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任何人想来他门下,成为学生,只有拿出10条猪肉干,作为学费,作为诚意即可。

所以孔子门下可以四海之内皆兄弟,同门师兄弟之间,泯灭了贫富差距,泯灭了地域主义,有来自鲁国的颜回、闵损、冉耕、冉雍、来自卫国的子贡、子夏...

他们都是来自中原一带,而唯一一个出自蛮夷之域的学生,就是来自南方吴国的子游!

吴国在西周是化外之地,被华夏诸国瞧不上,但到了孔子在世,吴国已经崛起,世界的主要格局是吴越争霸。

子游王朝阳(子游他来自南方)(1)

可以想象,一群来自中原为主的学生群体里,有一位操着南方口音的同学,这显得很另类。

子游,他姓言名偃,学者考据他是现在江苏的常熟人。

对于子游,现在留下的资料文献,已经扒不到他的户口,祖上是干啥的,家庭成分,小时候有什么崭露头角的天赋。

他非常精通孔夫子的“礼学”,严格遵循到泥古不化的地步。

1.子游的交友之道

如果说孔子的弟子里面,跟谁相处会是最舒适?

跟颜回一起,居于陋巷,不改其乐,也许不错,但时间长了,一般人可能厌倦。

跟子路一起,可以像梁山好汉一样,坦率仗义,但是子路缺乏文雅气质,未必聊得尽意。

跟子贡一起,或许可以良好的生意合作伙伴,但是他所处的阶层有点高,相处久了未必合拍。

为人爽直的子游,会是个合适的好朋友。子游为人大大咧咧,不会唠唠叨叨,过于刻板,他是一位益友,但不会好为人师,比朋友感到他多管闲事,人都需要自主的空间。

子游王朝阳(子游他来自南方)(2)

子游对交友,非常精于把握分寸。

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有些所谓忠臣,冒死进谏,却招来羞辱,甚至拖出去砍头。

有些刚直的朋友,为了所谓朋友着想,当爹当妈啰嗦个不停,最后朋友关系越来越疏远,形同陌路。

如果做朋友,能做到子游的份上,即使不是人人都能推心置腹,最起码不会惹人讨厌。

大家都会喜欢一个提醒自己做错了,但又不会经常对自己指指点点的朋友。

东汉经学家王充在《论衡》说:

“子游,大材也!”

子游啊!才能超级出众的人物!

2.孔子、子贡对子游的高度评价

子游是个聪明人,老师对他的评价很高:

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讯,欲给则豫,当是如偃也得之矣。

子游想习得技能他就会主动去学习,想获得知识他就会主动去提问,想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他就先储备,想发财致富他就会想办法开源节流,言偃(子游)他是能做得到的!

从老师的评语,可知道子游同学,主动学习能力非常强,并且遇到事情是事前做好准备,花钱也不是没有节制的人。

子游王朝阳(子游他来自南方)(3)

孔子不会吝惜对学生的鼓励,对子游的评价不能证明什么。

那么还请看子贡对子游的评价,要知道子贡很少会赞扬同学,除了他的师兄颜回,子贡对子游的评价是:

“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故动则不妄,是言偃之行也。”

做事前先仔细考虑,周密计划,到临事就会执行,行事不会妄动,这就是言偃(子游)的处事风格。

孔子与子贡对子游的评价都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子游是个踏实的人,应该不会错。

3.治武城,孔子为子游骄傲

子游在23-28岁的时候,担任过鲁国的武城宰,宰是行政长官。

子游把武城整理得非常秩序井然,实践孔子的礼乐教化,一时间政绩骄人,连孔子都带着学生到武城参观,进行实地考察,分享经验。

《论语》的《阳货篇》记载,孔子到了武城就听到弦歌的声音,忍不住莞尔一笑说:“割鸡焉用牛刀。”

孔子的微笑是对子游的认可,但是割鸡焉用牛刀,弦外之音比较难理解,子游是理解成了“一顿操作猛如虎”,或者优雅点说是“小题大做”。一天24小时单曲循环主旋律歌曲,这操作太厉害。

子游王朝阳(子游他来自南方)(4)

子游的回答是“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子游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不过是按着夫子的教诲,去实现君子爱人,小人易使的目的,为什么夫子要说我大材小用呢?

孔子藏起笑容,换回严肃的面孔,跟子游认错:“各位同学们,子游的话才是对,我要收回刚才我所说的话。”纵观论语,孔子很少会主动认错,因为他很少失言,这次失言是孔子太过兴奋而导致的,但他为人师表也很大度地承认个人的错误,即使在众多徒弟面前也不会认为是丢脸的事。

同时换个角度想,能使孔子乐极忘形,也侧面证明了子游把“礼乐”在武城发扬光大。

4.配角与绿叶

子游在儒家的文献里,经常以配角身份出现,充当老师的背景板。

最著名的要数下列两则。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读过论语的都对这话有印象,谈到的事,怎么样才是真正地孝顺父母,赡养父母还不是孝顺,要由衷地尊敬父母才是。

这话体现了真正的孝道美德,跟后世极端的二十四孝并不一样,体现的是孝道的内涵

不过大家有所不知的是,这话的提问者是子游,就是著名的“子游问孝”。

子游王朝阳(子游他来自南方)(5)

另一次,孔子参加完鲁国的蜡祭之后,在宗庙的楼台上远眺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今非昔比,我们的子游同学恰好在旁边,又充当一次背景板,他问孔子像老师如此厉害的人,究竟在愁什么。

结果,前方高能时刻到了!

孔子滔滔不绝地说话: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就《礼记》的精华荟萃《礼运篇》,描述在孔子心中的人类理想国度,其中子游成为这段话的发问者,引出了孔子的大同社会,也算是一件功德。

子游在孔子的弟子里属于佼佼者,但可惜在《论语》、《礼记》都是成为绿叶配角。

目前有学者认为,《礼运篇》是子游之儒,也就是子游的学生所作,里面虽然孔子是主角,子游是配角,但其实是反映了子游与他的学生对礼学、人性、政治的思考。

5.道启东南

子游在孔子死后守丧三年,然后回到他的父母之邦吴国。

当子游回到久违的祖国后,时局已经发生转变,吴国的世仇越国,在勾践卧薪尝胆后,厉马秣兵,磨刀霍霍,准备向吴国雪十几年前的亡国之恨。

子游回国后三年,越国灭亡吴国,此时的子游究竟是杏坛讲学,还是在兵灾动乱中颠沛流离,我们不得而知。

子游王朝阳(子游他来自南方)(6)

宋代的大儒朱熹作了《平江府常熟县学吴公祠记》,在里面拔高子游的历史地位,认为子游道启东南,给中国的吴越地区带来了儒家文化。

之后,江苏常熟纪念子游的祠堂和牌坊就越来越多,子游终于被后世儒者承认是,又一位儒家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