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时代一结束,音乐就成了电影的灵魂。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就连那位一直认为电影配乐会毁掉电影情绪的法国大导演侯麦(Eric Rohmer),他也会在开心的时候为自己的电影亲自谱写配乐。所以要相信离开了音乐的电影,就不是真正的电影。就如同看电影时,斑斓绚丽的画面之中,只能听见各种嘈杂的声响,你还会有观赏下去的欲望吗?当然,如果电影中只出现一些俗烂无比的电影配乐,那么我们依然会在忿忿不平中抛弃这些电影。

没有音乐灵魂的电影会让人遗憾,而拥有一个与电影身体不和谐的音乐灵魂,那结果只能是可怕了。 但其幸好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隐藏在银幕背后的配乐大师们,正在用自己的激情和梦想,为电影塑造各种各样的灵魂。

主旋律的范本

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星球大战》三部曲

全球十大电影配乐大师(全球五大电影配乐大师)(1)

“我是个爱尔兰音乐的追随者,我喜爱它的忧郁气息和永恒品质,我和其他作曲家不同,因为我不把音乐看作是一种工作,而把他看成艺术。” —— 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

作为新一代的电影配乐大师,詹姆斯·霍顿擅长运用英格兰、苏格兰等欧洲民间音乐的素材来创作音乐。这或许和他的的个人经历有关,虽然出生在美国的繁华都市洛杉矶,但却在英国伦敦的古典音乐教育下得到了成长。在进入皇家音乐学院攻读音乐作曲后,师从古典音乐大师郭吉·李各逖(Gyorgi

Ligeti)。他的音乐作品曲风高贵、情节充实、旋律优美,而且还擅长使用各种华丽的配器,充满了英国学院派的古典唯美风格。

1997年,由他创作的《泰坦尼克号》原声大碟,不仅雄踞各大排行榜榜首位置长达6个月之久,而且其主题曲《我心依旧》还在1998年3月下旬举办的第70界奥斯卡颁奖典礼现场先后响起11之多。在悠扬浪漫的旋律中,他摘得了奥斯卡和金球两项大奖。詹姆斯·霍纳的创作风格唯美华丽、充满诗意。在《泰坦尼克号》中极具地域特色的苏格兰风笛,在将主题曲以纯乐器演奏的形式为这段悲情故事拉开了帷幕的同时,也在片尾杰克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和露丝诀别时出现了。首尾的相互贯穿,将看似和谐的情感乐章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意味——是希望,亦是绝望。

部分经典作品:

《特洛伊》Troy(2004)

118位音乐家编制的管弦乐团和20人编制的伦敦保加利亚唱诗班以及马其顿女歌手的加盟,让本片的音乐有了质的保障。而在拥有史诗般气势的交响乐中,悲凉的英雄情怀展露无疑。

《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2001)

柔顺丰沛的旋律和紧凑加快的管弦乐,让你能够在战争的残酷中,看见爱情的美好。而越来越温暖的曲调,更能让人在气势磅礴的旋律中找到希望。

《勇敢的心》Braveheart(1995)

苏格兰的风笛加上世界顶级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的配器组合,将全篇的恢宏气势和跌宕起伏的情感表现的真挚而又缠绵。

《秋日传奇》Legends of the Fall(1994)

作为詹姆士·霍纳最经典的作品,充满了浪漫色彩的《秋日传奇》中,极有分寸感的长线条抒情旋律,和同样充满了传奇情调的电影相得益彰。

“教父”的作风

尼诺·罗塔(Nino Rota)——《教父》三部曲

全球十大电影配乐大师(全球五大电影配乐大师)(2)

在歌剧、管弦乐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的意大利音乐教父尼诺·罗塔,也是一位优秀的电影配乐大师,仅电影配乐方面的作品就达到了150部之多,其中有许多电影音乐经典。出身于音乐世家的他,在11岁时就有作品正式上演,随后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和意大利名导费里尼合作长达三年。以过人的天份和意大利民谣及强悍的民风而著称。

