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州市积极落实黄河战略,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治理修复工程,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50.06%,高标准打造94公里沿黄淤背区生态廊道,抢救性开展留鸟和候鸟栖息地保护,鸟类品种相比2013年增加32种,鸟类总量达到269种,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滨州生态环境多项指标走在前列(滨州落实黄河战略)(1)

滨州生态环境多项指标走在前列(滨州落实黄河战略)(2)

黄河岸边发现千余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为切实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摸清生物多样性现状,我市开展了黄河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近日,滨州市自然资源局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团队发现,黄河岸边分布着千余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如此大面积野大豆种群的发现,在滨州尚属首次。野大豆作为我国优质的种质资源,在耐盐碱、抗寒、抗病等方面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尤其是在大豆优良品种的培育上发挥重要作用。“野大豆是我国第一批重点野生保护植物,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被列入《中国稀有濒危植物》名录,过去因为滨州市盐碱地比较多,灌溉条件有限,野大豆只有零星分布,近几年随着滨州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对野生植物保护意识的增强,野大豆分布比较广泛,生长也比较旺盛。”滨州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石东里说。

相比于栽培大豆,未经人工驯化的野大豆具有更丰富的抗虫、抗病等抗逆基因,独特的遗传基因优势是改良栽培大豆性状的重要野生豆类种质资源,同时具有维持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野大豆是大豆的近原种,而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野大豆所携带的很多优良的性状基因,比如说抗盐碱,抗寒,抗旱的基因对于大豆品种的改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野大豆作为适生我们当地的植物资源,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这些野生植物资源,也是保护我们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滨州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赵丽萍说。

通过目前正在进行的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滨州市新记录植物已达十余种,包括栓翅卫矛、马兜铃、菥蓂、青杞、海州蒿、千金子、酸浆等。为进一步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筛选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野生植物种类,滨州市还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扩繁基地。

滨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全表示:“滨州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力开展生态建设,自2017年起到现在,已累计完成85万亩的国土绿化面积,其中全长94公里的黄河於背区生态廊道,就是滨州生态建设的代表性项目,以乡土树种、花灌木以及彩叶树种有序搭配为宗旨,形成了‘一段一景’的‘滨州样板’,黄河沿途的风景颜值发生了蝶变。这些项目释放了巨大的生态红利,也进一步擦亮了滨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滨州生态环境多项指标走在前列(滨州落实黄河战略)(3)

滨州生态环境多项指标走在前列(滨州落实黄河战略)(4)

越来越多的鸟类“作客”滨州

生物多样性的增长是滨州市积极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回报。随着绿化空间的拓展、湿地资源的修复,全市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和种类都有了明显增加。

有生态之美,才有生物之趣。鸟类的安家,是大自然对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赞扬。滨州市通过建立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等多种形式,抢救性开展留鸟和候鸟栖息地保护。据调查,全市现有鸟类资源17目49科269种,约占全国鸟类品种的18%。根据最新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我市有国家I级保护鸟类13种,II级保护鸟类56种,山东省重点保护鸟类37种,国家“三有”保护鸟类150种;留鸟58种,夏候鸟64种,冬候鸟38种,旅鸟109种。近年来新发现的鸟类30余种。

“全市划定一百万亩范围的生态红线,同时设立了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在内的25处自然保护地,为野生鸟类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栖息地环境,好多候鸟变成了滨州的‘留鸟’。”唐全说道。

野生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滨州野生鸟类品种和数量增加的背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栖居,是生态之变,是城市之变。随着滨州不断推进落实黄河战略,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滨州人民将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生态福祉。

滨州生态环境多项指标走在前列(滨州落实黄河战略)(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