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兆麟

浙江新塍镇服务区(新塍东茧站的前世今生)(1)

在中华民国的中期,湖州南浔“四象”中的庞、张两家知晓新塍东南片区桑蚕业比较普遍,就特地选址在千年古镇“市河”的东出口新塍塘的左岸设立临时收茧处。

修筑了简易码头,搭建了十来间芦席棚,砌了八只烘蚕茧用的柴灶后开始就地收茧。那时全年只收春茧和夏茧二季蚕茧,庞张两家每到收茧之时,就高薪聘用当地镇上丝行中的里手验茧把关,“称手”号价收购,收茧的临时地被当地人称作“东茧站”。

收购蚕茧时,庞张两家全用银元兑现,银元整齐地叠放在竹箩内,亮相给出售茧子的蚕农们看见,但旁边有手持枪械穿黑色警服的保安人员站立左右看护,确保安全。

蚕农们卖茧得到现银,心中快活,因为蚕桑的收入可以维持农民一年生活开支中的一半经济来源。所以,当时新塍东南片的农村中蚕桑业的发展是蒸蒸日上的。可惜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时局关系,加上日本人洋行的介入,南浔富商不得不停止了在新塍“东茧站”的收茧工作。直到抗战胜利后,也无人出面在“东茧站”收茧,1946年后,“东茧站”处成了农民买卖小猪的交易地。

浙江新塍镇服务区(新塍东茧站的前世今生)(2)

解放后,嘉兴县成立了土产公司,下设一个蚕茧办事处,在统购统销的政策下布置县属乡、镇设立蚕茧收购站。1951年县政府派遣干部王阿根到新塍成立供销合作社,它的前身名叫新塍采购供应站。王阿根做书记兼供销社主任,孙明孝任副主任(原高照乡副乡长)。新塍片区共设五个茧站。分别是:运河边的陡门茧站、黄龙港茧站(后南茧站)、大新茧站(后西茧站)、东茧站(原民国时的临时收茧处)、圣阳殿茧站。

据原新塍供销社三位元老:顾隆生(92岁)、沈启仁(92岁)、黄德琪(90岁)的回忆,东茧站的第一任站长是赵蘭生,第二任站长是屠思根,第三任站长是徐阿二,一直担任站长到新塍供销社解体,归属嘉兴丝绸公司为止。

东茧站收购范围包括桃元乡、新农乡和高照乡北面一部分大队。

东茧站建成后,主要收茧工具有收茧用的摇篮(又称元宝篮)、小茧篮、装茧架、烘灶八个、磅称、化验室用的工具、打包用的布袋等。起初烘茧用的是柴灶,后改进用煤灶,每副灶头配人员三人,烘茧共分二次,第一次半干;第二次全干。全干后打包,一般一包在50斤左右。

每年蚕茧收购的价格不同,视蚕种场分配蚕种(又称布子)多寡,当年每张布子平均产量(有天气条件的影响、桑叶产量因素等)而决定。

刚成立茧站收茧时,只能用原始简单的摸茧法估算价格,从茧形的大小,茧层的厚薄来评估,后就用先进的技术和仪器来剖茧评价了。起初只收春、夏、早秋三季茧子,后随着养蚕技术的进步,茧站每年收5次茧子:春茧、夏茧、早秋茧、晚秋茧、末秋茧,工作量相对加大。

浙江新塍镇服务区(新塍东茧站的前世今生)(3)

新塍供销社各茧站收购的烘干茧子打包后由嘉兴土产公司统一卖给中丝一厂进行缫丝或作其它用途。

新塍供销社2000年前后解体,茧站工作人员拼入嘉兴丝调公司,从此茧站有名无实,东茧站也关门谢市了!

作者:沈兆麟(地方学者)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