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曾做武城宰,武城有座子游庙,武城的子游庙1964年底划归了故城县,因此子游便是如今故城县的历史名人。这是很多故城县(包括一些武城县的人士)地方史爱好者的推理逻辑。

千王之王宋子游与李探长(再谈子游和武城宰)(1)

关于子游是否做过今武城县宰?仅凭一子游庙或子游庙村就断定子游在武城县活动过,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子游做武城宰的“武城”究竟在哪里?笔者曾做过多次考证,也发表过多篇文章,但至今一些人并不认可。他们顽固的坚持着自己的意见,硬把子游说成是故城人,多篇文章记述此事,言之凿凿,并写入新编《故城县志》,仿佛子游过去为武城、今为故城名人是铁板钉钉的事。

十八大以来,我们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许多深刻阐述。所谓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罔顾事实,盲目的生编硬造历史,或不加辨别的强拉硬拽历史人物自我炫耀,拉大旗作虎皮,实际上是一种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

清乾隆《重修武城县志》和民国《重修恩县志》均载,唐、虞、夏、商几代,武城属兖州地。春秋为晋东鄙地。战国为赵地东武城。西汉始设东武城县。关于“东武城”的由来,《太平环宇记·贝州》载:“七国时,赵邑也。”《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载:“赵平原君胜封东武城,即此城。”据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载:“盖以定襄(山西省北中部)。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字以辨之。”文献记载得很清楚,一是“战国为赵地东武城”,即今武城县在战国时期为赵国境内的“东武城”;二是赵国境内有两个武城,除了今武城县区域(东汉时属清河郡),在山西定襄还有一个武城,为了区分因此把今武城县称为东武城。子游生于公元前506年,是春秋末吴国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彼时尚未设武城县,他所做的“武城宰”肯定不是今天的武城县。武城县的正式命名,是西晋太康(280-289)年间的事,之前一直称为“东武城”或“东武城县”。

那么,子游做武城宰的武城究竟在什么地方呢?除了上面提到的定襄武城和东武城,根据唐代李泰编纂的《括地志》以及清代官修的《一统志》、学者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等文献,山东还有两处被称作武城的地方,分别是“费之南武城”和“嘉祥武城”。《春秋》与《左传》记载,山东两个武城,均属鲁国所辖,一是在鲁境向南通往吴(吴国,国境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虎浙江北部)、邾(邾国,是子爵国,史称邾子国,周代东方著名方国之一,是鲁国的一个附属国。地理位置约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境内)的路上,另一武城在鲁境向北通往齐国(疆域位于现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南部)的路上。从地理位置上讲,费县之武城在南,嘉祥之武城在北。

据明代学者吕兆祥所著《宗圣志.世家志.宗圣邑里》考证,“武城,鲁下邑也,……宗圣家于此南武城,今嘉祥县南四十五里遂山社(县下设社、屯为基本行政单元)是也,有宗圣墓在焉。”宗圣指孔门弟子曾参,即嘉祥县之武城是曾参的故里,此武城是鲁国的一个小城邑(下邑)。吕兆祥进一步考证说,“武城,古兖州之域“,“金大定末,置嘉祥县,属济州”,“明兴,改属济宁州,武城即嘉祥所统之地”。说武城属于古九州之兖州,鲁国为了防御北边的齐国设置,因此称“武城”,大金时代设嘉祥县,明代以后属济宁州嘉祥县管辖。

为何嘉祥县境内的武城在北,却称作南武城呢?根据吕兆祥所记,这个武城,是为了御齐所修筑,在泰山之西南方向,因嘉祥县境内的南武山而得名,所以叫“南武城”。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列国地名考异》写道“费县乃鲁与邾、吴相接界,非所当备齐处。襄十九年之武城宜在嘉祥。”即齐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65年)间此武城应在嘉祥县。按上述史籍记载,西周时属邾国地界,春秋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食邑。

据《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载,“邾人城翼,还,将自离姑。公孙鉏曰:‘鲁将御我’,欲自武城还,循山而南。”这是记述的一段史实:昭公二十三年,邾国派人修筑翼城后自西归,途经离姑,遭遇武城鲁兵袭击。史料所记之翼城,故城在今费县石井乡,离姑城在今平邑县魏庄乡,而鲁人发动攻击的武城故城在此二城附近,即鲁国南境通向吴、邾的费县武城。

这样,就又引出了费县之武城。

从地名演变来看,春秋时为鲁国城邑的费县武城,战国时改属齐国,汉以后已无武城,改为南城,才有南武城县之名,西晋属泰山郡,已称南城县而没有“武”字,至唐以后属沂州改费县之名。可见费县并无“南武城”之名,彼时只有武城。

史籍为何将费县称作“南武城”,据《地理志》记载“定襄有西武城,清河(河北省中南部)有东武城,故云南武城”,是为了与其他“武城”区别开。子游曾经在费县之武城做过行政长官,这是不争的事实,《齐乘》记载:“古武城,费西、滕东两县之间,子游弦歌旧邑。”这就十分明确地指出“费西、滕东两县之间”这个武城,才是子游的从政之地。费县的武城和南方的邾、吴相接界,子游恰好是孔门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又因为费县武城是孔子另外一个徒弟澹台灭明的故里,据《论语.雍也》记载,孔子问“武城宰”子游他那里有没有人才,子游就向老师推荐了澹台灭明。这些都充分说明子游做武城宰的“武城”是今费县,与今德州市武城县根本不沾边。至于为什么人们把武城县认作子游从政的地方,这是因为历史上叫做“武城”的地方太多了,以致将古人也弄混淆了,把武城县说成是“弦歌之地”,修庙筑台,大肆渲染,以假乱真。今人以讹传讹,导致今天的误读、误解。现在,我们是到了厘清历史,还历史以真面目的时候了。

结论:今武城县非春秋时期的武城,子游做“武城宰”之地在鲁国(今山东省)费县,与赵国(今河北省南部)之东武城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子游不能算作武城县历史名人,而故城县更是与子游不沾边。同时声明一点:澹台灭明既不是故城人,也没在故城县做过事,他是山东费县人无疑,所谓故城县坛村是澹台灭明故里,纯属牵强附会,没有历史依据。至于今故城县境内的子游庙和过去供奉澹台灭明的二贤祠只能是后人出于对儒学的尊崇,借了子游“做武城宰”的名号和“澹村”(今写作坛村)之名而建起来的庙宇,是对弦歌教化和孔孟学说的一种肯定和向往。这就像当今各地建伟人纪念堂(馆)一个道理,建了纪念堂(馆)并不证明伟人一定到过这里,而是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领袖的热爱和敬仰。(宫瑞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