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对玉,宝对珠,玉兔对金乌。

【注释】:玉兔:又称月兔,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在月宫里负责捣药的仙兔,民间传说是嫦娥的化身或宠物。后来用玉兔代指月亮。

声律启蒙上卷原文(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金乌:三足金乌,也称为“赤乌”,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之一。后来用金乌指代太阳。唐朝韩愈有诗句:“金乌海底初飞来。”白居易有诗句:“白兔赤乌相趁走。”

声律启蒙上卷原文(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金乌

孤舟对短棹(zhào),一雁对双凫。

【注释】:棹既有小船的意思,又可解释为划船用的桨,北宋晏殊词中有“池上夕阳笼碧树,池中短棹惊微雨”的句子。

声律启蒙上卷原文(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双凫一雁是意思相反的对子,这是一个成语,来自苏武。苏武作为汉朝使节出使匈奴,却被扣留了下来,还逼迫他们投降单于,苏武不为所动,匈奴最后只能把苏武流放到极寒之地,大概是今天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畔。苏武在流放地待了十九年才被接回汉朝。李陵投降了匈奴后,苏武虽不赞同李陵投降,但也十分同情李陵的遭遇,二人在匈奴时常往来。苏武临行前,写了一首诗给李陵,其中一句就是“双凫俱北飞,一雁独南翔”,这就是双凫一雁的由来,写的是离别的感伤。凫是野鸭,双凫互为伴侣,孤雁独自南飞,由此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虽然苏武一心回到故乡,但十九年过去了,朝堂也好,家中也罢,变化一定非常大,他的心中有很多忐忑,即便可以回去,内心依旧十分孤独。

横醉眼,捻吟须,李白对杨朱。

【注释】:横醉眼:形容人喝醉酒了样子,似乎有些目空一切。

捻吟须:捻着胡须吟诗,听上来是个挺风雅的动作,不过唐代诗人卢延让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句,意思是作诗时反复思考,为了确定用哪一个字,捻断了好几根胡须。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也是中国自古以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杨朱:战国初期魏人,思想家、哲学家。杨朱认为生命是最可贵的,每个人都因珍爱自己,不违背自己的本心,拥有的东西,不要超过自己自然的需求,每个人都过好自己的日子,天下自然太平。孟子后来讽刺杨朱“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一毛不拔”这个用来形容吝啬的成语就出自孟子的这句话,孟子的话流传天下,杨朱学说就成了自私自利的代表。

声律启蒙上卷原文(声律启蒙上卷七虞)(4)

杨朱与李白相对,既是人名相对,又是一种借对,“杨”对“李”是植物相对,“朱”对“白”是颜色相对。

秋霜多过雁,夜月有啼乌。

【译文】:秋天霜降时节,北方的大雁开始陆续飞向南方,夜晚月光下的枝头,有鹃鸦鸣叫。

【注释】:前一句出自元好问的《横波亭》之“老木清霜鸿雁秋”,后一句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两句均写出了凄清悲凉之感。啼乌:啼叫的乌鸦。

声律启蒙上卷原文(声律启蒙上卷七虞)(5)

日暖园林花易赏,雪寒村舍酒难沽。

【译文】:风和日暖,草木逢春,鲜花遍野;雪大风寒,村偏路远,好酒难买。

【注释】:上句讲暖春,如今正值初春,虽也时有倒春寒,但凡日暖,就是赏花的好时候,随着天气变暖,公园里的花儿自是会越开越多,争奇斗艳。下句讲寒冬,落了雪,异常寒冷,旅人来到冷冷清清的村子里,想要买点酒喝暖暖身子,也比较困难。沽:买。辛弃疾词中有“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声律启蒙上卷原文(声律启蒙上卷七虞)(6)

人处岭南,善探巨象口中齿;客居江左,偶夺骊龙颔(hàn)下珠。

【译文】:岭南的人,擅长探找大象掩埋的脱掉的牙齿,长江下游以西地区的人,会在骊龙睡着后偶然得到其颔下的宝珠。

【注释】:传说岭南地区的大象很爱惜自己的牙齿,要是牙齿脱落了,就找个隐蔽的地方埋起来,当地人想得到象牙,必须制作假象牙把真象牙换出来,还不能被大象发现,否则大象就不会把脱落的牙齿埋在以前的地方了。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以五岭为界与内陆相隔。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四省边界处。

声律启蒙上卷原文(声律启蒙上卷七虞)(7)

客居江左,偶夺骊龙颔下珠:《庄子》里有个故事,说有个老翁的儿子潜水到深渊中,得到一颗价值连城的明珠。老翁看到后跟儿子说明珠是藏在深渊之中的龙的下巴下的。应该是因为龙在睡觉,否则的话你肯定回不来,要命丧龙口了。江左,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也可以叫江东。骊龙,黑色的龙。

声律启蒙上卷原文(声律启蒙上卷七虞)(8)

这两个故事对比,岭南人得到象牙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正确的方法获得的,而取得骊珠则是冒险偶然获得的。


上平15韵有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抄微、六鱼、七雨、八气、九绝、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