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鸡蛋美文(散文杜曲社火誉满长安)(1)

图左1为相喜林 左2为相永娃向笔者叙述杜曲社火的前世今生 每鑫

相喜林:79岁、原任杜西村四队队长、瓦工、村建筑队副队长、村贫协主席、社火技艺爱好者

相永娃:复转军人、航车司机、社火技艺爱好者

一、区域

杜曲位于西安城南18公里处,似颗明珠镶嵌在美丽的樊川中部,背依少陵原,是汉唐12位杜氏宰相、也是汉唐赫赫有名的杜预、杜如晦、杜佑等杜氏家族居住地。文脉深厚,社火艺术五彩斑斓、独领风骚。民间娱乐活动源远流长,异彩纷呈、丰富多彩。杜曲社火由杜西、杜北、杜东和夏侯四个村共建的土地庙会于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日举行。樊川周边乡村锣鼓社也组织人马从四面八方带着香烛、食品、水果等敲着锣鼓家伙,打着五颜六色社旗放着鞭炮前来助兴!

8月23日,笔者专程采访杜西村相喜林、相永娃和刘斌等人;8月29日,笔者又专程采访杜北村78岁胡春华、赵栓柱及杜东村赵改贤、师崇利、牛德元等社火爱好者,进一步记载与杜曲社火有关的人和事。

社火是乡村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扎根于生活,来自民间,因而深受群众的欢迎。“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傩辟邪;“社火”是村社组织,在特定的时间内,群众自发参加的民间习俗活动。耍社火可驱除邪恶,弘扬正气;融祀神、娱乐为一体,一举两得。

少陵原下安坡脑在旧址上新建的土地庙庄严雄伟,供奉着土地、菩萨等彩绘神像;善男信女虔诚的带着香蜡食品水果等供品前来祈福,香烟缭绕;焚香者络纡不绝、排队上香布施,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二、规模

杜曲社火由杜西、杜北、杜东和夏侯四个村主搞,以村组为单位,组织人员,购置器具、服装、旗帜、车辆、锣鼓家伙等,齐心协力,人人参与。

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人们吃过早饭即从家里出发,赶往杜曲镇观看盛大规模、热闹非凡的社火。邻坊大远的人们或乘车或开车或在公路、乡间土路上骑车、行走,田间小道上三五成群、摩肩接踵、老老少少的人群向杜曲土地庙聚拢。在土地庙前数十亩场地上,长安剧团的演员正在表演着精彩的秦腔戏,台下坐着密密麻麻的戏迷正在聚精会神的观看;游艺的、耍把戏的、健身的、卖吃喝的、卖水果的、卖玩具做各种生意的布满西汤公路达数公里。贸易活跃,商品繁多;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广场上,卖杜曲热豆腐、肉夹馍、菜盒盒、炒条粉、甑糕、炸油饼油糕、炸油条、粽子、包子、稀饭等小吃摊异常红火,坐着吃的位子不够就站着吃。卖小吃的红火,卖甘蔗、桔子、苹果、梨,核桃、枣、花生、瓜子等水果、糖葫芦等铺位前,围拥着的人群在品尝选购。此外,卖玩具的、卖衣服的、卖蔬菜的摆满了道路两边达2公里长,吆喝声此起彼伏,一声连一声……

看!社火出来咧!

瞬间,鞭炮齐鸣、阵阵炮声!社火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精神抖擞从村主干道出发,先向土地庙上香祭祀,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出场前半小时,先由两名身着戏装,腰系串铃、手执“马牌子”道具的人打场子。打场子的马牌子多由年轻俊郎灵醒的小伙担任,力求彪悍、勇猛威武有气势、达到嘘张声势、驱赶围拢进场的人群。令其后退,为社火队伍的通行和表演辟出场子,保驾护航。两个马牌子手持长彩棍,前后开道,来回打场子,驱散不断涌进场地的人群保证社火表演。

杜西村依次出场的是百人仪仗队,百人秧歌队、百人锣鼓队;装扮平台(昔时为4人平抬的方桌、现在用车载)、芯子、划旱船、大头娃、高跷(柳木腿)等依次出场。大头娃摇头晃脑,摇摇摆摆或演“大头和尚戏柳翠” 前后相拥观者或跑“8” 字走对角,用丑中见美、憨态可掬前后左右表演达到和谐统一;划旱船俩人前后划动,配合默契、一前一后做划船状;倒骑毛驴、傻婆娘相互挑逗,做着各种滑稽动作,博得人群阵阵欢笑声。

