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言有无同出,名异但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第四十章,言有生于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难道又不是同出了?有又是于无生出来的了?

这不是在忽悠人吗?

一个是指主观上的,一个是指客观上的。一个是指意识的,一个是指物质的。第一章指出了“道”同时有主观的和客观的,第四十章是指客观的。主观上的“有”“无”同时出现,是叠加态的,说无也行,说有也行,是不定的,知道著名的薛定谔的猫吧,生死是叠加态的。

闭上眼,在脑子里(意识)想想看。老子在第一章已经开门见山地说明“道可道,非常道”,即关于“道”有一个客观上的“道”,还有一个人们意识中主观上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同理,关于“名”有一个客观上的“名”,还有一个人们意识中主观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没有人类之前,只有天地和没有意识的动物,故无名;有了人类,天地万物被人类一一所认识,尊生养天地万物的为母,故有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想搞清楚生养万物的母,即道,究竟是什么样子,但很难搞得清楚,道太宏大太神秘莫测,老子也无法知道其究竟,只能闭目塞听、清静无为、不带个人任何先入为主(即无欲)地放飞主观去抽象地想象它整体大概:无形、无色、无味、无极性(即无性别)、无大小、无声,即感觉不到,可以认为道是“无”!道大概就是这样吧,是不是很奇妙?注意:这些其实是老子心中主观的道!

但老子睁开眼回到现实中一看眼前看到的全是天地万物,老子意识(即有欲)到这其实是道化为了有形、有色、有味、有极性即性别、有大小、有声、能感觉到的具体的天地万物,可以认为道是“有”!注意:这才是客观的道!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因此“有”和“无”这两者都源于同一个道,但不同名,这两者太奇妙玄幻了吧。闭上眼是无,睁开眼是有,完全不同,其实有无就是一个叠加态,真是难以说清楚,但它们是一切奥妙的源头。

这就是老子的道,是主观的。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事物各自向相反方向循环转化,是“道”的运动变化的规律。“道”从细微弱小处渐进渐壮。万物生于万物之母,万物之母生于老子也说不清的无(道)。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解读(结合第四十章深入解读道德经第一章)(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