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心得体会怎么写(我的家访心得)(1)

作者简介:陈正国,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发表新闻稿件千余篇,30余篇获奖,出版新闻作品集《我是交通人我自豪》,先后获报纸杂志优秀通讯员等荣誉称号49项(次)。偶尔涂鸦文字40余万字,不敢妄称“散文”、“杂文”亦或“随笔”、小小说,悉数见诸报端和网络平台,10余篇获奖。

司衍静,一位爱事业、爱学习、爱思考、爱文字的乡村小学教师。

我的家访心得

文/陈正国 司衍静

我担任班主任的第一天,即将退休的老校长就语重心长地叮嘱我说:“要在认真教好课的同时,多抽时间进行家访,全面了解和掌握班里每一名学生的真实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因人施教、因人施策,对症下药,才能全面提升班级的学习成绩,不让一名学生因为我们工作上的粗心大意而落伍掉队。”老校长推心置腹的话语如同醍醐灌顶,让我这个刚刚走马上任的“班主任”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四个年头过去了。但老校长意味深长、循循善诱的一番话,我片刻也没敢忘却,而是身体力行地按照老校长的话去做了。如今,我四年前接手的那个班级,已由二年级升至五年级,班里的风气日趋好转,学习气氛日渐浓厚,比、学、赶、帮、超已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动,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已蔚然成风,同学们的学习成绩连年提高,在县镇组织的小学质量检测中,多次名列前茅。

回望走过的路,我感触良多,既有顺境时的意气风发和踌躇满志,也有遇到困难挫折时的迷茫和彷徨。刚接手那个班级时,我没有新官上任急着先烧“三把火”,而是沉下心来全面了解班里学生的情况。我虽然有了心理准备,但实际情况还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班里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得到父母照顾和关爱的时间少之又少。这些孩子多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娘等长辈照顾,由于这些老人文化程度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半文盲,根本就辅导不了孩子们的功课,再加这些老人对孩子们又比较宠爱,导致有些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孩子性格变得乖张、孤僻、蛮横,有的甚至根本无心学习,整天在班里“挑事生非”,结伙打架。

面对如此复杂而棘手的情况,我倍感压力山大,甚至一度产生了“半途而废”的想法。但每每想到老校长的话语,我就暗暗告诫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好书、育好人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自己决不能打“退堂鼓”、“当逃兵”。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我坚定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和信心。通过一次次的家访,一次次的促膝谈心,一次次的耐心说教,终于让我的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并有了明显的起色。回顾自己四年当“班主任”的心路历程,回忆自己走访学生家庭的点点滴滴,我的确经历了很多,也收获和体会到了很多。

首先,家访是实现家校共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个别孩子的父母,为了家庭的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很少过问或者根本无暇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这些长期缺失父母关心、关注和关爱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有的变得性格孤僻、孤独或孤傲,有的变得敏感、多疑或自卑。一位学生家长就曾对我这样说过:“我们两口子天天忙得晕头转向,哪有什么功夫关心孩子的学习。再说我们两口子又没喝过几年的墨水,根本就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一切就拜托给你们学校的老师啦。”像这样对孩子教育“大撒手”式的父母并不是个例。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我建立了班级学生家长微信群,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反复说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关心和培养。通过深入细致地思想工作,很多家长改变了自己先前的想法,开始主动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做的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例如班里有一位叫姜俨珂的同学,母亲患有精神病,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年老多病的爷爷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平时总是独来独往,沉默寡言,脸上写满了忧郁和冷漠。自从父亲天天与她打电话交流后,这位曾经自卑不爱说话的孩子,开始变得有说有笑了,学习成绩也是直线上升。

