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益州之“经略益州”》,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三国演义刘备占徐州益州分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三国演义刘备占徐州益州分析(三国英雄刘备经略益州)

三国演义刘备占徐州益州分析

《夺取益州之“经略益州”》

刘备占领益州之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入主益州之后,马上开启了新区建设工作。

【壹】益州新主

公元214年,即建安十九年的夏天,刘备进入成都,成为新的益州之主。

首先,如何处置益州旧主刘璋呢?

再相见,人虽旧,心已碎,估计刘璋肠子都悔青了,这“同宗兄弟”竟是入室强盗。

刘备将刘璋送往荆州公安居住,私人财产全部带着,官阶还是振威将军。让刘璋到公安生活,一方面免得相见尴尬,另一方面避免人在益州,让旧部蠢蠢欲动。此去公安虽然相当于软禁,但应该算是仁义相待了。

对刘璋子女的处理,主要讲一下刘循。刘循在雒城曾阻刘备大军一年,能力非常之强。《三国志·刘璋传》中记载:“初,璋长子循妻,庞羲女也。先主定蜀,羲为左将军司马。璋时从羲启留循,先主以为奉车中郎将。”奉车中郎将应该是一个闲职,据说是为刘备管车的官,没什么职权。鉴于刘循足够勇猛,而且身份特殊(前益州集团的继承人),刘备很难让他执掌兵权,干脆让他担任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留在身边监控,从而避免节外生枝。刘循的去世时间和最终结局,在《三国志》等史料中都没有详细记载,应该一直在蜀汉为官,并最终病逝了,获得善终的结局。但是,作为曾经的集团接班人,川中英杰沦落为马夫,估计一直过着抑郁的日子,也着实令人惋惜。

其次,如何封赏将士呢?

攻成都之前,刘备为了激励将士,曾说:“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战前许诺如果打下成都,益州库房中的金银财物全部分给将士们。

大军入城后,将士们果然直奔府库,而且难免有些腿慢的人去抢掠百姓。

同时,有人提出建议把良田美宅没收,分赐给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们。

这是个难题,刘备既然许诺过清分府库给将士们,不能食言,否则以后队伍不好带了。但是,以富豪大户的财产赏赐将士,侵犯了地方豪强的切身利益,定会造成人心浮动,刚刚得来的地盘不好经营。

关键时刻,赵云站出来了,此人很有大局观。(云别传曰: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赵云说:“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的国贼还在,我们怎能贪图安逸。等到天下都安定了,我们一起解甲归田,才是心安理得。何况益州百姓刚刚经过战乱,只有让他们安居乐业,才能得到他们的真心拥戴。”

赵云一番话大义凛然,而且征战益州,赵云的战功名列前茅,带头不要封赏,榜样的力量令人刮目相看。

刘备自然不想出现混乱局面,采纳了赵云的建议。益州的形势就此安定,顺利度过了新旧更迭的非常时期。

【贰】开府建制

摆在刘备面前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

理顺政务首先要进行组织建设,治国的基础是要有健康有效的吏治。组织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用人,目前既有忠心的荆州部下,也有刚刚归顺的益州官员,只有这些人团结好,使用好,益州才能稳定,才能成为民富国强、奋发向上的抗曹兴汉根据地。

1.荆州旧部的封赏

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四人获得赏赐最高,每人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备之前主要靠理想信念留人,实在是因为太穷,没有多少财富。现在打下益州,天府之国的确富庶,而对主要功臣的赏赐就非常丰厚了。

在人事安排上,关羽作为荡寇将军、襄阳太守正式受命“董督荆州事”,并代理荆州牧。征虏将军张飞兼任巴西太守,主要任务是防守张鲁。诸葛亮由军师中郎将升为军师将军,兼任左将军府事(办公厅主任)。法正为扬武将军,担任蜀郡太守(首都市长、京畿军区司令员)。马超为平西将军,原先爵位都亭侯继续延续。赵云由牙门将军升为讨虏将军,魏延升为牙门将军。

对于文臣的任命,糜竺为安汉将军、简雍为秉忠将军、孙乾为昭德将军,其中安汉将军糜竺官阶在诸葛亮之上。这也体现出刘备不忘老弟兄,这三位都是刘备一路坎坷、不离不弃走过来的。

2.益州新人的任用

首先是原蜀郡太守许靖,已经年过花甲,曾担任过中央政府人事部要员,作为刘璋重臣,在刘备围城的时候竟然出城投降,后被刘璋军抓获。讲忠义的刘备历来对这种人看不上,但是鉴于其名气太大,法正、诸葛亮都劝刘备为了博名声要重用他,诸葛亮说:“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竦动宇内”。于是,许老先生被任命为左将军长史(政府秘书长),这是个虚职。

