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人爱做买卖,爱旅游,爱喝酒,爱杀人。另外婚姻也是非常封闭的,他们同姓而婚。女性地位应该也挺高的,因为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个女性的将军妇好就是殷商人,曾多次带兵出征。做生意、旅游、喝酒都好理解,主要在这里讲讲爱杀人。

商周是什么时期(商周时期)(1)

殷商文化里修一座房子,在安地基的时候,要在四个墙角下埋四个小孩子;安门的时候也要杀人,门口里面埋两个,外面埋两个,有的坐在那,还挎着刀,阴间守门;上梁时,还要杀若干人。所以一个宫殿族群,光是殉葬的就有600多人,这就是殷商文化的阴森恐怖之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历史困境的表现,商朝跟周边人越打关系越紧张,它虽然强大,但是大家都很怕它、厌恶它。随着不断的战争造成大量死亡,这就导致殷商的鬼神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就用新鬼去防旧鬼。

灭掉商朝的周朝对待诸侯的态度就和商朝不一样,他们是离我越远,责任越小,最远的诸侯只要不闹事,不侵犯我们,那就可以和平共处。对于远方的诸侯,我们是“修文德以来之”,也就是说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来他们。然后“既来之,则安之”,他们来了以后,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再然后“文化不行,武力加之”,其实这就能看出来中国的态度。这里的“文化”和我们现在对文化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个“文”和“德”的意思相近,“文化”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动词,是“以文化之或以德化之”的意思,如果不接受我们的文化,还闹腾的厉害,那就不好意思了,我们又不是不能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种文化观念,也就是说周朝对诸侯是分层次的,有亲疏远近之分。实际上在《老子》和《管子》里面都有类似的说法,“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看家里的事情要用家的尺度,看待国家的事情要以国家的尺度,看待天下就要以看待天下的尺度。不能拿着一个标准一量到底,这个道理,中国几千年前就已经知道了,现在看看某些国家,随便在自己国家立个法律就认为自己可以管理全世界,这种霸权在自己实力强大的时候还好,当自己的实力不够强大的时候维持这种统治的成本就会直线上升,最终拖垮整个国家。

周朝取代了商朝以后是如何对待原来的商朝人呢?或许西周初期的周成王告诉周文王治理殷商旧地民众的命令能看出一些不同:

第一,不要用我们周家的法度去判案,要用殷商的刑法去治理殷商的民众,不然他们会不习惯;

第二,殷商人要喝点酒,喜欢做买卖,可以容他们;

第三,要宣扬文王的德行;最后还要向有德行的殷朝贤民学习。

这还是周朝初期,刚刚战胜了殷商的王朝,就已经提出向有德行的先王学习了。一个弱小的周族群,为什么可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或许和这也有点关系吧。

商周是什么时期(商周时期)(2)

除了生活习惯、国家观念等等不同,周朝和商朝最大区别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就是周朝利用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一种政治制度。由于周朝是一个人口并不是很大的族群,要如何管理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呢?在当时来说,血缘关系就成为了最重要的一个维系纽带,西周分封的诸侯中,姬姓诸侯就占了50多个。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周朝使用封建制可以兴旺270年,而之后的王朝,只要封建,就必乱呢?

西周实行封建制度的时候,中华民族这个概念还没形成。民族是大家必须得在一起生活,要超越族群、族姓的观念。族群的实质还是一种以血缘意识来分别、凝结的群体。周人还是没有摆脱这点,并没有形成一个民族。

所以,周朝封出去这些诸侯,是没有办法闹独立的,而中央也离不开这些诸侯,这就保持了一种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平衡。而其他朝代就不一样了,随着各种族的融合,这种向心力也没有了,自然就打破了平衡。而且周人并不与同姓结婚,只与异姓结婚,这也是一种政治策略,这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智慧,既然你们都相信血缘,好,那我就建立血缘关系,我把自己的女儿都嫁出去,把你们的女儿都娶回来,我是华夏,你是东夷,如今结婚了,东夷也是华夏了。

封建制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一个特殊情形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民族概念。反过来也可以说,是封建制最后慢慢造就了一个统一的民族,既一个文化人群。封建制像一只老母鸡孵蛋,把不同的鸡下的蛋全都由一只鸡孵,最后出来一窝小鸡,这些小鸡认的就是同一个妈妈。而封建制最终孵化出来的就是一个统一文化的人群。

西周的崩溃源于王室内部的经济危机。西周经历了200多年,创造了一个礼乐文明,但也由于是分封制,王朝必须以土地或者说是赏赐来换取忠诚的制度。而王朝总有战争,而每次战争都需要不断的赏赐那些立功的人,慢慢的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那就是贵族。

