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及弟子的一个故事(趣读史记之孔子其他弟子)(1)

子游

言偃,字子游,吴国人,比孔子小四十五岁。

子游担任武城的长官,孔子路过的时候听到有唱歌读书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焉用牛刀?”孔子的意思是武城是个小城,这里的人民不需要用礼乐来教育。子游说:“我曾听老师说君子学习礼乐之道可以爱护人民,普通人学习礼乐之道更容易被驱使。”子游的意思是说礼乐之道不仅仅是被君子学习的呀,我们这些小地方的山野村夫学习了礼乐也有益处。孔子听了之后对他的弟子们说:“言偃说得很多呀,我之前说的话欠考虑。”孔子认为子游在学问方面很好。

孔子及弟子的一个故事(趣读史记之孔子其他弟子)(2)

子夏

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

子夏问孔子:“《诗经》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这首诗的本意是:“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孔子说:“这几句话说明了画画要有洁白的画布,才能画出美丽的图案。”子夏顿悟道:“所以是先产生了仁义,然后才产生了礼乐吗?”子夏的意思是仁义就像画布,礼乐是基于仁义才有的。孔子觉得子夏的悟性不错,就说:“咱们可以讨论《诗经》了。”

子贡问孔子说:“您的弟子里,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谁更贤能?”孔子说:“颛孙师做事经过做过头了,可卜商却经常不够。”子贡说:“那是说颛孙师更好一些吗?”孔子说“NO,NO,NO,过犹不及。”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一个有道德的读书人,不要做一个浅薄不正派的读书人。”

孔子去世后,子夏去了魏国,成为了魏文侯的老师。

孔子及弟子的一个故事(趣读史记之孔子其他弟子)(3)

子张

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八岁。

子张向孔子求教升官发财的方法。孔子说:“多听别人怎么说,多看别人怎么做,不要妄加评论或行动。这样少说错话,少做错事,也就可以升官发财了。”话说孔子在官场一直不怎么得意,他关于升官发财的言论也不必太当真。

孔子周游列国之时,子张也跟随其左右。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遇到困难时,子张问怎么才能解围。孔子说教又来了,他说:“说话诚实,行为真诚,就到处行得通了。”好吧,孔子要么就是太天真,要么就是太虚伪。

子张问孔子:“士大夫怎样才能通达呢?”孔子反问:“什么叫通达?”子张回答说:“不论在诸侯的国,还是在大夫的家,都有声誉。”孔子说:“那这就叫有声誉,不叫通达。质直好义,察言观色,谦恭退让,才能通达。你说的声誉,外表上看起来是通达,实际上则违背了通达。自己泰然处之,不要怀疑,这才会有声誉。”孔子这段话还是挺有水平的,总的来说,就是不要沽名钓誉,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也要主持正义,这才能受到别人的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