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首页

2016年,中国慈善联合会和敦和基金会联合发起“敦和·竹林计划”,支持我国青年学者开展慈善研究。项目得到了来自海内外青年学人的热情响应,目前已奖励和资助了百余名青年学人开展课题研究。近日,新华公益联合中国慈善联合会、敦和基金会推出“竹林论善”系列,展示这些青年学人的优秀研究成果,打造一场慈善思想的盛宴。以下是第一辑七位青年学者的成果。

精彩观点

投身公益慈善践行为民担当(汇聚青年学人深耕公益慈善)(1)

维系与推动公益组织发展的各类要素中,人力资源是组织核心要素。这既是公益组织发展的派生需求,也是服务对象的渴望与情感的寄托。无论是在我国转型时期乃至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之中,公益是人类的“刚性需求”,公益组织人力资源发展前景必然广阔。

投身公益慈善践行为民担当(汇聚青年学人深耕公益慈善)(2)

昆山救济院是民国时期昆山慈善事业的主要实施者,在动荡不堪的近代社会中,维系着昆山的民生需求和社会稳定。昆山救济院是晚清昆山邑人创建的三善堂——敦善堂、普育堂、清节堂,适应民国社会风云流转的产物。三善堂归并后改称“慈善局”,慈善局遵照1928年政府令改组为“救济院”。昆山慈善事业从三善堂到救济院的变迁过程,正是传统慈善事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投身公益慈善践行为民担当(汇聚青年学人深耕公益慈善)(3)

慈善义演是一种为了慈善进行演出而不收取报酬或通过演出筹集资金用于社会慈善活动的社会公益行为。晚清时期的中西交往、经济发展以及上海、天津等开埠城市的现代化等时代变迁,既为都市慈善义演的兴起提供了空间与契机,也为都市民众提供了新的娱乐和生活的内容;西方慈善思想和慈善方式的引介是义演活动兴起的关键因素。最终,慈善义演成为近代慈善事业发展演变中的典型案例。

投身公益慈善践行为民担当(汇聚青年学人深耕公益慈善)(4)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公益既不是来自神秘的上帝和神的恩赐,也不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由大资产者所实施的伪善和博爱行径,而是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即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者之间的互助与友善。这种性质的公益能够实现人的权利,保障人的尊严,特别是在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公有制社会,依靠社会共同体的自觉承担,使公益成为社会问题治理和个体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进而实现所有成员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于推动当代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投身公益慈善践行为民担当(汇聚青年学人深耕公益慈善)(5)

随着资助型基金会在国内的热度日渐提升,资助型基金会与被资助的草根组织之间的关系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人类学互惠理论出发,结合相关组织合作理论,以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资助型项目为例,对资助型基金会—草根组织关系进行详细梳理后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互惠原则主导下的双向互动关系,但不同于个体之间的礼物交换式的互惠,其关系是一种组织互惠行为。

投身公益慈善践行为民担当(汇聚青年学人深耕公益慈善)(6)

江南地区拥有源远流长的慈善文化传统,为红十字运动向中国的移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高度会通的业务活动和征信机制为红十字会扎根中国提供了民众认同的观念基础。在近代西学的全方位冲击下,江南慈善文化传统通过融通与转型实现了时代更生,催生了晚清义赈,为红十字运动在中国的兴起奠定了实践基础,江南的善人群体则为红十字会在中国的创建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本。

投身公益慈善践行为民担当(汇聚青年学人深耕公益慈善)(7)

2014年是美国社区基金会诞生一百周年,这一年,中国社区基金会也突然获得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介绍社区基金会的美国经验和中国路径,第一部分梳理了美国社区基金会的历史脉络、功能、运作模式,第二部分介绍中国社区基金会,选择了千禾基金会、桃源居基金会和深圳社区基金会试点三个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