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名句的诞生,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礼?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礼(国学经典论语名句详解)

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礼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名句的诞生

  子曰:“君子求1诸2己,小人求诸人3。”

  ——卫灵公·二十

  完全读懂名句

  1.求:有要求、期待、责成等意义。2.诸:之于。3.人:别人。

  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而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名句的故事

  除了“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之外,孔子在《卫灵公》篇中还曾提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中庸》里记载,孔子曾说行仁的人有如在射箭,射箭者先端正自身,然后才发箭,若是不中,不会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是反求诸己,检讨自身的缺失。

  宋朝理学家杨中立则将此句与前一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相结合,他说孔子担忧死后未能传下名声,因此重视“反求诸己”,而小人到处“沽名钓誉”,才会有求于人。

  孔子的弟子曾参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也与“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旨意相近。汉代刘向的《说苑》提到,曾子听到孔子称赞颜回、史鳅时,深深觉得自己远不如他们,因为他听孔子讲了三句话,常常还做不到一句。他说孔子的长处在于见到别人一个优点,便忘记他的一百个缺点,而自己差之远矣,所以曾子努力反省,并“以人之长,较己之短”,希望可以追上同学颜回以及老师孔子。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孔子曾多次阐述君子与小人的差别,而此章认为君子应努力发展自我,而非依存于外部的力量,也接近康德“自律”与“他律”的理论。有人将此段话解释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或如今天刮胡刀广告中的台词,“要刮别人的胡子,先把自己的胡子刮干净”。

  大禹儿子伯启的故事,是历史上流传下来“反求诸己”的典范。根据《吕氏春秋》的记载,大禹在位为皇帝时,诸侯有扈氏起兵叛变,大禹派儿子伯启去讨伐,两军在“甘”大战,伯启的部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兵败而逃。

  伯启的幕僚劝伯启重新整顿军队,再度出兵还击,然而伯启却不同意,部将感到相当奇怪。伯启反问部将:“有扈氏扰乱人民生活秩序,我才奉命来围剿他。然而,我所率领的部队如此精良,却还打不赢他们。这是为什么呢?”部将答不上来,伯启说:“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他认为战败的原因在于自己还有待改进的地方,譬如没有以身作则带领将士,或是领导统驭的方式不如敌军。

  从此,伯启与士兵共同作息,生活力求朴实,天还未亮,就起来操练。有扈氏看到伯启改变,不但不敢再进犯,反而带兵前来归顺。

  历史上,知识分子都肯定孔子此章观点,但当代社会学与人类学学者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却批评孔子仍以自我为中心,“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而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这是把社会宗教化。我们能期望人人成为君子,但不能期望每一个人成为耶稣、墨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