社火是一种奇妙的装扮艺术,能体现社火人对剧目典故的丰富性与多彩性。扮演者形象逼真,扮相干净利落很自然。有的玄妙惊险,有的出奇制胜、不俗套有创新,富于奇妙令观者大饱眼福,受到不同人群的欢迎。

社火经过杜曲镇,沿街单位、工厂、商户纷纷燃放鞭炮欢迎,端出糕点食品、饮料、香烟等赠送。彩旗飘飘,锣鼓喧天,万人空巷、人山人海。还有人给社火头、大把式、敲锣鼓家伙的鼓手、扭秧歌及村组干部披红绸戴红花的,表示衷心的谢意!

大头娃、傻婆娘、倒骑毛驴、划旱船者表演更滑稽可笑。师崇利和赵改贤扮演的《二姐娃逛会》用滑稽可笑的动作表现出傻女子傻样;《划旱船》《猴抡棍》《猪八戒背媳妇》等表演夸张大胆,时常让观者捧腹大笑……傻婆娘头戴假发、反穿衣服、倒扣帽子、男扮女装、胸部隆起、摇头晃脑,做着各种灰谐夸张的动作,甚至走到大人小孩面前乱摸乱动胡骚情;有认识傻婆娘扮演者每拴虎的怪灵,趁机偷摸傻婆娘的一对大奶子,反被每拴虎用暗藏在大奶中的奶管给偷摸者喷射了一股白奶,惹逗的众人哈哈大笑、前仰后合……

红红火火过大年,新春锣鼓迎新春。长安锣鼓震天响,杜曲社火美名杨。在阵阵锣鼓声中,年是喜庆的、年是热闹的、年是吉祥的、年是红火的、年是欢天喜地的。年与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也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敲锣打鼓能凝聚人心、聚集人气、团结祥和,感天动地敬神仙、是过年节庆文化的大聚合。人越齐心协力、社火越是充满激情、振奋人心、热血沸腾。

过年看社火锣鼓最热闹!人们再忙,一听到锣鼓家伙响起,便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路,奔向社火场看热闹,锣鼓家伙吸引了四面八方成千上万的群众。看!夏侯村、寺坡村、小江村、东扬万、东江坡、桃溪堡、西韦村等村民们打着彩旗敲着锣鼓抬上礼品依次前来土地庙上供祈福……杜西村、杜东村、杜北村的彩旗方阵、秧歌队、锣鼓方阵、数十桌社火大张旗鼓布满了杜曲镇2公里的西汤公路。人挨着人,人挤着人,车和人拥拥不动、人头攒动、6万多观者盛况空前!年青女娃们举着彩旗横幅,身着红袄黑裤、白手套白球鞋;秧歌队由中青年妇女组成,身着统一服装,腰缠红绸手舞彩扇,随着领队的哨声载歌载舞、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两人抬着半人高大食盒有十多盒,内放香蜡食品和水果……

锣鼓家伙一响热血沸腾,杜西村的锣鼓气势威武、驰名西安城南、狰怂美的很!威武雄壮的队伍,整齐划一的装束,敲出了气势、敲出了大团结,敲出了人们的精气神!

载着巨大招牌“杜曲西村”彩车上放着桌面大牛皮鼓,壮汉大把式相永娃、杨群利、相养民等人双手紧握鼓槌、上下敲击;敲锣的中青年浑身穿黄衣黄头巾,敲锣后统一仰头向天空扬起明晃晃铜锣;击铙钹中青年浑身着红衣红头巾,击打亮晶晶铙钹后双手开放于天空中。敲打者精神抖擞,纵情任性、感天动地、昂扬振奋按照锣鼓曲调的节奏欢快地敲打,发出震耳欲聋雷鸣般的声音在天空中震荡、回响在樊川天地间。地动山摇的阵势,再夹杂着鞭炮、礼炮声,农民的喜庆、锣鼓的气势磅礴、惊天动地形成了群体盛大的狂欢。使现场数万群众耳闻目睹,争相观看。紧三火的锣鼓声震云天,传向村庄和田野;紧张明快的声调听得乡亲们胸胆开张,热血沸腾、心血澎湃、群情振奋、惊心动魄、心旌摇荡。韦曲老张说:“看罢真过瘾”!