《教父》系列作为美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黑帮电影,导演弗朗西斯科·福德·科波拉为了能够表现出意大利黑手党的独特风味,特意邀请了尼诺·罗塔进行合作。他以自己对意大利民谣的无限热情和深刻了解,创作了大量充满着浓厚的西西里风情的音乐。如《迈克主题曲》是以激昂的管弦乐表现了教父次子迈克的的悲剧人生,而《教父华尔兹》则是为了配合父女相拥而舞的场面所作的迷人舞曲,其中《爱的主题曲(the love the me)》更是成为了一代经典中的经典。在经历了《教父1》的“抄袭事件”后,《教父2》的诞生终于让奥斯卡乖乖地奉上了最佳音乐的奖杯。在第二部中除了大量沿用旧的曲调以外,尼诺·罗塔还全新创作了《The Immigrant》,用来预示片中悲剧的即将发生。《教父3》出现的时候,尼诺·罗塔已经辞世,但由于他近乎完美的配乐,让科波拉依然沿用了他的旧作,并将“教父”二字永远刻在了尼诺·罗塔的身上,让尼诺·罗塔成为了真正的音乐界的教父。

部分经典作品:

《朱丽叶与魔鬼》Giulietta degli spiriti(1965)

费里尼称尼诺·罗塔为“就像是上帝派来帮我完成电影的人”,所以他们合作的电影《朱丽叶与魔鬼》的电影配乐原声带刚一发行,就创下了300万美元以上的利润,使得电影原声带成为唱片市场上一种很赚钱的重要品种。

《八部半》8½(1963)

《八部半》同样也是尼诺·罗塔和费里尼合作的又一次巅峰之作。大量使用的管弦乐和古典主义的音乐元素,再加上意大利民谣的再创作,使本片的原声古典中又有几分费里尼式的狂欢。

《卡比里亚之夜》Le Notti di Cabiria(1957)

尼诺·罗塔为本片创作的配乐,带有极强的预示性。所以安德烈·巴赞称“这部影片结构的严谨和完美,在于各段插曲的精当布局。每一段插曲都安排成序,而这种秩序总是在事后才显示出自己的绝对必然性”。

《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1956)

没有了和费里尼合作时的诡异、迷幻和疯狂,多了的却是在传统古典音乐中,蕴含的勃勃生机。看似传统古板,但却在激情洋溢的展示着主人公内心的向往,如同最开始雷霆般的开场曲一般。

动作片的领袖

汉斯·基默(Hans Zimmer)——《珍珠港》

全球十大电影配乐大师(全球五大电影配乐大师)(3)

那里有动作片,那里就有汉斯·基默的踪迹,就有他独具一格的电影配乐。

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汉斯·基默,早年曾受到过电影配乐大师Ennio Morricone的影响。所以他的配乐特点就是能够把握电影故事的情节脉络,运用电子乐器合成技术,营造出一种音乐和电影大共融的气氛,让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音乐的烘托下丰富饱满,达到煽情的目的。在现今故事情节千篇一律的动作片里,如果没有扣人心弦的音乐作为灵魂加以灌注,那么想要在两个小时的时长里留住观众的心,想必应该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汉斯·基默做到了。

《珍珠港》无疑是部失败的影片,他失败到除了音乐之外,你根本就再也找不到它还有什么可取之处了。作为本片中唯一的成功,汉斯·基默功不可没。从电影开始一段激情澎湃的乐曲——《田纳西》的响起,就像珍珠港上空越飞越远的战斗机一样,无限的高空中是一片豁然开朗的心境。而他将电脑音乐的元素带进了交响管弦音乐的领域中,活络了传统电影音乐的制作方式,并开创了全新的影像视听效果,利用电子键盘器、数码合成器、还有千变万化的电脑录音技术和出神入化的音响声效,全部都与交响管弦编制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通过运用音符瞬间策动影像画面的剧情张力,让我们在气势恢宏中,还能窥见到真挚情感的缠绵。

部分经典作品:

《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2006)

为了符合影片备受人瞩目的身份,制作方邀请了好莱坞顶级配乐大师汉斯·基默来担任了电影音乐的制作。为了达到音乐与电影相融的境界,他不仅熟读原著,还全程参与了制作,在片中使用了大量的古典元素。

