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现在归哪一个市管(鄂州原来名称武昌)(1)

鄂州西山上的吴王孙权避暑行宫

近些年,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加洪山区与东邻鄂州市融城发展速度迅猛,武汉地铁8号线与11号线都已经开到了鄂州。特别是鄂州与武汉接壤的葛店地区这几年有很多武汉的大学在那里建设分校与新校区,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鄂州与武汉相邻地区的很多固定电话的区号都变成了武汉的区号027,而网络上一直在闹,说鄂州就要并于武汉了。

我们今天要谈一个新话题:鄂州原名叫武昌,武昌原名叫鄂州,双方为何要名称置换?

公元219年,在刘备于汉中之战取胜之后,蜀汉的大将关羽于同年率领荆州之兵直逼荆州北部重镇:樊城。正当关羽一路高歌凯旋的时候,却在樊城脚下被曹魏的大将曹仁死死地给牵制住了,关羽连日攻打,都难以攻下。最后曹魏也回过神来了,在于禁七军被淹之后,又派出了素有谨慎勇武之名的徐晃,前来救援,导致关羽再难寸进。

正在这时,东吴大都督吕蒙又趁机使计偷袭了关羽的大后方荆州,成功地断了关羽的后路,逼得关羽进退维谷只能向益州方向撤退,但最后却死在了麦城。

至此,先因荆州之矛盾,又因关羽之死,孙刘两家原本“友好”共同抗曹的盟约,就彻底破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吴和西蜀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局面,还相互攻击,孙权还做了一个让蜀国彻底伤元气的事,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从此,双方都根本难以抵挡北方强大的曹魏。

孙权在拿下荆州以后,立刻做了一件天大的事,那就是迁都武昌。武昌是荆州前线,孙权就是要告诉东吴的将士们,东吴的满朝文武包括他孙权本人,都与大家一起保卫荆州。

只要荆州丢了,那么东吴就宣告灭亡。当然这只是一种提高士气,提升危机感的好办法。荆州真丢了,孙权还是可以回南京去的,这只是帝王们的谋略。

孙权前期的确是一位敢于奋斗的主公,当他战战兢兢地从刘备手里夺取了荆州,杀掉了关羽以后,其实他就知道了,孙刘两家必有一战。

既然一定要打一仗,那么孙权肯定是要做好准备的。在荆州前线布防重兵这是肯定要做的,此外那就是迁都。

孙权在鄂州地区兴建吴王城,并且改名武昌,正式将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在南京的大臣们都疯了似的死谏,目的就是不希望孙权迁都。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资产全都在南京,你说迁都就迁都,这资产贬值了到哪儿说理去?都城的意义是非凡的,光房产都能掉价一大半。

可是孙权绝对不会理睬这种事情,他的果断使得他赢得夷陵之战的重大胜利。整个都城都在前线,文武百官以及他们的家眷,也都被迁到了这里。果真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魄。那些将士们在前线打仗,一听说自己的主子在后面督战,那他们的战斗力肯定会提升不少。最关键的是,这些将士们的家人们,也都跟着迁徙到了这里。家人安危是男人们奋斗的动力,为了保住家人们的生命,将士们也定然会拼死命为孙权效忠。

夷陵之战中,以陆逊为首的东吴将士们,个个浴血奋战,终于彻底击败了刘备,保住了自己的国都。在战略上,孙权取得了大胜。

后来的孙权迁都回南京,是为了开启帝王大业。

鄂州现在归哪一个市管(鄂州原来名称武昌)(2)

武昌的老城墙“起义门”

曹丕在北边登基称帝,刘备在西边登基称帝,唯独孙权只是吴王,还是曹丕敕封的。其实孙权很想称帝,只是当时条件还不够。

他一方面要对付强大的刘备,必须要借助曹魏的力量。另一方面在击败刘备后,又要反过来联合蜀汉,以制衡曹魏的入侵。

击败刘备和曹丕以后,孙权觉得高枕无忧了,在刘备归天以后,他也正式称帝了。称帝以后的孙权,再次将都城迁回了南京。

当年孙权为西防刘备东进,北御曹操南侵,因为当时的武昌周边无险可守,孙权为拱卫都城,于是在黄武二年(223年),在长江上游一百多公里的东南“形胜之处”——江夏山(今武汉市武昌区长江边的蛇山)头筑一军事城堡,取名“夏口城”。“夏口”,是武昌古城的第一个名字。