这些贵族也拥有自己的封地,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用西方的一句话来讲,就是“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对中国的封建王朝也是一样,国家每新封赏一个诸侯,那王朝就失去了和这个诸侯下面人的联系。而200多年的时间孕育了一个庞大的贵族集团,他们跟王朝要吃、要喝、要富贵。但是土地就这么多,靠开边拓土,远远供不应求,这样一来,王朝的经济慢慢地就陷入了困顿。但你又必须用不断的赏赐来换取忠诚,这就意味着王朝的力量慢慢地被削弱,而与此同时,一个强大的贵族阶层就会慢慢被培养起来。另外原本分封给兄弟子侄的土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血缘关系愈发的淡薄,再加上外族的入侵,西周的灭亡也就不可避免了。

商周是什么时期(商周时期)(3)

西周的灭亡确实和女人有很大关系,但是把一个王朝的终结全部归因于女人也确实有点无耻。烽火戏诸侯这件事做的确实有问题,不过还不至于灭国,但这个情绪管理有障碍的美女给周幽王生了个儿子,这问题就严重了,“男人重后妇,女儿重前夫”,周幽王准备休太太,废太子,然后保密工作还没做好。结果这俩人全跑回娘家去了,尤其是这个娘家还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家族,再然后娘家人就联合自己能联系的势力一起进攻已经千疮百孔的西周,西周除了被灭掉也就没有其他的选项了。

商周是什么时期(商周时期)(4)

再之后就是平王东迁,历史就此进入到东周时期。我们常说的东周分两段,这两段就是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在学术界习惯上从平王东迁就开始算了,虽然西周崩溃了,但是西周的诸侯并没有崩溃。东周初期,他们大权在握,开始大搞封建。就这样,诸侯的内部也慢慢培育出一个强大的贵族阶层。之后这个贵族阶层就把诸侯给取代了,战国也就来临了。这些国家再拼杀,再剿灭,直到秦国出现,统一天下。

在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征战并不是以灭国为目的的。比如“征者,正也”,有些国家不老实,就像害群之马一样,这时候周天子就要组织军队去纠正他。所以“征”、打仗,并不是要杀人放火,而是要纠正错误。所以在春秋争霸战当中,我们会看到,宋襄公就很老实地坚持了这一点。打仗也得像君子一样,有点像老式的西方贵族决斗,要定好时间,定好地点,定好每个人走几步,然后同时开枪,谁也不许耍心眼。只是很可惜,他生错了时代。

“武”这个字出现得比较早,而且为什么这么写?“止戈为武”,而且武有七德,分别为“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也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下,产生了春秋五霸,他们不以吞并他国为目的,只是要维护一个政治格局。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贵族内部的大家族都崛起了,这就导致了王权的衰落,原来的很多诸侯王也被自己的贵族势力分割了,比如韩、赵、魏的三家分晋。在这个时期还有一件事值得说一下,就是“国人”,也就是城里人。原本这些国人是有不少权力的,比如国家有大危难的时候,是战,是和,还是迁走,诸侯是会召集国人到自己的庭院来商量、表决的。国家迁都、或者遇到贵族内部决定不了的事情,都会征询广大国人的意见。其实这都是原始的民主遗风,因为这些人都是一起从外地来这里闯荡的,必须一条心。但是春秋时期开始,这些人就开始慢慢地被遗忘了,等到战国时期,他们和野人一起变成了纳税户,作用也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边户齐民了。

中国自古以来好像就没有私有制的概念,不然也不会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种说法了。中国的分封制只是一种管理手段,和西方的分封制并不完全一样。所以周朝执行的“初税亩”并不是在承认私有制,这种所谓的私有制是虚假的。比如汉武帝这样强横的君主,打仗没钱了,就强行规定,家里有多少钱,就给我出一定比例的钱,不过这也导致了后来国家实力的日益膨胀。

武王伐商的时候就几千号人,晋文公打仗的时候,也就几千号人。但是一进入战国时代,齐国、卫国跟三晋打一场,光是死在战场上的尸体就有三万。从这就能看到国家组织军队的能力是无限扩张的,而这还只是战国初期。

商周是什么时期(商周时期)(5)

所谓战国就是七个国家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而在这期间,涌现出无数群星璀璨的天才人物,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帮助国家变得富强,最后,变法最为彻底的秦国统一了天下。

其中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度至关重要,它鼓励战争中对敌人进行杀伤,虽然因此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秦军也不太人道,所以曾经多次大量的屠杀战俘。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是因为当时的后勤保障力量不足,无法为这些战俘提供相应的粮食,如果没有粮食给他们,带着他们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问题,所以在他们抵抗最弱的时候全部消灭也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和原来周朝的那种统一已经完全不同了,它实行的是郡县制,由中央负责官吏的部门委派干部到地方管理,定期轮换、考核,而且随时可以撤换。王权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由上至下的贯穿了,王室已经可以直接管理基层了,这是一种全新的大一统模式,也形成了中华帝国的基本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