《角斗士》Gladiator(2000)

弥漫着悲情史诗的音乐中,充满了中欧及小亚细亚的音乐特质,而浓厚的宗教色彩在交响乐和民族管乐中达到了统一。在战争场面中,咄咄逼人的音符和丝丝环扣的中东器乐则正是汉斯·基默的拿手好戏。

《狮子王》The Lion King(1994)

音乐一直是迪斯尼作品的灵魂所在,而汉斯·基默则在为《狮子王》配乐时,再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节奏感强烈的打击乐和改编自莫扎特名作的《安魂曲》,以及汉斯·基默亲自创作的主题曲《Circle

of Life(生生不息)》,将一出动物界里的帝王争夺战表现的淋漓精致。

《雨人》Rain man(1989)

这是汉斯·基默创作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配乐作品,也是他个人第一部入围奥斯卡金像奖的作品。音乐节奏活泼明朗,和剧情的所要表达的温馨感情得到了相互融合。

御用配乐的魅力

久石让(Joe Hisaishi)——《幽灵公主》

全球十大电影配乐大师(全球五大电影配乐大师)(4)

作为宫崎骏和北野武的御用作曲,久石让的成就实在不容小觑。本名藤泽守的他为了向自己的偶像——美国黑人音乐家及制作人昆西·琼斯致敬,而将名字改成了接近其英文发音的“久石让”。他早年曾就读于日本国立音乐学院,在那里修习作曲,因此他的身上也具有了学院派的深厚。1981年在推出确立了自己独立风格的第一张专辑Information后,久石让就于1983和宫崎骏达成了联盟,成为了宫崎骏动画的音乐监督。随后又渐渐地和北野武形成了新的黄金组合,创作了大批的音乐作品,如《坏孩子的天空》、《菊次郎的夏天》。此外,久石让还经常为其他国家的影视作品创作音乐,如获得了韩国MBC电影奖的韩国电影《欢迎来到东莫村》,以及刘镇伟的《情癫大圣》、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和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

《幽灵公主》也许不是久石让最得意的作品,但却是他和宫崎骏饱受赞誉最多的作品。片中久石让对交响乐的理解,拉近了现代观众与古典音乐的距离。让我们少了疏离之感,而多了一些亲切与感动。影片中各种乐器的交相辉映,就如同片中百折千回的剧情,隐隐之中透着生生不息的道理。

部分经典作品:

《菊次郎的夏天》Kikujiro No Nastu(1999)

不再追求“突发性之暴力”的北野武,这次追求的是“回归温柔”。因此久石让就跟随着北野武的转变而转变,制作出了“高纯度”的心灵之歌,结合钢琴展现着和影片主题一样的宁夏之美。

《魔女宅急便》Kiki's Delivery Service(1989)

欧洲风情是宫崎骏动画电影中一贯的坚持。但在《魔女宅急便》中,久石让却让民谣与美国乡村音乐得到了相互糅合,使得管乐声中始终洋溢着明朗轻快的曲调。其中以乐感流畅的《The changing seasons》最为动听。

《天空之城》Laputa: Castle in the Sky(1986)

如果没有久石让的音乐,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就会失去灵魂。片中音乐略带苏格兰风格,其主题曲也是有民歌曲调改编而来。结尾曲《君をのせて》是由宫崎骏本人非常欣赏的日本歌手井上杏美演唱,她的音域宽广而又柔和,很适合演唱这种略带欧洲民谣风格的歌曲。

《风之谷》Nausica&auml of the Valley of the Winds(1983)

作为宫崎骏的成名作,同样也是久石让的成名作。音乐风格精美绝伦,空旷、寂静增添了片中,那个遥远世界的虚幻之感。而片中著名的《娜乌西卡安魂曲》,则是由久石让当时年仅四岁的小女儿所演唱。

来源:网络

作为全国电视院线行业的领头羊,沙发院线已经覆盖全国千万级的用户,并为他们提供便捷高清的观影体验。了解更多沙发院线请移步,沙发院线官方微博:@沙发院线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yuanxian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