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袁本初非无能之辈,英雄辈出稍逊一筹,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三国演义第三百三十八回?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三国演义第三百三十八回(批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三国演义第三百三十八回

批《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袁本初非无能之辈,英雄辈出稍逊一筹

上一回说的是孙坚。这一回说一说袁绍。

三国这台戏的大幕早已拉开,袁绍已经出场很久了,但一直没有介绍袁绍。

袁绍在《三国演义》和《后汉演义》(蔡东藩 著)中,都显得很无能,优柔寡断,见识短,不善于用人,既刚愎自用,又有妇人之仁,难成大事。其实,我以为袁绍也是当时风云人物。只不过,三国时代英雄辈出,文韬武略,有才华的人太多了,显得袁绍略逊一筹。加之,罗贯中为了塑造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光辉艺术形象,更需要把袁绍描绘的低人一等,所以袁绍的民间形象,愈加显得暗淡无光。

一,袁绍的出身

袁绍,生年不详,卒于公元202年。河南省商水县人。

《后汉书.袁安列传》说,袁绍的父亲是袁成。但,《三国志》裴松之注说,袁绍的父亲是袁逢,即袁绍是袁术同父异母的哥哥。

《后汉书》原文是这样的:“安子京、敞最知名,京字仲誉,为蜀郡太守。子彭,字伯楚,历广汉、南阳太守。彭弟汤,字仲河,多历显位,初为司空,累迁司徒、太尉,卒,谥曰康侯。汤长子成,左中郎将。早卒,次子逢嗣。成子绍,逢子术。”

节选的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样的:

“袁安的儿子中,袁京和袁敞最有名气。袁京,字仲誉,担任过蜀郡太守。袁京的儿子是袁彭。袁彭,字伯楚,历任广汉太守、南阳太守。袁彭的弟弟是袁汤。袁汤,字仲河,地位很显赫,曾经担任过司空、司徒、太尉等官职,死的时候,被授予“康侯”的称谓。袁汤的长子是袁成,袁成担任过左中郎将,很早就去世了。袁汤的次子是袁逢,由袁逢继承‘爵位‘。袁成的儿子是袁绍,袁逢的儿子是袁术。”

按照《后汉书》,袁绍四世三公列表如下:

关系

职位

袁安

邵公

袁绍的高祖

太仆

袁京

仲誉

袁绍的曾祖,袁安的儿子

蜀郡太守

袁敞

叔平

袁绍的二曾祖,袁安的儿子,袁京的弟弟

司空

袁彭

伯楚

袁绍的大祖父,袁京的儿子

南阳太守

袁汤

仲河

祖父,袁京的儿子,袁彭的弟弟

太尉

袁成

文开

父亲,袁汤的儿子

左中郎将

袁逢

周阳

叔叔,袁成的弟弟

太仆

袁隗

次阳

叔叔,袁逢的弟弟

太傅

袁绍

本初

袁成的儿子

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

袁术

公路

袁逢的儿子,袁绍的堂弟

左将军,阳翟侯,假节

《三国志》陈寿说,原文如下: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三国志》裴松之注说,原文如下:

华峤汉书曰,“绍即逢之庶子,术异母兄也,出后成为子”。英雄记曰:“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臣松之案:魏书云“绍,逢之庶子,出后伯父成”。如此记所言,则似实成所生。夫人追服所生,礼无其文,况于所后而可以行之!二书未详孰是。

裴松之的这段话,翻译如下:

华峤【生年不详,卒于公元293年,字叔骏,山东禹城人】,写的《汉书》说,袁绍是袁逢的小妾生的儿子,是袁术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出生后给了袁成当儿子。

《英雄记》(作者王粲,生于公元177年,卒于公元217年,字仲宣,山东微山县人。该书已佚,存在书名讹误、材料真伪等问题),说:袁绍出生之时,父亲袁成就死了,袁成的两个弟弟,袁逢和袁隗都很喜爱袁绍。

臣裴松之给大家说一说,《魏书》(这里的《魏书》不是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而是指记录三国时期魏国的书。)说,袁绍,是袁逢的小妾生的儿子,出生之后过继给了袁绍的伯父袁成。如此记录历史的说法,那么似乎应该是,袁绍是袁成所生。这个人(指袁绍)(可能是袁成的妻子)在丧期过后,补丧期间所生的;从礼节上说,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文字记载,况且在后来(补丧),这样(补丧)可能吗!《英雄记》和《魏书》这两本书都不详细,到底哪一个正确呢?

