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美好的年味(70后记忆里的年味)(1)

以前是过了正月十五年味才逐渐淡去,而现在是过了正月初五,已经没有年味了。年已经过完了,大家又回到了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去了,这反倒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过年”。

鲁迅先生说,过节就是过节,不必给它赋予太多意义;如果硬要给过年以意义,那就是:人们也要笑一回。的确,在过去那些个贫穷的日子里,人们期盼的过年就是能轻轻松松地笑一回。

小时候的我好像是营养不良,快6岁了才记事,而6岁以前的记忆完全是一片空白。只记得我是5岁多快6岁的时候被父母接到黑龙江省漠河县长缨镇去的,童年里大部分的记忆几乎都是来自于这个北国的边陲小镇。

我跟随父母姐弟在黑龙江省漠河县生活了五年多的时间。在这五年里,虽然每天,在天黑之前几乎都要挨父亲一顿揍,但是最快乐、以至于给我形成了肌肉记忆的仍旧是在黑龙江生活的那五年。

在我的记忆里年味是浓浓的焰火味道,年味是灶头里的柴火香,年味是升在半空中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年味是儿童们脸上那天真无邪的笑容,年味是孩子们那蹦蹦跳跳地,忽远忽近地,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小小背影,年味是母亲忙碌了几天的那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记忆中的美好的年味(70后记忆里的年味)(2)

我们70后小时候过年很是热闹,虽然好吃的好喝的没有现在这么多样化,但是一年到头,所有的好吃的都会留到过年才吃。家里姊妹多的,一年到头也只是过年才会买一套新衣服,所有大家才会特别期待过年。

1

过了腊八就是年,所以每年母亲都会给我们煮腊八粥,尽管那时候的腊八粥里没有腊肉或者咸肉,有的只是各种豆类凑够八样外加猪油和食用盐而已,但,吃起来却也是出奇地香。

2

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全家出动打扫卫生,在母亲的带领下,我们三姊妹都自觉地各行其是,各尽其职:把高粱扫把绑在长长的竹竿上,扫去每间屋顶或粘在屋顶,或半截已下坠的扬尘;擦玻璃窗;擦炕;擦家具;擦地板:扫院子……而父亲专门负责通烟囱。

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就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了。母亲也开始忙碌了起来,蒸馒头,蒸豆包等等,蒸好后用竹篮子装好,直接放在院子里,纯天然冷冻保存就是了。家家户户都要蒸上好几锅的馒头和豆包,一直要吃到过完正月。

腊月二十七,母亲就开始炸酥肉和豆腐丸子了。四川人无论在哪里过年,这两样基本是必备的。

记忆中的美好的年味(70后记忆里的年味)(3)

腊月二十八就得煮猪头肉了,母亲会把早就清理干净的一整个猪头放进大铁锅里煮,整个猪头是要煮好几个小时的,煮熟后把骨头剔出来,再把肉切成片放在大盆子里,慢慢吃,要吃到年后才能吃完。

到了腊月二十八或腊月二十九母亲就会把积攒了一年的南瓜籽炒熟,留到正月初一的时候分给我们吃。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三个都会不约而同地凑到餐桌前候着,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母亲面前那一大堆南瓜籽,生怕给谁多划拉了一粒去。越是稀少的东西越让人宝贝,小时候的我们就认为南瓜籽是很稀有的,以至于连皮儿,带仁儿都一股脑儿地直接嚼碎,吞进肚里去了。

记忆中的美好的年味(70后记忆里的年味)(4)

腊月二十九开始炒瓜籽和花生,我父母是粮食局职工,那时候我家最不缺的就是瓜籽和花生了(过年的时候,单位会发这些。)。到了腊月,整麻袋的生瓜籽和生花生放在院子的仓房里锁着。

仓房的窗户有块玻璃碎了,父亲用块薄薄的小木板挡住,我和弟弟这两只小老鼠就经常从那个窗户爬进仓房去东翻西找,有时候甚至能翻到母亲藏的很隐蔽的糖块儿来。做小老鼠的我们在仓房里偷吃的时候既是小心翼翼的又是惊心动魄的(大概就是那个时候常常偷吃生花生,所以这么多年一直觉得生花生特别好吃。),远远听到父亲下班回来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们整颗心都要跳出来了。

我们屏住呼吸,只等他开了院子大门的锁,再听到踩在雪地上的脚步声,吱嘎吱嘎朝厨房门走去,停下来了,开锁,拉开厚厚的双层厨房门,再用力地关上。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从窗户洞里爬出来了。

幸好常常是有惊无险,不然,又是一顿胖揍。也不知道那时候父亲到底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我们常常偷摸进仓房瞎鼓捣,还是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我们去而已。反正,我们没为这件事挨过打。

3

腊月三十,是除夕,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也是我们家的重要日子。用我父亲的话来说就是:“全国人民都会在这一天为他庆祝生日”。也是,人家不想庆祝也不行啊,谁让这天过大年呢!

