徽因有多用情,对张幼仪就有多绝情。

徐志摩得知张幼仪怀孕后,一脸冷漠地对张幼仪说:“把孩子打掉。”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所以打胎是非常危险的。张幼仪委屈极了:“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而死掉。”徐志摩依旧黑着脸回答道:“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随后,徐志摩给张幼仪扔下一纸离婚书,要求张幼仪签字离婚。张幼仪虽然清楚徐志摩对自己尚无一丝爱意,但是她不明白为何徐志摩在面对自己亲生骨肉时依旧可以做到如此心狠手辣?徐志摩见张幼仪并不答应,便将怀有身孕的张幼仪一人丢在沙士顿置之不理。

临盆将至,孤苦无依的张幼仪唯有修书一封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在亲人的帮助下,一路颠簸辗转,张幼仪在德国生下了孩子。

明明知道张幼仪的生活状况,但是徐志摩对张幼仪的生死却一直不闻不问。徐志摩到柏林的第一件事便是逼着张幼仪签下了离婚协议,没有一句话是关于孩子,也没有一字是关心张幼仪的。

“我就像是秋天的扇子,用过了整个夏季便被人默默丢弃”,回忆往事时,张幼仪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

张幼仪以为只要时间足够长,自己做得足够好,她便可以入得了徐志摩的眼,便能盼的他的一丝垂怜。但是张幼仪不曾想她和徐志摩的一纸婚约便是枷锁,将徐志摩的灵魂和肉体都桎梏住。所以,徐志摩才会对她如此厌恶。

他们的开始一开始便是错的,无论她如何改变,结局决定都是悲剧。因为徐志摩从未爱过张幼仪,所以徐志摩才可以如此冷酷无情。

张幼仪签下离婚协议那刻,她终于清楚地明白这份婚姻里面她获得的只有伤痛,轻视和羞辱。她恨自己太傻居然之前一直心存幻想,期望徐志摩会改变;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从希望跌入绝望的痛苦;也数不清从多少个深夜默默流泪到天明。

人间多少不堪事,最是有情对无情。

她决定要放过那个不爱自己的男人,更是放过这段不幸婚姻里的自己。

于是,协议书上讲定的五千元赡养费她一个子儿也没要。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她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此时的张幼仪已决心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徐志摩从此不在她生命中不再重要。

徐志摩认为自己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张幼仪又何尝不是牺牲品呢?

离婚后的张幼仪投靠了在巴黎的二哥张君劢,后来随其去了德国。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她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但是苦难并没有放过张幼仪,1925年她的孩子死于腹膜炎。悲痛欲绝的她,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开始了她的破茧成蝶。

张幼仪化悲愤为动力,不断地去学习去工作,不断地充实自己。慢慢地,张幼仪从工作中获得了自信和动力。张幼仪认为德国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分水岭,去德国前,一切都恐惧;去德国后,变得一切都无惧。

在去德国之前,她是徐志摩的妻子,她害怕服侍不好公婆,害怕做错事,害怕离婚,害怕丈夫抛弃,委曲求全,却还是被伤害;去德国后,与徐志摩离婚,儿子夭折,她的人生跌入低谷。此时,她才明白女性任何时候都要依靠自己,不能一味围绕男性身边乞求怜爱;委曲求全是换不来幸福婚姻的。此刻的她是张幼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任何人,她是她自己,她要变得勇敢坚强,很快她的精彩人生序幕就要拉开了。

1926年,张幼仪在东吴大学担任德文老师。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虽然张幼仪在金融方面毫无经验,但是她靠着自己坚持不懈地学习,最终蝉联多届银行董事。凭借着张幼仪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手段,女子商业银行走过了31年的风风雨雨。即便是在战争时期,该银行依旧屹立不倒,见证着张幼仪的魄力和胆量。此外,她同时兼任中国第一家新式服装公司云裳时装公司的总经理职位。她运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引进新进的技术和改良中式服饰的样式,将她的经营头脑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一个弃妇到一个银行家和企业家,张幼仪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她也因此受到了鲜花和掌声。

解放前夕,张幼仪赴香港。1953年,年过办百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

苏医生没有徐志摩浪漫,也并非大富大贵。但是苏医生刚好可以给予张幼仪所需要的安全感和关怀呵护的家。

一个会关心疼爱她的丈夫,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家。

曾经,她被一个冷酷无情的男人视为草芥;如今,在她鬓染秋霜时,她寻得一良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967年,67岁的张幼仪携苏医生到英国康桥和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久久凝望着这里的一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张幼仪仿佛觉得和徐志摩的生活是上辈子的事情,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那么久了。

晚年,张幼仪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一个人。”

在感情里面,遇见错的人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执迷不悟。试想下,如果张幼仪没和徐志摩离婚,那么张幼仪终究一生不过是个仰仗丈夫的小媳妇罢了。只有告别了错的,才会遇到对的人。

张幼仪精彩的人生最根本的原因是:认清了自己的重要性,明白了独立的意义,首先要把自己放在首位。我们首先是我们,然后才是父母的孩子,丈夫的妻子和孩子的母亲。

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精彩我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