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古称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无锡就以风景和经济而闻名神州大地,郭沫若更是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来形容无锡的风景。

城市的繁华离不开文化的积累,一代又一代人耕耘在这片鱼米之乡,成为无锡绝美风景的一部分。在无锡,钱氏可以说是有名的望族,但除此之外,始于常州的邹姓,在无锡也是颇具名望,邹家的历史遗迹也布满无锡的各处街角,成为邹氏优秀家族文化的展示板!

1

人杰地灵牌坊

邹氏家族光宗耀祖(无锡望族邹氏历史遗迹)(1)

竖立在惠山古镇的“人杰地灵”牌坊,至今已经有四多年的历史了,虽然经过修补,但依旧保持着当年的雄伟与精美。“人杰地灵”四个大字刚劲有力让人印象深刻。而这四个大字就出自我们邹家人之手——邹二痴。

这邹二痴就是邹德基,说起邹德基与“人杰地灵”牌坊之间还存在着一段佳话。

牌坊修建之时,其父邹迪光叫邹德基提笔“人杰地灵”四个大字,但因修建这座牌坊毁墓无数,邹德基心生不满提笔写下“万鬼含冤”四字。邹迪光见此便心生一计,在厅堂中央放置书桌,每天挥毫写下“人杰地灵”四字,邹德基进进出出难免手痒,一日兴起便写下这几个字,邹迪光命人悄悄收集起来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人杰地灵”牌坊。

2

愚公谷墅园

邹氏家族光宗耀祖(无锡望族邹氏历史遗迹)(2)

愚公谷墅园由邹德基的父亲邹迪光修筑,耗时十年有余,院内景点多达六十多处,从从惠山龙头口一直到黄公涧一带占地范围之广被当时称为全国私人四大名园之一。

当时邹迪光常与汤显祖、张岱等名家相聚于此观剧论如今,然如今我们所能寻找到的“愚公谷”遗迹并不多,“石公堕履处”石梁,五百年古玉兰、古银杏、莲沼等。

邹氏家族光宗耀祖(无锡望族邹氏历史遗迹)(3)

除此之外,那座因王绂的《竹炉煮茶图》而名噪一时的“竹炉山房”也是邹迪光在万历二十三年改的名字。

邹氏家族光宗耀祖(无锡望族邹氏历史遗迹)(4)

还有那座邹迪光修建的宝善桥至今依旧躺在无锡的湖面倾听历史的喃喃私语。

3

一里路上十位进士

邹氏家族光宗耀祖(无锡望族邹氏历史遗迹)(5)

在无锡邹氏人才济济,除了邹迪光一支,无锡文人中也少不了我们邹家人的姓名。

明嘉庆万历年间,无锡邹氏二十二世孙邹弘基迁至锡城,在无锡南市桥至虹桥段(现学前街“顾毓秀故居”所在位置)聚族群居。而就是这短短的一里缔造了邹氏一族的历史传奇。明清两代,在这条路走出的邹氏进士达到了十位,成为一段传奇佳话。

清朝顺治年间的第一个状元邹忠倚就出这里,同时他也是无锡历史上第三位状元,而状元府的遗址就建在原江南中学的位置。

说到状元府就不得不提到邹忠倚的孙子邹一桂,因为这座状元府在乾隆时期也曾是邹一桂的宅第。邹一桂可以说是无锡邹氏中最出名的一位人物,其人不仅为官廉洁公正而且在画作上也造诣出众,邹一桂《百花卷》深受乾隆喜爱并为其提笔赐诗。邹一桂告老还乡之后,乾隆四次来到无锡皆有邹一桂陪同,由此可见邹一桂的地位非凡!

邹氏家族光宗耀祖(无锡望族邹氏历史遗迹)(6)

清宁桥与《重修清宁桥记》石碑,碑记为邹一桂所撰

4

吴稚晖与江尖邹家大院

邹氏家族光宗耀祖(无锡望族邹氏历史遗迹)(7)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与无锡邹氏西南支江尖分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母就是无锡江尖的邹氏。当时的邹氏江尖分支也是无锡的望族。

邹氏家族光宗耀祖(无锡望族邹氏历史遗迹)(8)

西水墩西南面的那座保存完好的迎龙桥便是邹氏江尖分支的邹文锦出资重建的。

吴稚晖的母亲病重逝世后,他跟随舅舅在江尖的邹家大院长大,深受邹氏文化的影响。十九岁的时候,吴稚晖回到江尖,在邹氏家祠当过教书先生,一直到他二十四岁离开无锡。

所有的事物抵不过岁月,如今的邹家大院只剩一副雕花门和一副木对向邹氏的后人及来往的旅人诉说着当年的繁华。

5

邹忠公祠

邹氏家族光宗耀祖(无锡望族邹氏历史遗迹)(9)

邹忠公祠为邹迪光在明朝万历年末在寺塘泾(现惠山“人杰”牌坊处)开始修建,为纪念宋代诤臣邹浩。但公祠尚未建成,邹迪光便去世了,到其次子邹德基时才开始行祭祠之礼。康熙年间,祠堂倒塌邹氏族人便在原有的地址上重新修建了忠公祠。后来,邹一桂和族人在乾隆年间对祠堂进行了修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邹忠公祠被毁,现在的为2005年复建,和原本的邹忠公祠有些出入。

6

洞虚宫

邹氏家族光宗耀祖(无锡望族邹氏历史遗迹)(10)

原在城中静慧寺之左,宋大中祥苻改赐今额,几经毁建,清康熙癸酉三十二年(1693)邑人邹性善、孙存佳集资重修玉皇殿,蔡贞女建左翼诸天殿,乾隆九年邑人邹文锦又建造右翼诸天殿,咸丰十年全毁,光绪二年道士秦瑞方重建玉皇殿,今存城中公园。

7

九老阁

邹氏家族光宗耀祖(无锡望族邹氏历史遗迹)(11)

位于城中公园内中山路入口处,方形砖木结构,楼上四面临窗,楼下四周回廊,有靠栏供人小座。1934年无锡地方九位耆老:杨筱荔、杨荫北,杨幼梅、杨心裁、杨逐声、江唤卿、蒋遇春、丁坚如合资建造,屋顶琉璃瓦则由无锡邹氏西南庄支蓉湖分支邹同一资助,故称九老阁。1982年后翻建。

除了无锡,华夏各地都留下了许多邹氏相关的历史遗迹,待我们邹氏同宗们慢慢发掘、体会,传承其中的历史和邹氏精神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