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很好,初冬的太阳依旧暖和,西北风好像也迷路了,或者忘记了行程,不见踪影。

趁着周末的清闲,一个人开着车顺着一条砂石路上了山。

路过荒村老人的故事(一条砂石路一个小山村)(1)

稍微有点级别的公路都铺上了柏油,即使是县、乡公路也至少铺成了水泥路面,原汁原味的砂石路面反而少见。偶尔行上一段砂石路面,听着车轮从砂石路面碾过的沙沙声,别有一番自驾游的感觉。

路过荒村老人的故事(一条砂石路一个小山村)(2)

山不太高,就在县城的南面,俯瞰洛河拦水成湖,静静卧在县城中间。绕过山脊,一直延伸到山梁的那一边。

那一边会是什么呢?

路过荒村老人的故事(一条砂石路一个小山村)(3)

路不宽,但也不影响双向会车,两边的行道树也不是那么高,稀疏的树叶依然固执地坚守着最后的秋色。

路过荒村老人的故事(一条砂石路一个小山村)(4)

而有的叶子已经完全落尽,特别是高大的杨树、柳树,只剩下繁密的枝杈,在阳光下也发出雾一般的白色,把略显苍凉的山坡带来别样的风景。

路过荒村老人的故事(一条砂石路一个小山村)(5)

转过山梁,在秋色还未褪尽的深处,掩映着几座白色的房子。一座,两座,三座……好像是一个村庄,宁静中不乏浓淡的色彩。虽然还没有听到鸡鸣犬吠,但是村庄无疑。

路过荒村老人的故事(一条砂石路一个小山村)(6)

人家分散在山洼里,似乎不是那么紧凑,但每一家都有单独的院落,却又没有院墙,向所有的路人开放。通往院落的路多是土路,也有铺着石板的,增添许多古朴感。

路过荒村老人的故事(一条砂石路一个小山村)(7)

院子空落落的,没有人,但房檐下,窗台上,悬挂着红彤彤的柿子,有蜜罐柿子,有火烧柿子,还有叫不出品种的。大一些的做成柿饼,小一点的直接挂起来,等“霜杀”过后,吃起来会格外得甜。

路过荒村老人的故事(一条砂石路一个小山村)(8)

柿子皮也不舍得丢弃,整齐地搭在竹竿上,两头绑住,横在两颗树上,晾晒以后,自然有各种吃法。这些都有些复古了,旧时的农村,都是可以吃的东西,甚至是度春荒的必备。

路过荒村老人的故事(一条砂石路一个小山村)(9)

年轻人都下山搬进了县城,住进了高楼。老年人故土难离,依旧守着家园。树上的柿子吃不了,又怕浪费了可惜,尽量摘下来,做成柿饼,保存起来,子女们回来吃个“稀茬”。只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待见这些东西了。

路过荒村老人的故事(一条砂石路一个小山村)(10)

院子边,三个老人在晒太阳。其中一位大娘看见来人向自己走来,主动站起来和我打招呼。

“这个村子挺美的,住的人咋不多呢?”

“你觉得美,你也来这里住。”

我说:“让住吗?”。

“让住,这里的房子、窑洞你随便住。”

看来老人是当真的,指着一排窑洞还有房子说。

老人听说我从城里来这里游玩,更加认真地说:“你去把树上的柿子摘摘拿回去吃,现在树上的柿子没有人摘,糟蹋了可惜。”

赶忙向老人道谢。但并没有真的去摘

路过荒村老人的故事(一条砂石路一个小山村)(11)

和老人道别,走过一排废弃的窑洞,几只花公鸡悠闲地在草丛里漫步、觅食,对路人并不惊恐。只是偶尔扬起脖子,好奇地看看,然后,又踱着标准的八字步到一边去了。

路过荒村老人的故事(一条砂石路一个小山村)(12)

路边还有两座麦秸集,很有年代感的样子,只是中间露出来的几块红砖泄露了里边的秘密。看来,这里曾经是人为打造的“风景”,而不是原始的样子。旁边的几丛月季花显然已经是开过、枯萎了,仅剩下一朵花儿还执着地站在枝头,给麦秸集增添仅有的亮色。

路过荒村老人的故事(一条砂石路一个小山村)(13)

这个村子,地图上寂寂无名。打听村里人知道,村子叫“靳家岭”,但现在姓靳的人都已经搬到山下,留守的几户都不姓靳。政府在这里打造“美丽乡村”,但还是留不住人。

陆陆续续有游客前来游玩,但还是慢慢地荒废了。

路过荒村老人的故事(一条砂石路一个小山村)(14)

砂石路蜿蜒着一直在山岭上盘旋,通向更远的地方。这样的路面,自驾游是没有问题。如果徒步,也是很好的选择。离县城很近,砂石路面又不伤脚,多好啊。

路过荒村老人的故事(一条砂石路一个小山村)(15)

前方一棵柿子树如同“千手观音”,张开了所有的手,捧着红彤彤的柿子,等着人们来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