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降率太高啦!”随后传来猛烈的撞击声。

这是12分钟音频资料里最后的声音,这段标题为“97南航空难黑匣子录音”的12分钟资料此前一直存留在网络上,每当航空事故发生,录音就会被更多的人转发。

1997年5月8日晚,南航CZ3456次航班从重庆飞往深圳,机上载有65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当晚9时许,该次航班飞临深圳黄田机场(现更名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由于天气条件不好,飞机第一次降落失败,并对飞机结构造成了破坏。第二次降落时飞机触地起火,解体成三个部分。这次事故造成33名乘客和2名机组人员死亡。

黑匣子记录过的声音(死亡黑匣子录音从何而来)(1)

黑匣子记录过的声音(死亡黑匣子录音从何而来)(2)

  (南航“5·8”空难图片。)

网上流传的版本里,12分钟的音频被配上了视频,视频模拟了当时飞机的姿态。这段黑匣子录音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始于2008年春天,根据报道显示,此前“5·8空难”的录音资料只在小范围内私下传播。

2008年,《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曾经对这段空难录音的来源进行过深度调查,最终将该段录音的来源锁定在一段长度约38分钟的录像上。录像的标题为“B737深圳重大飞行事故——(原)中国民航总局安全办公室、(原)中国民航总局航空安全技术中心制作”,制作日期为2000年12月。这段录像中记录的飞行员对话同网络流传版本一致,因此参与调查的记者认为2000年12月后接触到该录像的人,都有可能将资料外泄。

事情发展到这里进到了分岔路口。

民航总局航空安全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声称,空难后破译出的黑匣子数据是保密的,不对外公布。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依据。我国是《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缔约国之一,该公约的附件13单列名称为《航空器事故和事故征候调查》,其中规定,包括机长通讯在内的记录资料“不得为了事故或事故征候调查以外的目的”对外公布。

可是这与事实情况并不相符。一名航空从业人士在博客里表示,类似这样用模拟动画配上现场录音的视频在业内并不是什么秘密。此外一名民航飞行学员也告诉笔者,自己在培训中接触过很多空难事故的黑匣子录音,只不过都是国外资料,没有国内空难的相关资料。

在国内外的视频网站上,笔者找到了更多疑似空难的黑匣子录音,部分录音同南航“5·8”空难的黑匣子录音一样,以冲撞或爆炸声结束。许多视频描述里标注了事故航班、所属公司、事发时间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检索到相关空难事故的介绍。这些死亡录音的存在至少证明,国际上对于黑匣子的保密级别,远没有达到与世隔绝、密不透风的地步,公众有很多接触到的机会。

2010年4月10日,飞赴俄罗斯参加“卡廷惨案”纪念活动的波兰总统卡钦斯基遭遇空难,他所乘坐的图-154飞机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北部一军用机场降落时失事,机上96人全部遇难。6月1日,波兰内务部网站公布了长达40页的失事专机黑匣子记录。

关于公布条件,在《国际民航公约》的附件13里是这样规定的:如果实施调查的国家,其司法机关认为,公布黑匣子内容所能带来的意义大于可能的不良影响,公布行为就是允许的。不难发现,这一条规定并没有量化的标准,给各国司法机构留出了很大的主观判断空间。

目前在我国,南航黑匣子录音依然是公众所能接触到的唯一一起国内航班空难录音,尽管国内的空难调查正在走向公开化。2004年包头空难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监察部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包头空难原因;2010年伊春空难后,国家于2012年首次发布了空难事件调查报告。多个消息源都曾经表示,此前不对外公布空难调查报告是一种保护民航业的策略,防止对民众造成恐慌。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11月28日,伊春空难机长齐全军涉嫌重大飞行事故罪一案在伊春开庭,这是中国首例飞行员被指控重大飞行事故罪的案件,此次空难造成44人遇难,52人受伤。根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庭审过程中被告律师指出,事发时飞机上有要客,包括部委领导带队的工作组,伊春市的领导也等候在机场迎接。

齐全军认为,因为这样的背景,地面上的管制人员才没有让飞机飞走,他也在不佳的条件下选择降落,造成事故。当天,旁听庭审的遇难者家属也发出了同情齐全军的声音,认为他是个“替罪羊”。

笔者认为,在此案中,黑匣子所记录的机组人员同地面管制人员的对话可以更好地还原当时的情景,有利于法院做出公正的判决。尤其是在被告人和遇难者家属对现有的调查报告结果存在质疑的情况下,让司法机关做出直接判断而不是接受二手结论,对于我国司法建设意义重大。(网络新闻联播微信专稿 作者:刘浩睿)


网络新闻联播
(ID:wangluoxinwenlianbo
独家解读时下最热新闻,一线记者深入现场爆料。该账号由央视新媒体团队打造,努力给你有趣、有料、有种的新闻。欢迎订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