为什么取名“夏口”呢?因为这座城正面对“夏水”(汉江)的出江口。“夏水”,历史上也叫“汉江”、“汉水”、“流浪水”。古时夏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出江口,江水呈弥漫状态流入长江。“夏水的出江口”上至荆沙洪湖,下至汉阳以下的阳逻,主要的出江口是指汉阳以上的沔阳地区沿江一带。

“夏口城”建在蛇山头,西临长江,东至今民主路横街头,南依蛇山,北对沙湖,夯土筑城,城围四、五里。在临江处的黄鹄矶上建有一军事瞭望岗楼,这就是最早的黄鹤楼。站在冈楼上,远望长江,上下游几十里一望无余,与汉阳龟山隔江相望,是座“欲牢不欲广”的军事城堡。

公元281年,晋武帝为便于管理,对全国行政建制进行调整,在江夏郡下重设沙羡县,并将县治从涂口(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移至夏口城,至此始,夏口成为一个县级行政中心。东晋太元初,改沙羡县为汝南县,县治仍在夏口城。

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设置郢州,管辖五个郡,范围包括湖北钟祥以下的汉江流域,监利和阳新间的长江流域以及湖南沅江以北地区,州府设在夏口,改“夏口”城名为“郢城”,又称“郢州城”。此时的郢州城是地区性行政中心,郢州、江夏郡治所都在夏口城。“郢州城”是武昌古城的第二个名字。同时在夏口城的基础上沿蛇山脊向东扩展到蛇山尾。城墙“版筑而成,基址坚实,用工缜密”, 曾抵御过敌兵十数次进攻。今天蛇山上还留有“古郢州城垣”遗址。

鄂州现在归哪一个市管(鄂州原来名称武昌)(3)

鄂州西山下长江边的孙权雕像

公元589年,改 “郢州”为“鄂州”,18年后朝庭改“州”为“郡”,把“鄂州”改为“江夏郡”,同时把郢城府所在的“汝南县”改名为“江夏县”,从此江夏就专指武昌,一直到清代。当时江夏郡下辖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江夏区、洪山区范围)、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永兴(湖北阳新县)、蒲圻四县,郡府设在江夏县。“江夏”,是武昌古城的第三个名字。“江夏”一名历史久远,取“长江与夏水在郡内汇合”之意,由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1年设立。《汉书·地理志》“江夏,高祖置,属荆州”。

唐高宗武德四年(621年),唐军攻占江夏郡,将“江夏郡”改回为“鄂州”,州治仍在江夏县。“鄂州”,是武昌古城的第四个名字。

唐宝历元年(825年),朝廷命宰相牛僧儒任鄂州刺史兼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儒到任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奏准朝廷将汉阳、汉川两县划归鄂州管辖,以解决双城隔江并立,管理机构重叠,徒增成本,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是在历史上首次将大江两岸组成一个行政区管辖,尽管只延续了一百多年,但却为一千多年后武汉三镇合并为武汉市埋下了伏笔。二是为解决郢州城面积太小,土筑城墙屡修屡坏,劳民伤财的状况,上奏朝廷扩修鄂州城。扩建后的鄂州城在郢城的基础上向北、东、南三面扩展,北到凤凰山、螃蟹岬临沙湖,南抵紫阳湖,西达蛇山头,东至蛇山尾,城墙周遭约15华里,全部为陶砖结构。这是武昌古城一次大规模扩建。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全国共分为十个行省外加一个中书省。“湖广行省”管辖湖北、湖南、广西全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其省府设在鄂州城,同时将鄂州改称“鄂州路”。此时,武昌又成为大地区行政中心的治所。元成宗五年(1301年),又改“鄂州路”为“武昌路”,其省府所在地“鄂州”改名为“武昌”,而原“武昌”改名为“鄂州”。“武昌”,是武昌古城的第五个名字。从此“武昌”作为老夏口城的新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将湖广行省改为湖广承宣布政司,改武昌路为武昌府,两级治所都设在武昌城,同时江夏县衙也附设在城内。明洪武四年,明开国功臣、江夏侯周德兴奉旨拓修武昌城,按王城的规模和形制,历经十年方才完成。拓修后的武昌城,在鄂州城的基础上向东、南、西三面拓展:东自双峰山长春观、西至黄鹄矶头,南到巡司河,北止凤凰山、螃蟹岬山脊,城墙周长20华里,开九门,城外南、北、东三面有护城河,长22华里。蛇山横贯城中,南面建有城中之城“楚王府”,与南京城、西安城处于同一水平。我们今天所称的武昌古城就是指的明武昌城。

三国之后的武昌城一直都是现在鄂州的“上级”,旧时的“武昌”鄂州只能就叫鄂州了,它有冤无处伸!

(本文部分历史资料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