其次,蜀中名臣董和,被任命为掌军中郎将,与孔明一起掌管左将军大司马府事,进入刘备集团领导核心层。董和做事非常谨慎、心细,诸葛亮对他敬佩不已,两人齐心合力,将蜀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另外董和非常清廉,做了二十多年官,“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220年,董和病逝于在成都。多年后诸葛亮对群下说:“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国,则亮可少过矣。”董和的儿子名叫董允,早年间辅佐太子刘禅,后来成为侍中,继续管理宫中事务。董允在任期间兢兢业业,防止后主刘禅胡作非为,“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黄皓受到了压制,连刘禅也惧他三分。246年,董允病死。人们称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为“蜀汉四相”。

当初极力阻止刘备入川的益州重要干部黄权、刘巴,黄权出任偏将军,刘巴出任左将军西曹掾(汉制,丞相、太尉属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之前投降的吴懿、李严、费观,以及庞羲、射坚等人全部予以任用。

自此,刘备集团原先流亡班底、荆州人士、益州人士组成了新的组织体系,人才济济,欣欣向荣。

3.刘备用人观念的改变

刘备这番人员使用,可以看出其用人之道不同以前了。首先,安汉将军、秉忠将军、昭德将军这些官号都是刘备自创的,独霸一方、开府建制的雄心越来越盛。其次,在对于法正的重用上,此时的法正是继庞统之后的军中第一谋士,法正虽有才华,但人品较差,刘备能够重用他,说明他现在是广收人才,用其长而不计较其短,这与最初时候用人要看德才兼备,要有性情相投的观念有了很大变化。

毛泽东主席曾对刘备用人情况有过评价:刘备、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我们可以看到,刘备虽然在军事才能、文学才华上比不上曹操,但是在识人、留人、用人方面表现突出,堪称三国无双。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叁】巩固财政

组织健全了,民心稳定了,但现在最为困难、最为急迫的工作摆在了益州新主刘备面前——财政工作。

府库被将士们搬空了,没有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为难时刻,西曹掾刘巴同志出了个绝妙的注意。《三国志》注引《零陵先贤传》记载刘巴的建议:“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其实就是造钱,由官府铸造新的大面额的货币,然后发行流通。

施行刘巴的建议,“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刘巴是个人才,应该是懂金融的经济学者类官员。他是荆州零陵人,曹操南征时荆州很多人追随刘备南逃,而他投了曹营,赤壁之战后躲到了交州,后又辗转到益州成了刘璋手下。刘璋迎刘备入川时,他极力劝阻,想这刘巴应该是很看不上刘备。成都陷落后,刘备不计前嫌重用了他,不仅因为刘巴有才干,也是对外展示刘备的胸怀。“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

财政工作重在开源,除了税收,刘备还加强了一些专营业务。

刘备专门设置司盐校尉和司金中郎将等官职,分别管理盐、铁等专营业务。在当时,盐业、铁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更是重要的军需物资行业。

还记得诸葛亮在荆州的时候就是主抓财政吗?益州的财政工作当仁不让是孔明主持,诸葛亮擅长内政,类似于西汉初年三杰之一的萧何。之后刘备出兵征战,诸葛亮坐镇首都做“足食足兵”的后勤保障工作,如同曹操的荀彧,打仗就是打后勤保障,诸葛亮功不可没。

【肆】依法治蜀

蜀汉的法治是由诸葛亮主导的,当然是在大老板刘备的全力支持下。诸葛亮治蜀的核心就是依法治国,而且取得了极大成功,因此也奠定了诸葛亮作为一代政治家的历史地位。

1.刘璋政府治蜀失败的教训

刘璋统治的益州近似无政府状态,《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集》写到:“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大概的意思是刘璋无法约束地方豪强,上层人士不听话不团结,下层人民受欺压有怨气。刘璋虽然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却没有可行的方法,最终是吏治一片混乱,上下都不满意。

实事求是地讲,刘璋是个仁慈的领导者,但是仅重视仁德不一定能把事情办好,还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主观的想法一定要契合客观实际。他有点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虽励精图治、孜孜勤政,但治国方略有误,加之内外交困,亡国是必然的了。

2.刘备政府治蜀成功在于法治

刘备从出世就秉承仁义、忠汉的思想,但是刘备在半生的征战中思想不断在变化、成熟。刘备的仁义与刘璋的仁义有着本质区别,刘备之仁是君主之仁,有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实力与策略,而刘璋之仁是迂腐之仁,外不能御敌,内不能平乱,人民没有安全感可言,政府出现信任危机在所难免。

刘备解决益州混乱问题的方法就是加强法治,力求将无政府状态的益州,建设成为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社会,当然仁政依然是刘备治理天下的核心基础。

治蜀政策刚刚确立的时候,刘备的左膀右臂诸葛亮、法正却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并留下了一段著名的辩论。

法正认为应该宽驰刑法,以此收服益州人心。他还以四百年前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来佐证,刘邦当年“约法三章”收获人心,最终成就帝业。刘邦是汉高祖,这有点拿祖宗压人的意思,一般人难以反驳。

