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最近,六合区竹镇镇又出现了一支手龙舞团队,偶尔会在节庆活动中亮相,和当地的高跷舞龙合称“二龙”,成为当地非遗民俗文化项目新成员。在竹镇的“文娱圈”,他们亲切地称呼手龙为“小龙”。
竹镇手龙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旧称“二龙戏珠滚绣球”,是民间过年、婚庆等重大节日时用独特的肢体语言表演的舞蹈形式。当地老人介绍,竹镇手龙舞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为宣传抗日、丰富百姓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的老人也曾在幼时听家中长辈说过手龙舞的故事。
去年,竹镇一些上了年纪的文艺爱好者在镇统战部门的支持下,对这一民间文化项目进行了挖掘、整理、恢复,名称先后称为“小龙灯”、“ 手龙灯”等,最后定名“手龙舞”。手龙舞队伍使用的手龙,原用竹片作骨架扎制,长约3尺,外用白布裱糊,用蓝、绿色彩绘、贴金色鳞纹。现在改用钢丝作骨架扎制,长度不变,外用彩色丝绸布裱糊,用黄、红绿彩绘,贴金色鳞纹;表演内容和形式从过去的打囤(龙盘柱)、对灯、单桥、双桥等简单的几种,逐步发展到旋龙、窜龙、交龙、 卧龙、游龙、绞龙、跳龙、腾龙、盘龙等多项内容和形式。
竹镇地区玩手龙舞大多数都要射“花子”(火药)或“冲子”,喷射“花子”在龙身上,由于手龙身上的鳞片都是手工剪纸糊制而成,“花子”射上去会燃烧,这就要求舞龙者玩得速度快、灵活、躲闪射“花子”的观众,还不能被燃烧。
手龙舞队的策划人杨世林介绍,从决定重建手龙队开始,他就和另外一位热爱民俗文化的竹镇人张明珍开始通过熟人宣传手龙舞,邀请一些热爱文娱活动的竹镇人入队,将这一民俗文化发扬光大。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手龙舞表演人数也由开始的10人,演变为16人,逐渐发展到现在的20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手龙舞对舞龙者的体力要求高,期间也有一些队员练了几次之后感觉吃不消就退出了。如今,竹镇手龙舞的队员年龄多在50岁上下。不仅如此,手龙舞团还统一了服装,并不断提升、完善舞步,《手龙舞》呈现出气势恢弘、色彩艳丽、画面独特等特色,计划将手龙舞打造成特色节目。
今年国庆期间,手龙舞亮相竹镇民俗广场,露天的演出,吸引了不少过往市民的目光。成员杨世林印象深刻的是,每一次演出结束后,都会有观众走上台来,询问能不能和手龙合影。
“很多人都觉得稀奇,说以前只知道竹镇高跷舞龙很有名,没想到还有手龙。”对于观众的要求,手龙队员们也是尽量满足,尽管演出之后一身汗,很想歇一歇,但他们还是会十分配合地摆好造型和观众合影。“我们当初组建一缕阳光手龙舞团,就是想要把竹镇民俗文化发扬,让更多的人知道竹镇的传统文化,更加热爱竹镇的山山水水。”团长张明珍说,对于市民“看稀奇”、想要合影的要求,都会尽量满足。国庆将至,“一缕阳光手龙舞团”的队员们也正忙着排练,因为队员相对年轻,都有自己的工作,往往是白天上班、晚上练龙,计划灯节期间演出,丰富当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交汇点记者 李凯
编辑: 管鹏飞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