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余华,《活着》里刻画的富贵,令人感慨命运无情,质朴的笔触里写尽了命运的无奈,淡淡的几句话里写尽了时光的无情寂寥。但是余华的另一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更值得一看,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小人物在奋力奔向自己心中的光明之地,奋力挣扎着向前。

许三观卖血记蕴含的人生哲理(许三观卖血记儒学)(1)

书里对每一个苦难生命的理解,对底层人民的挣扎的同情,表现的极具生命力。底层的卑微与命运永远最为深刻,最为震撼人心。大树的磅礴并不值得称赞,小草的坚韧更令人难忘。从小人物的卑微挣扎里才能窥见世界的真实,才能从中偷见命运的曲折。世界的盛大与灿烂同样也是小人物眼中令人渴望的绚烂明光。

苦难还能用这种方式化解。

《许三观卖血记》以一种特殊的温情去描写苦难的人生,将小人物的命运与磨难写的有些喜剧色彩,也读出了些生命的张力。这部作品与《活着》有些相似之处,两本书中都有着“放弃抗争,逆来顺受”的命运观,但是不同的是《许三观卖血记》里弱者充满了儒家“忍”的哲学。

对于弱者来说,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渴望,想尽办法在命运的磋磨中生存下去。忍受着生活的困顿、忍受了命运的磋磨,反而成了一种生活智慧和继续活下去的必须品。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中国解放初期的五六十年代,许三观作为一家之长,不得不卖血来解决自己当下的困境,随着岁月流动,各种各样的磨难出现在许三观的面前,似乎都可以用卖血来解决。卖血成了他一个一家之主解决问题的途径,终于到了年迈之际,他再也不能卖血换钱了,他似乎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许三观卖血记蕴含的人生哲理(许三观卖血记儒学)(2)

大家对于余华的《活着》津津乐道,但是这部《许三观卖血记》同样值得一看。尽管书里写的故事不是当下这个时代背景的事情,但是对当下仍然有着指导意义。书里在命运的洪流里挣扎浮沉,仍然不绝望的精神、卑微弱小却仍然是“英雄”式的人物以及有些壮烈的生活方式。都让我们得以窥见一种不一样却直达心灵的人生。

卑微的处世之道中,有着苍凉的儒家意味

1. 努力挣扎、逆来顺受的心里藏着“家天下”

许三观为了后代能够有更好的生活,多次卖血,为了自己儿子,为了别人儿子,为了妻子。这都是儒学中“家天下”的概念。

所谓儒学中“家天下”就是牺牲自我,来成全家族的大利益,比如家族的繁衍、家族的延续、让家族生生不息。儒家学说认为个体是整体生命的一部分,因此,个体死亡的最高的意义就是为整体的延续而死亡,才是有价值、具有不朽意义的死亡。许三观的行为标准符合“家天下”的观念。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繁衍生息大过了许三观的生命健康,这是儒家学说中现有的思想,也是弱者不断挣扎的动力之源。尽管命运磋磨的看不见一丝希望,生活也暗淡无光,但却是弱者努力活着的动力。

许三观为了自己的孩子,频繁卖血,卖血成了解决家中重大问题的有效渠道。家庭之责,家族繁衍之责,都大过了死亡,这些都盖过了卖血给许三观带来的害怕。就在有人因卖血而死的时候,许三观最多只是心中有了一丝害怕,但是很快满足儿子需求的欲望大于自己对死亡的恐惧。

许三观卖血记蕴含的人生哲理(许三观卖血记儒学)(3)

他一路忍受着命运的磋磨,一路顶着苦难前行,为了就是自己的家庭可以更好。尽管这个“更好”没有好到哪里去,但是他依然为此而奋斗。

而且许三观对于自己的这种牺牲是骄傲的,他有家有口,有自己的经营的温暖。因为这种骄傲,他嘲笑何小勇没有儿子,尽管他大儿子的亲生父亲就是何小勇。但是他仍然为自己的这个家感到骄傲,为他卖血养大的三个儿子感到骄傲。

2.许三观的“忍耐”里藏着“无为”的智慧——小人物的智慧

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弱者来说,显然“治国、平天下”是很难做到的,他们有着“修身、齐家”的抱负就已经很不易了。“忍”是他们实现为数不多的抱负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正是弱者在命运与时代的背景下顺应而生的方式。

许三观就是这样,他远远没有到可以反抗命运、大骂生活的地步,他只是默默的忍受的命运给他的苦难,想尽办法应对、举步维艰的向前走。他拒绝从根本上改革,而是用“忍”这种消解的办法。