诸葛亮的治蜀想法当然与刘备高度统一,他明确指出法正的想法不正确,汉高祖当年宽驰刑法,是因为之前暴秦刑法过于严苛残酷,所以宽驰刑法才能体现出新君主的宽大仁德。而现在接手的益州,混乱不堪,已处于无政府状态,乱世须用重典,政宽则济之以猛,需要通过加强法治来重建遭到破坏的社会秩序。“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矣”(《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集》)。诸葛亮主张实行德政,兼用威刑,从严治蜀,赏罚分明,不但能收到抑制地方豪强的效果,而且能够重建社会秩序,实现“上下有节”。

可以说,刘备、诸葛亮是将仁政与地方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而法正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一千六百多年后,清人赵藩在武侯祠写了一副对联,令人深省,“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没有一成不变的策略,只有因地制宜的方法。但是,历史也存在一个又一个跳脱不出的怪圈,比如刘邦认为秦朝速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诸侯,遇事孤立无援,于是大肆分封刘姓诸侯王,日后发生了七国之乱;曹魏吸取汉朝教训,控制诸侯权力,却被司马氏轻易篡权;晋朝司马氏吸取曹魏教训,广封诸侯王,却又发生了八王之乱。这些朝代的更迭轮回,无一不是看到前车之鉴,但一个政策的实施后一成不变,没有因时、因地再行调整。当然这里只是笑谈,利益分配一旦达成,形成惯性,再行调整,难免会出现动荡。

3.《蜀科》

法治也罢,仁治也罢,最终的目标就是稳定和发展。

在刘备的大力支持下,诸葛亮的法治策略在益州得到推行,成为一项国策,一直在蜀汉沿用下去。

在诸葛亮的主持下,集合了政府一流人才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制定了一部治理国家的法典,史称《蜀科》,可惜已经遗失了。

诸葛亮作为从严治蜀的推动人,以身作则,公正廉明,得到了蜀中百姓的理解和拥护,开创了蜀汉政治清明的良好局面,不愧为千古名臣。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评价:“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4.从严治蜀的两个小插曲

其一,刘备与老哥们简雍一日微服私访,一向幽默风趣的简雍指着正在走路的一男一女说:“他们将要发生奸情(欲行淫),为什么不抓起来?”刘备很奇怪。简雍说:“因为他们身上有发生奸情的工具(彼有其具)”。因为当时有禁酒令,凡私自酿酒的人要受处罚,而执行命令的官吏有些过头,往往将家里有酿酒器具而没有酿酒的人一并抓来处罚,理由就是他们有犯事的工具。简雍用这样搞笑的方式劝谏刘备,刘备明白了之后哈哈大笑,赦免了有酿酒器具而没有酿酒的人。这件事情一是表明当时的法治多么严苛,再有也说明刘备的仁治。

(简雍是涿州人,与刘备是自小玩到大的朋友。其人不拘小节,颇有魏晋名士之风,善于辩论言事,长处在外交,刘备入川包围成都时,成功说服刘璋投降刘备,成都百姓免受战火之苦。)

其二,法正其人品德是有瑕疵的,原先是个小虾米官(军议校尉),现在是扬武将军兼蜀郡太守,历来睚眦必报的他,回来之后将几个当年辱骂他的人杀掉了。不知道法正先生前面口口声声说要宽驰刑法、收服人心,还乡之后却杀人如麻,令他人作何感想?这种情况自然会报告给诸葛亮,甚至会上报刘备,但是法正先生并没有受到处罚。说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理念,从来都只是人们的理想。当然,法正是刘备的重臣,能力超强,未来还要发挥重要作用,杀死的人也都是无名之辈,如果法正抵命的话,集团损失太大。这一点说明从严治蜀还是存在例外,没有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刘备、诸葛亮,毕竟在那个讲究阶层的封建社会,想要一刀切地解决所有问题,都是不切实际的,大体上能做到“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已经难能可贵了。

【伍】欣欣向荣的益州

益州的内政工作走上了正轨,随着组织、财政、法制三项主要工作的推进和完善,刘备在益州逐步站稳了脚跟,根据地建设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

在这短暂的和平时期,刘备的精神应该是极其愉悦的。目前坐拥整个益州和荆州大部分土地,这是出世以来地盘、人才等综合实力最好的时期。当然,疆域还是要扩大,实力还是要壮大,这是实现心中理想的基础。

虽然起点与理想的距离有着天地般的差距,但是只要不断努力,总会一点点接近乃至实现。如果缺少了坚韧不拔的努力,就永远没有实现理想的可能。

在稳定根据地的同时,作为集团老大,刘备考虑的是地盘的安全和领土的扩大,眼睛已经盯上了益州北大门——汉中。

但是,荆州安全也是一块心病,毕竟在土地权属上与东吴有争议,在第三方势力曹操捣乱的时候,能够搁置争议、共同抗曹,一旦日子平静了,孙权总是想要回所“借”的土地,而且自己也曾三番五次找借口推脱。此次益州已定,孙权若再提荆州之事,该如何应付?

且看下篇——《单刀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