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四个城门的功能(明朝时咸阳县有九道城门)(1)

乾隆咸阳县疆域图

古时四个城门的功能(明朝时咸阳县有九道城门)(2)

乾隆咸阳县公署分布图

古时四个城门的功能(明朝时咸阳县有九道城门)(3)

乾隆咸阳县周陵墓平面图

古时四个城门的功能(明朝时咸阳县有九道城门)(4)

乾隆咸阳县渭河分布图

沿革

乾隆陕西咸阳县志记载:

按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山之南叫做阳,水之北叫做阳,而咸阳县在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所以山水都为阳,故名为咸阳。

周朝 武王成长及居住的地方,为秦之旧县,按《史记》记载周王季的住所,叫做郢;郢古城在今天咸阳东二十一里,即《孟子》中称作毕郢。《地理通》记载毕在咸阳西北;《左传》曰毕文昭也,杜注释为毕在杜邮西北;《通典》记载毕在咸阳西北,毕公高的封地,则为今天咸阳北原,即为毕郢,为王季的住所,又接近于镐京,所以又称武王成长及居住的都城也。

古时四个城门的功能(明朝时咸阳县有九道城门)(5)

乾隆咸阳县志(正文一)

秦朝 襄公发兵营救周平王,被封为诸侯,赐土地在岐山及周原腹地,而岐山以东属于秦;所以孝公十二年在咸阳修筑门阙后,逐渐从汧陇迁移都城在此;刘邦入住关中后,秦二世投降汉王刘邦,而项羽领兵进攻关中,屠戮咸阳城并杀死了子婴,秦朝宫殿被焚烧,火三日不灭。

汉朝 高帝元年变更名称为新城县;惠帝时设置安陵县,隶属于奉常;

王莽时叫京城;

后赵 设置石安县;

后秦 在长陵的东北设置石安郡;

后魏 迁郡治在泾阳;

隋朝 开皇初年废除郡治,以泾阳为咸阳;

唐朝 武德元年恢复并拆分泾阳,始平二县重新设置咸阳县;并隶属于京兆府;新县治所从开始暂时治地为鲍桥,到迁移至白起堡,后又迁移至便桥西北,即为现今县城的所在地。

武则天时设为次畿,叫做赤县;

宋,金,元及明朝都称为咸阳县;

古时四个城门的功能(明朝时咸阳县有九道城门)(6)

乾隆咸阳县志(正文二)

清朝时未有改变,仍然叫咸阳县,隶属于西安府。

城池

古时四个城门的功能(明朝时咸阳县有九道城门)(7)

乾隆陕西咸阳县城池分布图

旧县志记载古城在杜邮西,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县丞孔文郁迁移至现今所在地。

景泰三年(1452年),知县王瑾重新修筑周长四里一百五十二步;以防渭水冲毁修筑河堤。

嘉靖九年(1530年),巡抚刘天和维护加固;一十六年巡抚谢兰和道台刘志扩建东面,西面,北面三个角及四道城墙,高为二丈五尺,濠池深为一丈。

设城门九个,东门为朝阳门,西门为望贤门,南门为渭阳门,北门为五陵门,学道门名为文明门,西北门为乾清门,及小北门,小南门,新城门九道城门。

并在匾额后面分别有朝阳为东明,望贤为西宁,渭阳为南阳,武陵为北平的旧题,旧县志没有记载所以并不知哪一年所题。

万历丁亥年河堤垮塌,城池淹没知县樊镕修筑,御史张应昭记录。

古时四个城门的功能(明朝时咸阳县有九道城门)(8)

乾隆咸阳县志(正文三)

清乾隆十四年知县臧应桐继续修筑土城墙,高为二丈四尺,周长为八里五分五厘,炮台二十座,修垛墙二千二百朵,铺房八座,建城门楼子七座,文昌,魁星楼个二座;更改西北门原名乾清门为永绥门,改学道门原名文明门为昂齐门,新建小北门为天任门,小南门为清泰门,新城门为迎旭门,九道门都有题额。

街道

咸阳城设九道门,因此街巷交错,从渡口南门进入到达西北角为第一大道;从东门进入到达西南门为第二大道,两条大道在城中相交形成十字路口,大道周边街巷交列分布。

中街 位于城池中间,分布十道街巷,分别为:凤凰,鱼池,化园,社仓,县前,旧仓,来家,谷家,曹家,运所;

东街 分布七道街巷,分别是:东道,西道,潭道,甜水,驿巷,谷家,马道;

西街 分布八道街巷,分别是:经阁,学道,太白,西城,潦池,西北,许家;

南街 分布仁义一道街巷;

北街 分布六道街巷,分别是财神,城壕,潘家,吴家,草厂,谷家。

乡里

古时四个城门的功能(明朝时咸阳县有九道城门)(9)

乾隆咸阳县志(正文四)

设置东乡,西乡,南乡,北乡及东北乡,西南乡等,设有十个里。

十个里分别是:在廓里,陈良里,白良里,萧相里,延陵里,安业里,渭城里,东贺里,安谷里,河南里。

共有400个村庄,共计有15127户。

四个镇分别是:窑店镇 在县东三十里;

北杜镇 在县东北三十里;

冯庄镇 在县西北三十里;

南贺镇 在县东北二十里;

古时四个城门的功能(明朝时咸阳县有九道城门)(10)

乾隆咸阳县志(正文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