其次,家访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必要途径。通过家访,我发现一些在学校表现十分优秀的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学业优秀,在家庭中和社会上的表现却不能令人满意,简直“判若两人”,极个别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问题少年”。有的孩子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花钱大手大脚,甚至相互攀比,要这要那,根本不能体谅父母赚钱的辛苦;有的粗俗无礼,不讲文明,不讲道德,不讲礼貌,说起话来脏话连篇,办起事来“唯我独尊”。一位学生的爷爷曾无奈地对我说:“孩子的父母在外地做着不错的生意,他们照顾不了孩子,就一个劲儿地往家里打钱,光怕孩子跟着我们老两口受到什么委屈。谁料想把孩子溺爱成这样,我们当爷爷奶奶的,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得,实在让人有点头疼和担心。”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没有采取恨铁不成钢、疾风骤雨式地说服与教育,而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针对不同情况的孩子制定了不同的帮扶措施,逐一与他们谈心交流,重点谈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期望,对家庭的付出和赚钱的不易,以及他们目前的学习和将来的理想,平心静气地教育他们现在要做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好孩子,将来要做一个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有用的人。没成想,这种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方法,竟然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例如,班里一向花钱大手大脚、天天嘴里零食不断的李晓明同学,竟然改掉了乱花钱的坏毛病,还把父母给他的500元零花钱,全部捐献给了“爱心书屋”。

再次,家访增强了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通过家访,我看到了学生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期盼和愿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每到一个学生家庭,几乎都受到了热情地欢迎和接待。夏天,他们会拿出自己家里的西瓜和冰糕,让我解渴防暑;冬天,他们会给我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水或红糖水,让我驱寒暖身。在谈心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希望老师多督促孩子的学习,将来能考上个好大学,不图孩子们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但起码能找到一个安安稳稳、自食其力的工作。一位身有残疾的学生家长说:“我这辈子唯一的念想,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再不能像我这样依靠国家的低保政策和社会上好心人的救助生活。不管怎么样,只要孩子想上学,我就是再苦再累,即使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他读书”。这位学生家长的话,像一柄重锤,一下一下都砸进了我的心里,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肩头上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在以后的日子里,从未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麻痹,我知道在我的背后,正有几十双学生家长的眼睛在注视着我、监督着我、激励着我、鼓舞着我。

第四,家访是教师接受“再教育”的必修课。通过家访,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做一名合格而优秀的人民教师,就必须付出自己的真心、真情、真爱,否则就是失职渎职,就是愧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至高无上的光荣称谓。我曾读过这么一段话“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参天大树!”这段话给我的启示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宝”,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发展潜力,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就要用自己的真心、真情、真爱去滋润、去爱护、去培育每一个孩子,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我班里有一位叫张恺的孩子,二年级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倒数第一,是班里名副其实的“调皮王”和“捣蛋鬼”,骂人打架、旷课逃课等违反校规校纪的事情,几乎次次都有他。每次家访时,他的父母先是长吁短叹、伤心透底,后是认为他“无药可救”,决定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灭”。面对这么个“问题少年”,我也曾一度愁眉不展、束手无策。虽屡次进行说教,但效果微乎其微。有次,班长气喘吁吁地跑进我办公室报告说,张恺正在和同学打架。我急忙赶到现场,经仔细询问得知,原来是一位高年级的男同学欺负我班里的一位女同学,看不惯“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张恺,这才“挺身而出”、“出手相助”的。在下午的班会上,我没有指名道姓地批评张恺,而是首先肯定了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精神的可贵,再是又委婉地批评了“以暴制暴”、用拳头解决问题的不理智做法。自此以后,我十分注意发现张恺身上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与肯定,渐渐地我发现张恺同学变了很多,课堂上不在交头接耳,课下不再调皮捣蛋,学习愈发刻苦努力。现在升至五年级的张恺,学习成绩已处于班里的中上游,还担任了班里的体育委员。

家访的路上,有艰辛,也有收获;有欢笑,也有委屈。但为了每一名孩子的健康成长,我愿一如既往、无怨无悔地奔波在家访的路上。

家访心得体会怎么写(我的家访心得)(2)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