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很强的逻辑性关系,“格物致知”是根本是基础,“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是核心是实现目的的途径,“治国平天下”是目的。本文只就“诚意正心”简述感悟,意在抛砖引玉。

学习儒家思想的认识(是大学中儒家思想核心的核心)(1)

《大学》文中曰: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填其独也!

所谓意念真诚是要求人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一切发自内心的真实,这样才能使自己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哪怕是一个人独处独知的时候,也一定要戒慎。

《大学》又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修身要先端正自心,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偏好、忧虑、都会使心念不能端正的。心思不端正,就会心不在焉。在看,却看不明白,在听,却没有听见,在吃东西,却不知道食物的味道。所以,修身必须先端正自心。

学习儒家思想的认识(是大学中儒家思想核心的核心)(2)

王阳明先生将“诚意正心”归纳为“诚于心”,身的主宰就是心,心之触发就是意,意的本源就是知,意之所在就是物,“不诚无物”。先生说譬如,意在事亲上,那么事亲就是一物,孝亲诚于心。心即理,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事父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治民则仁。

有了诚意之心,就好比有了根本,比如树木,心为根,本体是根本,根基发达才能枝繁叶茂。

《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坦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王阳明说“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知道了性,还要尽性。真诚者能把自己的善性发挥到极处,推己及人,别人也会将善性发挥到极处,万物也会得到关照,也会得其所,遂其生。这样,人类就可以帮助天地化育,使自己立于与天地并列为三的不朽地位。

所以,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人之初性本善。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也就会做到真诚。

学习儒家思想的认识(是大学中儒家思想核心的核心)(3)

我们经常说,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出一片新天地。天地是有法则的,这个法则也可以用一个“诚”字来概括。因为“诚意”的工夫就是“格物致知”,也是“修身齐家”的工夫,更是“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