记忆中的美好的年味(70后记忆里的年味)(5)

三十天一大早母亲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而我们则在父亲的带领下搅浆糊,贴春联。

记忆中的美好的年味(70后记忆里的年味)(6)

春联贴好后,父亲就开始为老祖宗们封印纸钱了。等父亲一声令下,祭祖便开始了:父亲在写字台上摆好一块四四方方的熟五花肉,再摆上一盘水果或者别的好吃的,然后摆上给几位老祖宗准备的小酒杯和筷子。之后就开始从男孙开始依次给老祖宗磕头,求老祖宗保佑我们身体健康,学业有成。小时候的我们在祭祖仪式上可都是很虔诚的,丝毫没有笑过场。

祭祖仪式结束后,无所事事的父亲就双手背在背后,迈着方步,在客厅和厨房之间踱来踱去,嘴巴碎碎叨叨不停:“你这老娘们儿,又要挨到天黑才吃饭啊,又要错过良辰吉时啊(我家年夜饭是正午12 点准时开饭)……”!

直到11点50分,丰盛的饭菜全部上桌了,才能堵住父亲的碎碎嘴儿。这个时候他就忙着去院子里准备放鞭炮了。

记忆中的美好的年味(70后记忆里的年味)(7)

12点整,鞭炮声四起,整个小镇不约而同地点燃了鞭炮捻子,同时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简直是震耳欲聋!等父亲回到餐桌前,我们便立刻开吃。

我家每年,年夜饭上必上的一个菜就是炖鸡汤,整只鸡煲汤,母亲会把鸡头处理得干干净净,方便一家之主的父亲来精雕细琢这个代表了全家来年“财运亨通的鸡头”。

鸡头里面有一个U型的骨头,如果挑出来是完整的,就预示着来年财运很好。所以每年这个时刻,我们家的8双眼睛都死死地盯着父亲手中的那个鸡头,直到他能完整地挑出那根骨头为止。

年夜饭还有几个必上的就是红烧整条鱼“年年有余”;糖肉“甜甜蜜蜜”,我母亲的最爱;粉蒸肉、扣肉(这两个菜是四川的家常菜);芹菜炒肉丝“勤勤恳恳”;白菜丝和粉丝凉拌“长长久久”;肉冻“洁白无瑕”;炸酥肉等等,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差不多就是这些菜品了。

这顿年夜饭要吃上两三个小时(父亲说:“年夜饭是一定要吃米饭的,吃了米饭,来年才不会挨饿,而且锅里必须得有剩余的米饭,‘年年有余’”),每年父亲都会喝得酩汀大醉,然后就自顾自地躺炕上呼呼大睡去了。而母亲则收捡碗筷,洗洗涮涮。

年夜饭之后才是我们三姊妹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我们依次洗好澡就赶紧换上心心念念的新衣服,这可是等待了一个冬天的新衣服呀,穿好就立马跑去邻居家显摆了。

记忆中的美好的年味(70后记忆里的年味)(8)

晚上天快黑了,父亲将准备好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灯笼里面还装有电灯,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小镇家家户户都升起了装有电灯的大红灯笼。在起风的时候,大红灯笼被吹得摇摇晃晃的,灯也会跟着闪闪烁烁的,红灯笼在半空中飘来荡去,像极了无数颗忽明忽暗的小星星。

记忆中的美好的年味(70后记忆里的年味)(9)

这个时候我们便陆续回到家里,母亲已经准备好了饺子馅儿,只等春节晚会一开场,便会坐在黑白电视机前,一边包着饺子,一边喜笑颜开地看着晚会。

记忆中的美好的年味(70后记忆里的年味)(10)

深夜十一点四十分,母亲准时去煮饺子,弄蘸水,而父亲则去院子里准备好鞭炮和烟花。

零点一到,当春节晚会上的大钟一敲响,我们便围坐在一起吃饺子了,母亲会在饺子里包一个钱的,一个糖的,一个辣的(吃到钱的,寓意“来年财运亨通”,吃到糖的,寓意“来年甜甜蜜蜜”,吃到辣的,寓意“来年红红火火”)。

记忆中的美好的年味(70后记忆里的年味)(11)

从零点开始,整个小镇的上空火光四起,时而五颜六色,时而伸手不见五指,时而又俨如白昼,整个下半夜都在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就这样繁盛的景象要一直持续到次日早饭后,方才暂时停歇。

记忆中的美好的年味(70后记忆里的年味)(12)

记忆中的美好的年味(70后记忆里的年味)(13)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