锣鼓在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和5000年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中不可缺少,锣鼓是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战天斗地的祥和音调。锣鼓声此起彼伏,鞭炮声声声入耳。敲锣鼓比阵势,赛节奏、竞声响、争高低。村小人手少,输就输了也无关奖惩;但在锣鼓声中,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一个人都有不服输争上游的勇气。因锣鼓声涉及到一个村或一个锣鼓社的荣誉,敲打者很在乎。若敲打不和谐或是群众的叫好声不断,更会激起越敲打越硬、越敲打节奏越快越急促、越敲打声音越大,甚至会敲破鼓、打破锣、拍坏铙钹等激烈现象、甚至言语不和而吵闹;敲打者头上流着汗、怒目圆睁或喜眉笑脸,连续使劲的敲打、人人心领神会、尽情的喧泄和表演、敲打出动人心弦的曲谱、直到精疲力尽,刚欲歇息,忽然助威的鞭炮声阵阵响起,壮汉们又敲打起来!热血再次沸腾、热火朝天、响彻云宵的锣鼓又在万众欢呼声中敲响!

周边村庄锣鼓社也赶来助兴敲家伙,就连灞桥区的锣鼓队也赶往杜曲表演古典锣鼓,博得众人阵阵喝彩,精干的小伙子们越敲越高兴、越敲越有劲,越敲掌声喝彩声越多!

三、起源

社火俗称耍社火,抬社火、闹社火,又称射虎等,是陕西关中的一种民间高抬教化的娱乐活动。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百戏”,盛行于唐宋。历经元明清和民国,世代流行。社火多在过完年后举行,也有在春季耍社火者。

杜曲社火闻名城乡,源远流长、一脉相传,千古传承。社火纸扎精致,装扮突出“高”“奇”“巧”“悬”“精”等特点。无论是车上,器具上芯子纸扎美伦美唤。图画栩栩如生,令人赞不绝口、津津乐道。《长安百村》《戏满长安》等书籍都有记载、声势浩大,威名远扬。相喜林、相永娃介绍:杜曲镇是长安八大古镇,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相互影响,拥现出了众多的社火艺人。胡春华讲:1953年在韦曲会演耍社火唱大戏,外号“马武”的每秉承演马武声情并茂,感动人心被誉为“马武”,时任县委书记李浩为他奖励一盏“汽灯”。

杜曲社火在漫长的表演历史中,造就和涌现出胸有戏文,心灵手巧、做工精细、指导有方的一大批社火老艺人:如相生禄、相生贤、相维康、相维茂、陈清珍、每世民、每秉承、张德义、相修文、相生智、张四维、赵志纯、赵天恩、赵志孝、赵秉仁、赵乡绪、赵来义、袁德恩、赵永德、穆志义、奚学华、牛哲琦、每福科、李导过、每清寿、李德厚、赵富学、每云九、赵栓柱、胡春华、李玉瑞、侯存凤、曲小玲、马玉琴、胡万平、每世民、每来柱、每永才、范廷珍、相喜林、相永娃、相孝斌、相康茂、相多斌、赵满年、杨得号、杨举瑞、李福举、张金玉、牛明山、刘永宽(刘连贵) 、赵清才、赵连瑞、师玉德、惠老二、每连生、牛德元、惠春普、张志军、杨雪娃、田喜娃、每选民等在化装、策划设计、导演、服装、道具、亭子、芯子、高跷、马牌子、文秘等社火老艺人。还有吴民民、张兴娃、相小善、赵富民、赵改贤、陈彩琴、张景茂、师崇利、白平生、张进民、刘敏会、杨小莉、张小娥、董小妮等后来者。

相传:杜曲锣鼓来源于宫庭乐,也融合进农人豪放大气、威武雄壮、扣人心弦的曲谱……锣鼓谱名《卡卡囔》《囔囔卡》《紧三火》等仍牢记在心,铭记脑海。如:“卡、卡,囔--囔--囔!;卡、卡,囔--囔--囔!;卡--囔--卡--囔;卡、卡--囔!”……”或:“囔--囔、卡!,囔--囔、卡!;囔--囔、卡囔--卡囔、卡!……”