我的水平有限,只能翻译如上。如果翻译有误,请高手指正。这里的“夫人”,我以为是指袁绍,即“这个人”的意思。因为在古代,“王、公、侯”的妻子,可以称为“夫人”;而袁成,当时地位并不显贵。所以,袁成的妻子,不可能称之为“夫人”。况且,在古代实行一妻多妾制度,只有正妻,才可能称之为“夫人”。假设袁绍是庶出,其母亲更不可能称之为“夫人”。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我读《三国志》,虽然这陈寿写的简略。但,基本上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袁绍父亲到底是谁?陈寿没有明确说。因为陈寿可能不知道。这陈寿在《三国志.袁术列传》说了一句实话,“袁术字公路,司空逢子,绍之从弟也。”这里很明确,“从弟”是指同一个祖父的弟弟,并不是指同一个父亲的弟弟;同一个父亲的弟弟,叫胞弟;“从弟”,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堂弟。

这裴松之倒是乖巧,一会引述《华峤汉书》,一会引述《英雄记》,一会引述《魏书》。这裴松之让读者自己去猜,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连裴松之自己也说:“二书未详孰是?”。

“百度”上说,袁绍是袁逢的儿子,过继给袁成。但是,这种说法,查无实据。只能说“百度”的真实性,不过尔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详究。

所以,我以为,还是《后汉书》说得明确,袁绍的父亲是袁成。袁绍出生时,父亲袁成就去世了,然后过继给了袁成的弟弟袁逢。

《三国志》裴松之注说:“英雄记曰:京师为作谚曰:‘事不谐,问文开。’”

袁成,字文开。现在大家常说一句话:“有困难找警察”;“事不谐问文开”;这两句话就是同一个意思。可见袁绍之父,袁成的名声在当时是多名的响亮。

英雄莫问出处。不论袁绍亲生父亲是谁,袁绍的出身背景都显赫当时。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

二,青年时期袁绍的英雄本色

1,事亲至孝

《三国志》裴松之引述《英雄记》说,袁绍的母亲去世之后,袁绍守孝三年。三年期满,慎终追远,想到父亲去世时,没有守孝,于是,接着又为以前去世的父亲守孝,又是三年。书上说:“在頉庐六年”,这个“頉庐”是什么地方呢?打个比方,小说《笑傲江湖》中,令狐冲被师父惩罚,让他面壁思过,不能下山,吃饭有人上山去送,令狐冲也不能见其他人。这个“頉庐”的意思,就是类同于思过之人面对的“壁”,即守孝人在坟墓旁边搭建的一个“草棚子”,袁绍在这个“草棚子”里待了六年。为了表达对亲人的哀思,对亲人的敬重,自己从内心到仪表、吃穿用度、言行举止等都要遵守规矩。可想而知,袁绍在“頉庐”静心祈祷六年,其心之诚,其礼之敬,其孝之极,其修养之高雅,其心态之平和,其处世之淡泊。非一般人能比。

2,交友至雅

《三国志》裴松之说,袁绍20岁的时候,被任命为河南濮阳县的县长,当县长期间,名声比较好。袁绍守孝完毕之后,“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又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增广贤文》说:“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袁绍交友,也是有选择的。“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三国志》裴松之说,袁绍“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

看看袁绍的朋友都是些什么人?

