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为伴悦读阅美(悦读开卷有益与阅读设限)(1)

“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是时间的泄漏、生命的破碎,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余秋雨曾这样说阅读,“对于中年人来说,生命已经自立,阅读也就成了自身与阅读对象的一种‘能量变换’,选择的重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了。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

看了余秋雨的这段话,我才恍然大悟,发现了自己碌碌无为的缘由,也想起了大学毕业时李建中教授教导我们的一句话:“如果你在一个领域每年读一本书,十年后你就会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回想在反思,回想我的阅读史,反思我的“开卷有益”阅读观。

自从在小学五年级读了《铁道游击队》和《燃烧的记忆》之后,我就喜欢上了读书,发自内心的喜欢。我是一个山里娃,没多少文化的父母从没要求我读书,更无从指导我怎么读书和读什么样的书,只要我拿起书看,无论什么书,他们都会很高兴。

无多少收入的父母,只能满足我上学的基本开支。记得小时候为订一份《中国少年报》,我从上街哭到下街,再从下街哭到上街,母亲才骂咧咧地、气鼓鼓地把钱丢给我。从此以后,我不再向我的爹妈要钱买课本以外的书。记得初中时,家里每周只给我1.5元的菜钱,我用咸菜下饭,节约出来的钱,我买了《红楼梦》《西游记》和《作文》《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我为啥这样瘦、身体这样弱呢?可能与当时的营养不良有关吧,十三岁到十六岁,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候呢。

上大学了,我认为今后工作了,无论在哪个单位,都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藏书,都不可能有这么多悠闲自在的时光。于是,我更是只争朝夕,倍加珍惜大学里宽松的、自由的时光和丰富的藏书,常常坦然地坐在周末的宿舍里看书,而窗外有个舞厅,舞曲震天、歌声嘹亮。

看了很多的书,除了文学这个方向较为集中、明确外,大都是不加选择地、不求甚解地看。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吗?看不出来。读书时,语文成绩并不突出,写作也不是班里最好的。高中毕业,“出人意料”地应届考上大学,还是班里唯一的本科,不知道这是不是看书多的功劳。

我一直喜欢看书,无论是读书期间,还是参加了工作,我都以读书为乐,看着看着书,就独自一个人傻傻地笑了,安安静静地捧着书,沉浸在书里的世界独自享受别人以为枯燥的、寂寞的时光。书看多了,对一些问题就有了自己的见解,便有所感有所悟。“写作是读书的儿子。”我用笔把自己推销了出去,发表的新闻、散文和调研成果让自己逐步有了“文名”,成了“人才”。工作四年多之后,完成鲤鱼跃龙门的那漂亮一跃,从乡政府调到县政府办公室成了秘书。我的很多同学中小学读书很苦,到了大学就不大读书了,大学毕业后,就更鲜有兴趣持续学习。我是个不善言谈和交际的人,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或许应该是阅读的功效。

为此,我对儿子的阅读引导,更多地是从提供环境、培养兴趣上着手,从不强求他看了之后写体会之类的。其实,读后感是检验一个人是否读懂一本书的试金石,但是会很累,尤其对玩性大的孩子而言,兴趣比效果更为重要。其实所有人都一样,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导师,只有视写作为乐的人才会成为作家,只有视解题为乐的人才会成为数学家。同样,只有视阅读为乐的人才会享受阅读,才会具有持续的学习动力,才会不断进步。我们需要小心呵护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人的阅读兴趣。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余秋雨的阅读设限观,可能主要针对的是以做学问为专业的学者和成熟的中年人吧,对于更多普通人来说,我觉得关键还是要有开卷的兴趣,学会从阅读中找到乐趣,日积月累,这些因为阅读兴趣而积累下的知识,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个人的成长有所影响。

博尔赫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如果有天堂,那么天堂的样子肯定就是跟图书馆一样的!”我认为,还要加上一句:在这图书馆里,席地而坐的、蹲在地上的、依靠在书架边的、端坐在书桌旁的人们,捧着自己喜欢的书,如痴如醉。

(作者系中共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政府侨务办主任)

书香为伴悦读阅美(悦读开卷有益与阅读设限)(2)

往期悦读:

悦读 | 与书为伴,我度过了人生的低谷,也仿佛找到低谷人生的反弹点

悦读 | 读书不是一件苦差事 而是一种令人享受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