社火刚起步时为走社火,曲调悠缓为“囔----卡!----囔----卡!囔囔-----卡!……”人多热闹时,将曲谱变为《虎啸谱》更加紧奏激烈,气势磅礴,威武势大;锣鼓镲整齐划一,干净无杂音,锣鼓声扣人心弦,鼓舞人心,激昂向上……”杜曲社火活动有幸得到张金鹏、赵福民摄像的友情支持,保留了普天同乐的热闹场景。

锣鼓秧歌社火相连,千年文化樊川沉淀。……远古时期,鼓被先民们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庆典、操练、征战、报时、巡更、竞技及婚丧嫁娶、喜庆丰收等活动中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的。周代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

鼓是一种集体性质的鼓乐,社火表演或敲家伙的鼓手是焦点人物和核心人物,群众尊称“大把式”。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艺术的表现;击打是力量的发挥,声响是呼唤的信号。鼓是华夏大地血脉的律动,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瑰宝。从南到北,从西向东,一路锣鼓声鼎沸。在锣鼓的声情并茂艺术长廊里,展现出华夏最为古老波澜壮阔的艺术大景观……

社火是古今祭祀土地神的一种传统民俗和演示。社就是土地神。先民们在千万年前就发现土地会生长出黍稷、以成食物,使人生存发展。人们遂对土地敬而祭之。祭祀有春社和秋社,但以过年时节春社为隆重,足见先民的虔诚。祭祀需围绕庙堂举行,并有一定的祭祀仪式……

锣鼓最能宣泄人们喜庆欢快的震撼、表达内心的情感及宽厚仁爱的心态,展示豪放强撼的个性,体现威武勇猛的大无畏精神。是祭祀庆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声势浩大的锣鼓队,磅礴的阵容、刚劲的弦律,声调时高时低、时紧时缓的如行云流水的击打、具有秦汉盛唐大国的王气、霸气特色,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劳动人民的强悍、直爽、大气、质朴、坦诚、倔犟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四、发展

社火,是几千年来流行在民间的群众性、广场性、街巷性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民间艺苑里的一株奇花异葩。社火属民间艺术,它的起源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不断创新发展。

杜曲社火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社火文化和技艺在不断发展、传承和创新,通过展演,有效弘扬了祖国传统文化。邻近集镇并建有土地庙,村民们爱文化、爱热闹,过上若干年,就热热闹闹耍一次社火,达到祭祀和喜庆效果。

多年来,杜曲村组干部如周丁寅、张民利、宿虎、尚德一、袁养学、每天民、胡小朋、白培绪、刘清锋、白意珠、每年生、张志孝、白军文、薛建利、惠贵林、张佳伟、师伟等村干部也都大力支持。

杜曲社火初始人员少,道具服装少或破旧,锣鼓家伙也少得可怜。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力量社旗飘!热心社火参与者刘永宽主动掏钱并搬来自家的桌椅、器具供装社火使用,其它村民也纷纷行动。杜北村耍社火缺道具,胡春华通过朋友让每来柱、李玉瑞分别到砲里布村、蓝田石门子借戏装,又在师家村借其它道具,缺钱也要耍社火,村小人心齐,最多装过17桌。人手不足,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打旗装社火。由于住在少陵原上,原先耍社火全凭人抬!以后用拖拉机、汽车等装扮。杜东村每连生带人冒雪到西安购置戏装道具,保证装扮照常演出。近些年,村上大力支持,村民也出钱捐物。杜曲镇县造纸厂、钢厂等有关单位、商家和赵养乾、师镇安、董生玉等热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村民们出人出车,有的全家起营,男女老少、人人参加。

五、现状

前年将杜西、杜北、杜东三个村合并称为杜曲村。为庆祝合并村和建国70周年,经过各方努力配合,合并后的杜曲村同夏侯村一起,在杜曲镇、西汤公路和土地庙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杜曲社火活动,影响誉满长安。

除长安区外,西安及周边各区县数十万人蜂拥而至,争相观看,以饱眼福。公路两边停满了各种车辆,人群似队伍蜂拥向前,公交车等绕道或在夏侯村北通行,直至下午杜曲镇段公路才通畅……