许三观缺乏勇气,也对生活盲目乐观,从未想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命运与生活给了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并且企图把苦难化为幸福。而“卖血”成了消解这些苦难走向幸福的一个途径,一个有用且唯一的途径。

许三观卖血记蕴含的人生哲理(许三观卖血记儒学)(4)

许三观用卖血化解了之前生活中颇多苦难,到了年迈之时也算是过的无忧无虑。但是在路过胜利饭店的时候,炒猪肝的气味再次激起了许三观对过去日子的怀念。许三观再次敞开胸怀卖血的时候,却因为年纪大了,他的血不再有价值。这让他怅然若失,陡然失去了自己活着的价值。

忍耐中开出血泪的花

在许三观的眼睛里,活着就是忍耐。他的入世谈不上积极不积极,但是绝对称得上足够忍耐。他为了二乐好过,卖血讨好生产队长。为了饿的身上没肉的儿子们能够吃上一口好的,卖血换吃的。没钱赔不是亲生儿子的一乐惹出的祸,他仍然选择去卖血。

他卖血大多是为了别人,是为了家庭的圆满,是为了自己的后代在磋磨中能够好受一些。哪怕他不是一乐的亲生父亲,哪怕一乐是妻子出轨的产物,但是他仍然接受他为自己家庭的一份子,仍然为他做出一个父亲该做的事情。

对于命运给的苦难,许三观从未想过超越,只是默默的照单全收,用这种看似不可理喻的方式来解决当下的问题。超越苦难并不是谁都有勇气的,更何况,超越苦难需要怎样巨大的抗争呢?

弱者之所以为弱者,就是没有超越苦难,抗争生活的意识。“忍”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他们唯一的处世之道,是唯一应对之法。许三观的“忍”并不只有这些对生活的忍耐还有生理上的忍耐,他忍受着卖血之后的不适,忍受着饥寒交迫带来的生理战栗。

许三观卖血记蕴含的人生哲理(许三观卖血记儒学)(5)

他的忍耐在道德高度上是超越生死的,命运能给一个弱者的所有打击也就不过如此了。而在他不能够卖血之后,他似乎失去的忍受苦难的能力,许三观想忍没了底气,一个弱者连忍都无法再忍了,这里似乎多了一些凄凉与感慨。

苦难不断索取许三观的血——我们都是命运大海里的船,无法抗争随波漂流

余华笔下的世界有些荒诞,但是却又有着过分真实的人物生存与挣扎。在这个世界里,因为许三观他爷爷、四叔等乡下人认为“没有卖过血的人身子骨都不结实”甚至“娶不到老婆”。

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好,村子里年长的女性在为自己女儿挑选丈夫的时候,都会先问对方是否卖过血,拿卖血当做衡量这个人身体好坏的依据。卖一次血能挣35块钱,这是许三观不断卖血的动力。

因此,在日后的日子里,为了全家在苦难的日子里吃上一顿好的、为了儿子一乐、为了自己的情妇、为了儿子们的身体健康,他都选择了卖血。在许三观轻浮的外表下,藏着一颗为了家庭的责任心。而这些事情的发生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关联,个人的命运在时代洪流之下显得微不足道。

我们在为人物命运哀叹的同时,也为时代的苦难而叹息。个人在时代的裹挟下显得微不足道,尽管如此,小人物也要在其中拼命挣扎。就是这样的挣扎让我们心中有着别样的情绪,好在许三观最后不卖血也能喝上黄酒、吃上炒肝了。

许三观卖血记蕴含的人生哲理(许三观卖血记儒学)(6)

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挣扎让人最心疼。在余华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欲望最直接的表达,也可以感知到人性的复杂与人心最根本的淳朴。余华带领着我们领略最广大的底层生活,看着人如何向命运一步步妥协,又是如何在忍耐中一步步生活下去的。

许三观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一生来诉说着命运的庸碌与绝望,就好像那个在理想与生活之间挣扎的我们。这部《许三观卖血记》没有剧烈的矛盾却在平淡中让我们心中炸起惊雷。

命运的洪流的裹挟从那时到现在、从许三观到我们,都没有停过。我们之中谁又是许三观呢?我们就有足够的勇气去抗争命运么?我们旁观许三观又何尝不是在旁观我们的人生?命运与生活面前我们都是弱者,都在生活中苦苦挣扎,并发现幻乐,靠着这些幻乐就这样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