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南山

车子已经进山了,山谷两边,绿意陡然重了起来。松影随着风,从这枝到那枝,涌动无限青翠。而又与那巨大的山石,暗暗较劲,恰到好处的俯仰呼应,静穆里,闪出一份灵动。

一个转弯,来过的宋师轻轻一指,“香山到了。”

最初,和许多初次相逢的人一样,我很以为这小山的得名,多是借用红叶翻飞,北方那座名山之号。如此,它是因袭故旧的。

然而,我想错了。

它朴质鲜活,坐不改名。

这里,莱芜大王镇的香山本色千年。

走进香山的美景(济南香山采风香山行)(1)

致敬一座山最好的方式是行走。

从山脚起步,一条褐色的通道,顺着山势,蜿蜒而上,直至消失在云烟的深处,令人遥想。

但是,当我们知道这二十多里的盘山路,是一群实干家十年如一日,投入巨量财力和心力而成,顿生敬意。

有了路,便不缺风景,因风景在路上。

宏大、深远、开阔……要用怎样的形容词表达这种感受?

无疑,这是一篇大文章。

山与山相连,自然地以绿色而绕,串起千年板栗园,百年小山村;又携手风情草原地,一崖石林景;还拥抱万亩槐花谷,天上牡丹园。它们气韵流动,色彩斑斓,铺染成一幅写意的大画。

走进香山的美景(济南香山采风香山行)(2)

坐看行云流水,饱览天上星辰。

没错,此为立身行云阁所见了。

这是附近山峰的制高点,师友们纷纷聚拢而来,一起迎候久违的风景。

因是高处,视野一下子大起来,远处的,千山如许,浅绿、黛色、草青……色彩层层变化,而云气也出奇的清澈,与日光一同,洒在山间万物上,洒在远道而至的我们身上。

前方不远,一座小亭抖落得干干净净,如不语的士兵,守候着群山,以自然的心胸与情怀。

一目所见,名字也起得好——九天画廊。

走进香山的美景(济南香山采风香山行)(3)

香山的路,在脚下,也在心里,一直延展开来。

开凿在半云深处,绝壁回环,引来两边的山色,叠映而出。而山里山外,依托于它,就使得这鲁中腹地的一点,蓦地有了颜色,发出声响。

来到这里,先要致敬那些以勇气开路的先锋者。

他们即是不老的一道风景。

“芳草尽馥,且多香菌,香山之名,殆以是欤。”

路边,琳友正在看着手机,念叨着,查询着香山之名的来历。

作为诗人,她一颗慧心总能发现美好。

其时,满山遍野,开的正是当地人俗称“根茅”的草,纤细,开白色的小碎花。

我们一行人也便凑过去,笑着,闻一闻,算是好奇地验证下吧。

这是答案不向外寻的快乐了。

走进香山的美景(济南香山采风香山行)(4)

山是水的寄托,水是山的灵魂。

香山的水,首先是以湖的方式存在的。

沿着路,我们竟然发现了许多,先是龙泽湖,后来香潭、梅潭、天潭、天池,再后来,石门湖。星点成列,含着一水的温润和碧绿,与香山对望着。

你可以想象,在海拔几百米的高山上,拥有它们,该是怎样一种幸运,而砌石拦坝,又凝聚了怎样的用心。

山的问候是溪水,欢畅声来,从远到近,似乎正在击打着山石,冲刷着涧草,给行人以惊喜。

然而,你听得见,并看不见。有点着急了,向谷底望去,只是隐隐的雾气蒸腾,做一番惊天动地的搅动。

你由不得不生出一个念想,再努力下到峡谷一探。

此时,众人恰好到来一个稍缓的台子,氤氲气象,水声如乐,凝神,一起领略了。

玉师微闭双目,遐思片刻,安然地说:“我看,此地可名听瀑台吧。”

师友们一番品味,深以为然。

走进香山的美景(济南香山采风香山行)(5)