张孟卓,即张邈。张邈,字孟卓,山东东平县人。张孟卓少时以侠义闻名,接济贫困,助人为乐。东汉名士,"八厨"之一,曾担任陈留太守。“八厨”是指东汉时期的八个名人。厨者,言能以财救人也。

何伯求,即何颙(yóng)。何颙,字伯求,湖北省枣阳市人,东汉名士,曾担任相国长史。

吴子卿,即吴臣。吴臣,字子卿,湖南长沙人,曾任苍梧太守。《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希望孙刘联合,鲁肃也希望孙刘联合,但诸葛亮就是不说破,专门等着鲁肃来求。鲁肃问:"皇叔今将止于此乎?"孔明说:"使君与苍梧太守吴臣有旧,将往投之。"这里的苍梧太守就是吴子卿。

许子远,即许攸。许攸,字子远,河南省南阳市人。《三国演义》中,袁绍的谋士,官渡之战时,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偷袭乌巢,即火烧袁绍的粮草。年轻时,许攸是袁绍和曹操的朋友。

伍德瑜,即伍孚。伍孚,字德瑜,河南遂平县人。少有大节,曾任越骑校尉。《三国演义》中,董卓废少帝而立陈留王前,伍孚在进入朝堂时,身怀利刃,行刺董卓。董卓问:“你想造反吗?”伍孚答:“你非我主,我非你臣,何来造反?”后为董卓所害。

由此可见,袁绍在青年时期,所交往的朋友中,有河南人、湖南人、湖北人、山东人,都不一般。可以说交天下能人。如果胸无大志,岂能如此?

3,英勇之举

汉朝有两大祸害,一是宦官,二是外戚。这两派势力,一直在争权夺利,左右朝政。西方有谚语:仆人眼里无伟人。这宦官,即太监,天天在伺候皇帝、皇后、宾妃,熟知主子们的隐私。这太监一旦干政,那么就是只顾及主子们的私利和私欲,而不顾及天下百姓的利益,更不考虑国家的大局。所以,宦官比外戚更可恶。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袁绍对何进说:“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但坐言语漏泄;五营兵士皆畏服中人,而窦氏反用之,自取祸灭。今将军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以垂名后世,不可失也!”

但是,这何进更是无能之辈,耳根子软,只听他妹妹何皇后的,而不听袁绍的。

《资治通鉴》说:“袁绍惧进变计,因胁之曰:‘交构已成,形势已露,将军复欲何待而不早决之乎?事久变生,复为窦氏矣!’”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

袁绍恐怕何进变动计划,厉声对何进说,现在互相诬构、互相争斗的局面已经形成,我们的意图已经暴露,将军您又想在等待什么呢?为什么不早做决断呢?事情久了,必然会出现变故,又要重蹈窦武的覆辙,(必被宦官所杀)。

由此可见,袁绍见识不一般。

董卓废少帝而立陈留王之前,曾召集众官员商议废立之事。

《三国志》陈寿说:“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绍既出,遂亡奔冀州。

翻译如下:

袁绍假装答应董卓。袁绍说:这是国家大事,我出去和我的叔父袁隗商议一下。董卓说:姓刘的后人不应当再留下了。袁绍没有理会。手里握着刀,深深地作揖而去。袁绍出去之后,(匆忙)逃奔冀州。

《三国演义》中说:卓按剑曰“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庙;吾将依伊尹、霍光故事,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有不从者斩!”群臣惶怖莫敢对。中军校尉袁绍挺身出曰:“今上即位未几,并无失德;汝欲废嫡立庶,非反而何?”卓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袁绍亦拔剑曰:“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两个在筵上对敌。

试想一下,你遇到这种情形,你当如何做?《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屈身事董卓。董卓手里握着刀把子,谁不听话就杀谁。袁绍还算聪明,假装答应,设法抽身而退,然后举兵讨伐董卓。由此可见,袁绍可谓智勇备在。

三,人是在不断变化的。

青年时期的袁绍,在历史上的的确确是了不起的人物。十八路诸侯会盟讨伐董卓,未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天下大乱,豪强四起,这些诸侯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地盘和掠夺财富,同时也是为了露露脸而已。匡扶汉室仅仅是一个借口。董卓实际已经篡夺汉天子的权力,董卓“天下事在我”。董卓做了十八路诸侯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袁绍作为盟主,各方面都需要照顾到,能维持大局,能率领一群暗怀鬼胎之众,攻城略地,破董卓,实属不易。至于后来,人到了一定的阶段,人自己是会膨胀的,客观环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世说新语》有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王安石有《伤仲永》。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袁绍后来的表现,那另当别论。

欲知后事,且看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