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迅速落实,劳动课程成为大中小学生必修课已成事实。绝大部分家长对此持欢迎态度,并积极等待当地具体标准的落地。有一些思想较为先进的家长,则进一步将劳动课程和孩子的体质健康发展联系起来,甚至产生“既然有了劳动课,孩子的体育运动就可以适当减少了”的想法。对于有这些想法的家长,只能这么给他们说:“你们想多了!”

此次突然提出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目的,教育部门的解释其实很清晰: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劳动育人功能亟待加强。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的,改变目前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与德智体美结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运动锻炼劳动的区别(体育运动与劳动的区别)(1)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中小学生每周劳动课安排将不低于一个课时,即便劳动强度极大(几乎不可能),能起到充分的身体活动作用,其频率也不足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程度,而且从此次的劳动教育相关文件和解释来看,劳动教育的目的是直指思想建设的,并没有提到和身体活动有太多的关联,更谈不上有锻炼身体的目的。

然而,对很多家长而言,日常活动、劳动、体育运动其实是个分不清的概念。很多人都说:他(她)虽然很少运动,可是每天家务劳动(或工作性质的劳动)不少,都是身体活动,应该也能起到锻炼的作用。怎么说呢,劳动和运动共同点就是都能让身体消耗一定热量,对现在这个能量摄入大于消耗的时代,在这个每日坐、卧大于立、行的时代,有能量消耗确实是好事。其实围绕人体的活动,这三者之间各种内在联系比较复杂,但存在截然不同的区别,只是要简言意赅的说明这种区别还真是难度很大。

运动锻炼劳动的区别(体育运动与劳动的区别)(2)

可以这么理解,日常活动包括劳动和体育运动,也包括人体所有不在睡眠期间的所有生理活动,是个最广泛的概念,如果用能量消耗来表示的话,那么基础代谢是底线,每日能量消耗总值则是上限。劳动也是个很复杂的概念,不同人群从事的工种不同,劳动方式千差万别,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大类之分,即使体力劳动也存在轻、中、重的不同区别,前者类似白领和蓝领的区别,后者类似于同样工种里的不同岗位,然而脑力和体力的划分也不尽然绝对客观,在没有更好的衡量方式下,先这么用着。这次我们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从现有信息来看,将围绕脑力劳动(强化劳动自立意识,体验持家之道,强化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轻体力劳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主。体育运动的表现方式虽也千差万别,但也分为不同的形式,体育运动包括运动锻炼和体育活动,但从身体健康促进的角度看,运动锻炼则是体育运动的重中之重,它有着几个鲜明的特点,我们从这几个表现看,就能明白体育运动和劳动的区别了:

周期性:定期、定时、定量是起到生理健康促进的前提;

负荷性:对身体有一定负荷,促进目的、效果与负荷大小或时间密切相关;

目的性:以改善人体形态机能,提高身体生理素质为指向;

丰富性:单位时间里可综合多种运动方式、手段搭配,可同时锻炼身体多个部位;

对称性:符合人体对称原则,使身体上下、左右、前后部位都能活动到;

自主性:可以自我控制开始、终止时间;愉悦感:无论是运动时还是运动后,能带给人以愉悦。

运动锻炼劳动的区别(体育运动与劳动的区别)(3)

不知道本文能否解决家长的一些疑惑?基于目前学生们整体的体质水平,建议家长不要以劳代运,体育运动不仅不能减少,还需要进一步的增加。希望能给看见的朋友带来帮助!如果有更好的见解,希望能共同分享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