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陈列展厅,展品是按照所属历史年代的时间摆放的。在一条幽深的长长走廊里,一个背壁而立并不大的玻璃展柜中,有一只堆满了锈迹的青铜簋。

这只圈足下连铸方座的双耳簋在器身和方座上都有兽面纹,这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当和它对视的时候,整只簋都显得格外得狰狞而生动。它的名字叫“利簋”。

下图为利簋

利簋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价值(三千年前的历史证物)(1)

利簋,西周初年武王时作器,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上有铭文三十二字,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武王伐纣。

利,是作器者的名字。铭文里记载了武王克商于牧野,于“甲子”日这天早上迁移了鼎,战胜了纣王,继承天命建立周朝。还记载了一个日子,就是“辛未”这一天,武王在阑师把铜赏赐给“利”。利,用这些铜做了檀公的宝器。

牧野之战是谜之征服型的闪电战。这场战争发生在殷都朝歌的牧野。从铭文记载来看,似乎周人的军队只用一天时间就打赢了这场战争。而实际上从先周时期算起来,周人的兴起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商代从第二十代商王武丁之后,商的国势渐渐衰微,西方周族逐渐强大起来。到第二十八代商王帝辛时,商的统治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诸侯多叛纣而归西伯”。

下图为西伯,即周文王姬昌。

利簋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价值(三千年前的历史证物)(2)

公元1122年,即武王十三年,周军东下沿渭河循黄河向孟津进发,西北西南各部族分别来会。《史记*周本纪》记载,当时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除了周军,还包括其他部族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这些部族基本都栖息定居于现在的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一月二十八日,周师渡孟津,诸侯来会,武王誓师,声讨帝纣罪状以壮威势。孟津距离商都朝歌四百里左右。周师二月四日到达朝歌南郊的牧野,在朝歌城外几十里,也就是牧野之战的暴发地。《尚书*牧誓》记载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亲为指挥。《史记》里说纣王发兵七十万来应战,殷周双方在牧野展开激烈的战斗。说殷商有七十万人来战,感觉这个数字不太可信,应该是夸大了。

牧野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例。《六韬》里说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是因为殷商已经士气低落,人数多而人心涣散。周军则都是训练有素的甲士,本身军事素质强于殷商。而且周军远来,有进无退,只能孤注一掷。还有就是战车的作用,便于突破,于是纣兵皆崩叛。

下图牧野之战

利簋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价值(三千年前的历史证物)(3)

殷商末世,商纣王帝辛的时候大概的形势是:商统治中原地区,此外势力最大的周族以陕西渭河流域为根据地,已经扩张到了山西南部以及河南中部。利簋铭文中提到了“越鼎”,就是迁移了鼎。鼎,是王权的象征,夺取鼎就是得到了天命,这是非常大的功劳。作器者利可能就是去迁移九鼎的功臣。

利为檀公作器,利应当是檀公的后人。《左传》里记载“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檀伯达封于河”。唐兰先生认为这个檀伯达就有可能是利簋的作器者“利”。利为名,伯达为字。再进一步猜测,檀伯达即南宫伯达,檀是封国名,南宫是氏族名。

檀国不见有记载,南宫伯达是姬姓曾国(随国)的始祖。著名的曾侯乙就是他的后人。

关于利簋铭文的解释其实是有争议的。另有一种解释就是铭文中写的不是“越鼎”,是“岁鼎”,意思就是岁星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岁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木星。岁星所在分野的国家战争会取得胜利。

《国语》里说“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晨在斗柄,星在天。”周的分野就在鹑火。

年代久远,利簋的铭文解释可能难以确切,但这件文物作为三千年前的历史佐证流传至今还是足见其珍贵。

下图为利簋铭文。

利簋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价值(三千年前的历史证物)(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