杜曲社火活动除村组干部担任指挥外,冯本利锣鼓总指挥有方且与众不同,姿势好、动作潇洒有激情、感动人心,使杜曲社火出了名。指挥车走到那,人群就跟到那、撵着看冯本利指挥风采。他人高马大,声音宏亮;身披红绸,手持指挥棒;忽儿双手张开,忽儿双手并拢;时儿杨起双手,时儿双手猛收;他既按照社火曲调,又观察人的步伐;众人聚集的十字口、交通要道指挥紧张有序,急缓得当。特别是连续完成一套动作、满头大汗指挥,即刻博得人群掌声和叫好声。

彩旗猎猎,锣鼓喧天。仪仗队由高玉芹指挥。百名化过桩的年轻女性,手持五颜六色彩旗,人人着白手套,上身红装、下着黑裤、白球鞋,人人喜气洋洋,阳光和红旗映衬得美女更加漂亮。

百人秧歌队分别由冯秋菊、张秀琴担任指挥和领舞。年轻貌美、打扮一新的女性全身着红花装,双手各持红、黄、绿彩扇,排着整齐队伍,迈着统一步伐,根据指挥和领舞哨音,上下挥舞或左右跳动,显示出青春般的活力。

锣鼓队的特大鼓在汽车上,前后两面大鼓分别由相喜林、相永娃、杨群利、相养民等鼓手挥棒(已故杨德号、穆志义是老鼓手)。新人鼓手有:相利军、相黎江、相贝、相坤、相东等。鼓手身着白底衬衣白裤子,身披红被面;队员头缠黄巾、上下身黄衣裤,禳红边,前胸两侧绣有龙的图案,显得威武,再加上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更显示出杜曲人的勇猛豪放来。

杜曲村锣鼓队员有:杨保连、李来恩、刘铜民、赵本本、杨养军、赵小缠、每福举、每余庆、每志学、李智民、每绪虎、赵清斌、赵文育、白清荣、杨胜民、薛德民、奚博、相多利、赵立强、何仓娃、相黑娃、相黑旦、赵育民、赵狗娃、刘斌、冯郁琦、赵毛、吴友民、田保民、赵群利、赵东、赵利利、张兴利、每龙、张兔娃、赵明明、张利利、冯西君、赵栓民、赵小定、杨帮民、杨社民、杨润利、赵养民、赵养民(5组)、赵养义、赵争宏、赵社红、赵社奇、刘小娃、何有利、何凯军、张小娃、陈军军、白民号、李绪洋、每天民、胡小朋、每博、赵春虎、杨凯、张小川、师新博、牛军、赵利平、张杰、张磊、赵旭……

锣鼓一响浑身痒,家伙一敲热血沸腾。看社火就看锣鼓队,看其穿着打扮、看其阵容和精神面貌。村大势大社火大,人多势众艺门多。杜西村较杜北、杜东、夏侯村大,因而社火队伍中彩旗队、扭秧歌、敲锣鼓家伙的人也多,就连装扮社火的人也多。可谓人多势众,浩浩荡荡:人山人海、人潮如涌;声震云天,誉满城南!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咚!莫放松,咚!咚!咚!咚!向前冲!单枪匹马甭想赢?战无不胜靠民众!” 鼓手(大把式)多用鼓槌指挥手拿铜锣嚓钹者,使其音调紧随击鼓声在同一节奏上,鼓手就是锣鼓队的统帅。阵势庞大的锣鼓队还有专人戴上白手套手持彩棍统一指挥……连续动感激情狂飙的杜西锣鼓,在鼓手杨群利、相养民的敲打下,同前来助兴土地庙的兄弟村在大场子pk演出是一大看点。身临其境锣鼓鸣、铙钹响,聒的人双耳欲聋嗡嗡响,其它村锣鼓队也不甘示弱、竞相敲打、排山倒海的锣鼓场面热闹非凡、看的人群情振奋、眼花迷乱。特别是在十字人多处,两社相遇,锣鼓声骤然大作,一阵高过一阵,都想在声势上盖住对方。热闹过后,友好谦和。

