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

岭海名邦,岭东首邑

漫游潮州八景(漫游潮州八景)(1)

潮州,位于广东东部,东与福建省接壤,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素有“岭海名邦”、“岭东首邑”等美誉。潮州有众多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潮绣、潮州戏、潮州木雕、潮州菜、潮州功夫茶、潮州民居等。潮州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有新旧潮州八景,潮州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是潮州本地著名景点——潮州八景。

01

凤凰时雨

漫游潮州八景(漫游潮州八景)(2)

凤凰台位于潮州城南郊的老鸦洲(后称沙洲岛或凤凰洲)北端,明隆庆二年(1568)潮州知府候必登倡建。凤凰台是凤凰洲公园的主体建筑,该台因立于洲头,历史上屡遭洪水猛浪之厄,这次重建前所存残迹为民国初年所修,台上是一座四柱、单檐歇山顶水泥结构的亭台,与原貌相差甚远。

现重建的凤凰台由台体和阁亭两部分组成,坐南朝北,高达四丈多。台体中首层石座为高台,高达丈八。二层为明台,高约丈八,亭阁高达丈七,由8根檐柱及12支门柱支撑,屋面是一个三开间,中间高,两侧低,成三山式的造型。由屋面高低不同的两个层次,产生出前后六面檐口,两侧二面檐口,勾勒出八面檐花。高低错落,檐牙高筑,峻凌飘逸,堂皇壮观,再现了凤凰台的本来面目和迷人的风采。亭阁上的"凤台时雨"、"中流砥柱"等牌匾与木质结构、明式拱斗和屋面的传统青瓦相映衬,统一和谐,文气斐然。若从远处欣赏,则有如古人所说的"烟云开罨画,灯火见楼台",美不胜收。

凤凰台以借景著称,潮州八景之一的"凤凰时雨",指的就是这里夏季乍雨乍晴、神幻莫测的时雨美景。在那乍雨乍晴的时节,江上奇景,千变万化,有时薄雨疏疏,江面轻烟淡淡,帆影穿梭;远望湘子桥,烟雨蒙蒙,车水马龙,宛如海市蜃楼;仰视笔架山,轻云渺渺,山上楼阁笼罩在薄纱之中。晴天烈日,时雨骤降,好似万斛银珠从天抛洒,阳光辉映雨点,又如千幅珠帘凭空摇荡,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疑入仙境。有诗赞道:

凤城郊外耸层台,时雨霏霏渡水来。

云锁湘桥疑海市,烟迷笔岭忆蓬莱。

一天银竹侵朱槛,八面檐花点碧苔。

雯后山川多景色,老鸦洲上好徘徊。

02

湘桥春涨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牛一只溜”。这首民谣,准确描绘潮州古城湘桥的风姿,湘桥与韩江春潮构成了“湘桥春涨”的壮丽景色,闻名遐迩。

漫游潮州八景(漫游潮州八景)(3)

湘桥,也称湘子桥,它是中国建桥史上第一座启闭式的桥梁,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合称“中国四大名桥”。最初的湘桥,称康济桥,后称济川桥,明宣德十年(一四三五年)更名广济桥。建造这么一座大桥,在数百年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但是,充满智慧的劳动者用灵巧的双手和心血,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建成了。人们面对如此巧夺天工、构思独特的大桥,不能不为之折服。因此,传说中后人把他们给神化了。

这座充满神奇的大桥,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续了300多年。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上建造这样的大桥,其难度是超乎人们想象的,故潮州民间便流传许多“仙佛造桥”的传说。

据说,韩愈刺潮后,时常登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但深感过江之苦,便请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韩湘子造东面一段桥,请八仙来帮忙。韩湘子亲自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一路赶来,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给一个孕妇识破,怪叫起来:石头怎会走路!一句话泄破了天机,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那东面最后几墩没有修起来。广济和尚造西南一段桥,也请来十八罗汉帮忙。他亲自去桑浦山开取石头,把石头点化成群乌羊,一路赶来。但当最后一群乌羊赶到半路时,碰到当地一个恶霸地主,存心想夺取这些羊,便说:“你这和尚哪来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广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便说:“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赶到你田里去吧!"地主把羊一齐赶到他自己的田里去,却变成一座座乌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压掉了。相传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由来。因此,最后一批黑猪,乌羊没有及时赶来,中间一段桥便没法修拢。怎么办?天又快亮了。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将手中的莲花瓣抛向江心 化成十八条梭船;广济和尚一见,立即抛下禅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只大船拴住,成为浮桥。这样,人们为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既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仙佛造桥”的故事传遍千家万户。

“湘桥春涨”描绘在暮春三月桃花水汛,韩江水涨,河面增阔,十八梭船的涨落随潮水浮沉升降与桥东西墩连成一线,恰似长龙卧波活现。展望江面,但见韩水上游轻舟点点随波飞驰,中游东岸笔峰摇翠,下游凤凰的桃花盛开,景色迷人。这一番景致在清乾隆进士郑兰枝盛传海内外的“潮州八景”诗中,描绘得绝妙:“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冒,惊涛声彻海门潮。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云霄。”