好在香山之瀑有情,不曾辜负我等。

待到下山之时,已然有一道明亮的飞瀑久候了。发端山崖之上,草木点缀,一水二叠,数丈之高,震天轰响,飞溅如花,硬生生地激起一个深潭。

稍微靠近一点,水花就扑打过来,全身尽湿,清凉之意瞬间包裹了,让大家欢喜得不得了,尽说“快我襟怀”。

不消说,它是必到的“打卡地”了。

山有人就不寂寞。一路上,师友们讲些山水故事,行游见闻更得其乐。让眼前的这座大山,愈发亲切起来,似乎它等待多年,我们也因它而来。

于是,我们和这香山熟识起来。

沿着这从高山而下的寨里河,左弯右转,欣喜相伴,看它从天上人家,终于来到了这石屋人家。

水从村边南侧流过,小桥老树,耕牛田畴,供给这方土地的人们生产、生活。让这个以石屋建筑远近闻名的山村,厚重里潜在着温柔,朴素中生发着灵气。

走进香山的美景(济南香山采风香山行)(6)

这是地地道道的香山人家,有着和山一样的历史和秉性。

来到这里,你尽可以向遇到的每一位山民问询,却一点不用担心会遭到冷遇。他们黧黑色的面庞,手里忙着活计,眼神中满是善意。

“俺们这儿,听祖上说,是几百年前从别处搬来的,刚来的时候住石棚。后来呀,才一点点地种田、造房,活了下来,不易呀!”

说话的是位大姐,快人快语,人很实在。

当我向她寻访石屋村来历时,她这样说。

靠山吃山,先民用这名字来命名,像是刻在石磨上的印痕,即便时代变迁,生活好了,也绝不会忘本。

香山的人,以红色为荣,革命战争年代,建兵工厂,收留受伤战士,做出了巨大牺牲。建设时代,又紧抓机遇,肩挑人扛,拦河修地,发展生产,由温饱走向富裕。

师友们有幸访谈了村里的张书记。

“你看,我们就希望能发展旅游,多来一些游客,能开办民宿,做好农家菜,留住顾客,才能增加收入。”面对将来的发展,他想了想,眼睛中闪着光,真诚地说。

走进香山的美景(济南香山采风香山行)(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因了梦想,新时代的香山应该大有可为。

我想这样告诉亲爱的读者:

走在这百户的小山村,看房子都是依照山势而建,层层叠叠,被周遭的核桃树、栗子树掩映着,显得很有生气。泛着青苔的石基,百年沉寂,依然持守。

人间烟火,闲坐的老人,奔跑的孩童,与问候里的乡音交杂,一阵阵蝉音的奏鸣,和融在一处。

静谧,安闲,让她与浮华和喧嚣拉开了距离,几乎同一时刻,走进了我们。

香山很是静谧,可以放得下你远离喧嚣的心灵。

香山很是包容,足够盛得开你的愁思。

山水常在。试一下吧,来这儿,是个不错的选择。

走进香山的美景(济南香山采风香山行)(8)

当夜,翻阅着白天所拍的出行照片,心头暗念,那些美好的时光,一帧一帧,从眼前,从心底,浮现而出,连缀成一幕不曾断开的片子。

也就又想起众人寻香草的乐事,戏拟一联。

香草千年,可当问,锦绣遗泽哪里去;

青山一脉,自有知,云烟作画此中来。

想来,这山名之得,好不有趣——实指,虚指?在若有若无间,穿越流云,鼓舞风影,一个“香”字,留下万千的念想,更悦纳新景的到来。

此时,我所居的城市,华灯正盛,人流,车流,奔涌向前……忽然想起,二百里外的香山,应该是星星点灯,星夜如海,听到的许是松涛阵阵,或是村外,那昼夜不舍的溪流之声吧。

(作者为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走进香山的美景(济南香山采风香山行)(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