响动锣鼓,驱散晦气。敲锣鼓家伙的青壮年,个个身手不丸,在敲打的过程中头、身、手和腿协调的运动着。臂力伸展自如,臂腕转动灵活,双手紧握家伙,眼观耳听、八面威风。击拍时有节奏,有力量、整齐划一,声调一致。敲打锣鼓使人如痴如醉,激情百倍。敲家伙力求节奏明显有气势,快慢实虚相结合、不拖泥带水;形式多变、变化多端、虚张声势、不断创新。战鼓即是神鼓,敲打使人陶醉忘我,敲打使人心血涌动,心潮起伏、振奋不已。这边锣鼓声如排山倒海,震撼人心;那边锣鼓声震天际,鼓韵犹存、充耳脑海。一场社火闹下来,全民狂欢的气氛使人马上欢腾热烈起来、心血来潮、鼓舞人心、兴奋无比。

杜曲的锣鼓声大气势大,令周围的空气灵动起来,鼓声铙钹声汇聚成昂扬天地吞并八荒侵脑入脾之声浪,包含着宽阔的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势;有振撼山川、感动神仙为民祈福之功效。咚咚锵锵之声似奋进号角,催人大步向前!随着鼓调节奏快慢有序,发出的响声响彻天地人间。敲锣打鼓神采飞扬,大开大合显示出秦人团结统一和变化多端、体现出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节点上鼓手或点头或瞄眼,使众人心往一处想,劲往家伙上使,从而使锣鼓场面更加生动而热烈,同围观的人海一样开心兴奋、干劲倍增。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和信心,保持充盈的体力,通过精采的表演而滋润快乐的心情。敲打者物我两忘,随着“囔--囔--卡!----囔--囔--卡!……” 的节拍而激情四射,手中的家伙上下翻飞、迷人双眼。汹涌澎湃的锣鼓声响彻樊川……从乡亲们的表演中,从淳朴奔放的表情上看到了锣鼓文化的细腻、雅致与威武,领会了传承千年鼓文化传统的快乐与风趣。故乡杜曲的锣鼓,游子为你点赞!

六、典型故事

耍社火前,先要逗社火。先由少数社火爱好者私下商议和行动。叫上一帮人,在傍晚前后、离谱乱敲锣鼓,使对方心神不安(乱砸);粗略装训斥人的戏激恼对方;还有倒骑毛驴、拉牛犁其街巷、打着火把到本村和它村街巷十字大喊大叫,更绝的是一行人穿丧服、打白灯、烧纸钱……数法齐上,连续闹腾,特别是在社火爱好者和村组干部门前敲打和言行,此举是激起对方响应。不应者继续敲,直到村组干部出面答应为止。一旦“烧腾”起来,相邻村庄处处点火,人人参与。

装扮社火,原先是在少陵原下的窑洞进行,后移到庭院房舍中,大多时候人们在村委会内进行装扮。装扮社火须人人守口如瓶,严加保密,外人特别是邻村人不可得知。院舍内外,外人不得入内,本村人未经许可不得进入,严防机密泄露。装扮社火要争高低、定输赢。不但装扮要干净新颖,服装道具要干净合身,小演员要自然大方,拿出精气神来。更重要一点,就是要在装扮剧目上占上风。

关于装社火,相喜林、相永娃、刘斌介绍道:这方面故事太多咧。你村装《打柴劝弟》,俺村就装《三娘教子》;你村装《征东》,俺村就装《杀裴生》;你村装《征西》,俺村就装《牛皋下书》;你村装《孙悟空》,俺村就装《如来佛》。如果村干部或社火爱好者有姓韩姓董的,对方就装《斩韩信》,另一方就装《刺董卓》……用剧目压对方、战胜对方,最后再来个《将相和》。耍社火就是图个热闹,拿戏的剧目打人、贬低人,抬高自我。社火过后,烟消云散。

社火是“哑吧戏”、“过眼艺术”,供人观赏而不用“说唱”。杜西村大人多,爱好社火者众。有时军情泄露,相维康、相维茂、张德义、相生智等老艺人会拿出“绝招”“变脸”来。如果在出社火前“变脸”,就在房舍进行;如果在社火中途需要“变脸”,数人拿着帐布围成圈,艺人现场装扮“变脸”,粘贴上新剧目,以戏压倒对方……

邻村耍社火,还邀请张德义、相生智等老艺人现场指导。

锣鼓催春,催春锣鼓;敲出新气象,迎接新时代。

2021年8月30日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副主任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办公室副主任 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