03

龙湫宝塔

漫游潮州八景(漫游潮州八景)(4)

船如梭,横织江中绵绣;塔作笔,仰作天下文章。

龙湫宝塔是潮州八景之一。原指潮州城北面韩江河面的小洲上,建于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葱郁繁茂的树林,有雅致幽静的寺院,与四周的景物相辉映,构成一幅美妙绮丽的风景。初时名为“塔院维在,代替此景是韩江东岸边一座古色古香的“凤凰塔”的风光。“凤凰塔”是万历年间(1518年--1585年)知府郭子章所建,塔遥对凤凰山,又与隔江的凤凰台相对而得名。塔右有北溪,早时稀水常涸,叫“涸溪”,凤凰塔因之也名“涸溪塔”。塔为七层八面砖结构,高47.72米,基因46.6米,塔门朝西北。

凤凰塔独特之风采,引起历代名士的赞美:“船如梭,横织江中绵绣;塔作笔,仰作天下文章。”

关于龙湫宝塔的故事:

相传明万历年间,潮州知府要在韩江两岸各建一座塔以镇湍急洪水。据说承建这两座塔的是潮州一位著名的建筑师和他的头手徒弟。师傅为了试一试高徒的功夫,决定各承建一座,各自设计,各自施工。师傅自己包建凤凰塔,徒弟包建三元塔。

两座塔同时开工,进度差不多。塔快建成时,过往行人多数称赞徒弟的三元培,没有人赞赏师傅的凤凰塔。师傅不解,就坐船到20多里的江东圆山看那三元塔。他这里摸摸,那里敲敲,确实挑不出毛病。他表面虽说连连点头,内心却妒嫉,于是找到徒弟说:“塔封顶那天,你我都不能从楼梯走下去,得各显神通从塔顶跳下去。”还择定了跳塔的时辰。做徒弟的只好点头答应。

约好跳塔的前一晚,师傅把事先准备好的两把伞拿出来,将其中一把叫妻子送到徒弟家里,让徒弟明天打开这把伞从塔顶往下跳。妻子接过雨伞,她心里清楚丈夫平素的为人,艺精但嫉妒心强,她猜丈夫没安好心,便打开雨伞检查,果然是做过手脚的。她于心不忍,吩咐徒弟一定要换把漳州产的好伞。

第二天,两座塔的下面围满了人,观看师徒两人跳塔。时辰一到,徒弟定神打开一把新雨伞,从三元塔从容跳下,人徐徐着地,没受半点伤。师傅因心中有愧,迟迟不跳,围观的人以为他害怕不敢跳,就一齐喝倒彩。他心一慌,往西边韩江里跳,竟忘记打开雨伞,倒栽到水里,幸有船老大救起他,才捡回性命。这只是人们对潮州工艺大师的昔时斗艺,互不服气所编造的传奇。

04

北阁佛灯

漫游潮州八景(漫游潮州八景)(5)

北阁景区与北阁佛灯北阁是金山东面的一组楼阁的总称。这里地理位置独特,古城墙在此揽绕金山,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曲径幽深,东临急转直下的韩江流水,高览低俯均是别致的景色,堪称岭南一绝。凳临北阁,北堤上“鳄渡秋风’,隔江相望的“韩词橡木”,韩江下游的“湘桥春涨”,“凤凰时雨”诸多胜景历历在目,俯览韩江,江流滔滔,白帆点点。

登上北阁景区的顶端,仁立古城墙北端的“观澜亭”上登高眺望,顿觉心胸开阔,天地浑然一体,有“衔远山,吞韩江”之气势,山川美景尽在眼下。景区山上的古井是号称“广东第一井”的金山古井。史载:“井深百余丈,可饮万人’。井径3.8米,围12米,深18米,全井容积可达204立方米,比广东省内在此前发现的最大连平县的“仙人照镜井”的容积(63 8立方米)超过2倍多。该井始建年代尚需进一步考证。

但这口古井却隐含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清顺治九年(即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明东阁大学士兼礼、兵部尚书潮人郭之奇策动全潮反正,潮州总兵郝尚久响应反清复明。为了抵抗清兵进攻,郝尚久在金山顶上筑坚固堡垒,积粟储械。后因内姆王安邦投降。清兵突至,郝尚九与其子郝尧措手不及,眼看着潮州城陷,只好同投古井而死。

新的建设时期,通政人和,百废俱兴,这一湮没已久的胜景又得到重建。整个景区依山傍水,自下而起,高低错落,雄伟壮观。新建的玄天阁,黄瓦红墙,重檐翘角。九十八高龄的著名书法家秦鄂生为玄天阁题匾并重书对联:“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飞络地维”。阁内重塑真武帝的艺术造像。阁旁耸立石佛灯一座。阁下山坡是韩江楼,为双层建筑,上作观赏之用,下供关羽、关平、周仓塑像。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熙先生为楼题匾,重书对联:“忠贞亘万古而有光,何用别求白日;义勇垂两间于不泯,即此便是青天”。韩江楼的南面辟建迥澜亭,亭刻对联为:“折地河声奔足低,脱天峰影落城头。”再现了郑兰枝当年咏叹的景象:

城北烟林阁几层,琉璃座上看燃灯。

一痕隐射青天静,半点长随白日凝。

影什晨星悬古刹,光分夜月挂岗陵。

梵宫自是长明镜,照彻韩潮万象澄。

05

金山古松

金山屹立于城北韩江之滨,高约金黄四十余米,状如覆釜,为潮州古城后枕,与西面的葫芦山,东面的笔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

金山古松,原名马丘松翠。因宋末摧锋寨正将马发,率领潮州人民奋起抗击元兵侵潮,后元将收买南门巡检黄虎子为内应,攻陷潮州城,马发“收残率百余人入保子城(即金山)。度不可为,令妻子自缢死,发自鸩”,满门殉节,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过程中几遭杀尽。后人为纪念马发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筑马发墓,并植苍松翠柏,以喻高风亮节。郑兰枝有诗赞道:

金山北枕起高峰,万古凝荫一棵松。

矗矗凌云悬百尺,青青耐雪度三冬。

风亭积翠飞层堞,虎石吹涛逐晚钟。

长峙海邦标劲节,满林秋色入望浓。

金山古松

漫游潮州八景(漫游潮州八景)(6)

06

鳄渡秋风

漫游潮州八景(漫游潮州八景)(7)

在潮州城外北堤中段有一个古渡头,叫鳄渡。该段江面宽阔,沿江堤边木棉树挺拔伟岸。昔日金秋季节,渡船来往于两岸,可以一面风使三面帆,一幅“轻舟渺渺道清风,载向西来载向东”的秋风送帆美丽景观。

据说韩愈当年到潮州后,深知民之疾苦:“皆口恶溪有鳄鱼食民物产,民是以穷。”亲自去观察后,写了一篇《祭鳄鱼文》,并叫他的部属秦济杀了一猪一羊,到北堤中段鳄鱼经常出现的地方,点上香烛,宣读祭文,限期叫鳄鱼徙归大海。当时,潮人倾城而出,人山人海,鸦雀无声。只听韩愈严厉宣布:“鳄鱼!鳄鱼!韩愈奉天子命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上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惩不贷。” 宣毕将祭文焚化连同猎羊投入溪中,拜祭鳄鱼。相传,当日拜祭了鳄鱼,晚上恶溪骤起暴风雨,雷鸣电闪。数日后,溪水尽退,鳄鱼不得不迁徙去大海。宋以后,潮人崇祀韩愈,便把秋风送帆的特有景色“鳄渡秋风’作为潮州八景之一。

07

韩祠橡木

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

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祠内石柱多刻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祠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邑人郑兰枝有诗云:

高植一株耸翠峦,侍郎手泽倚栏干。

根深八月蟠祠古,叶毓双旌度岁寒。

棱影参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坛。

游人若问科名事,为指芳林旧姓韩。

韩祠橡木

漫游潮州八景(漫游潮州八景)(8)

韩文公祠(韩愈纪念馆),位于韩江东岸笔架山麓,是纪念我国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祠宇,是著名的潮州八景之一 -- 韩祠橡木的所在地。

08

西湖渔筏

漫游潮州八景(漫游潮州八景)(9)

芳塘如鉴正清兮,渔筏随风看不迷。

几朵芦花浮水净,半竿山日落湖低。

鹭飞矶上霜千点,鱼织波心绢一溪。

自有钓台堪寄兴,载将秋色过城西。

潮州八景之一的“西湖鱼筏”位于潮州古城西北侧,由西湖与葫芦山组成。西湖鱼筏是秀丽壮观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诗意和惹人欲醉的绝妙景致,因鱼筏出没于潋滟空濛,变幻无穷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

每当夏初,湖水浸溢湖边石堆,青葱的树木,别致的亭阁,倒映在波平如镜的湖水中,岸畔柳条随风摇曳,远处莲池散发着阵阵清香。十几只渔筏,浮泛湖中,抛网捕鱼,过后则泊聚湖边,渔人在筏上曝网晒衣,饮洒谈笑,充满一片平静欢乐的景象。

秋日里的西湖景色更迷人,水清可鉴,游鱼如梭,渔筏飘荡湖心,忽聚忽散,山树横映水底,影动波摇,若遇小雨疏烟,湖面一片空濛。几对渔筏若隐若现,抛网收网,俨似一幅天然彩画。当这秋色方浓的时刻,藏身于湖边柳荫或钓台之上,观鱼垂钓,更是饶有风趣。

人杰地灵,文脉纵横

拥有岭东首邑,海滨邹鲁之美誉

这就是潮州!

资料来源于网络

编辑 | 时年八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