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古诗词,是一种享受!然而总有一些可爱的“杠精”们,让这种享受变成了一场有趣的争论。古代的杠精代表有王安石,他读到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时硬是觉得:“既然已经黑云压城了,铠甲怎么可能被照得发光”。听到他这个解释,明代杨慎等人直接说他不懂诗的意境!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三次相遇(小学生读七八个星天外)(1)

到了现代,杠精王安石也算是“后继有人”了,咱们小学的孩子们杠起来也是颇有水平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何是鸭知道,而不是鹅?“日照香炉生紫烟”为何是紫色的烟,不是白色的?这一个个问题,当真是令不少老师头大。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三次相遇(小学生读七八个星天外)(2)

而本期要和大家说的这首词,也有小学生提出了质疑,此词名叫《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词中之龙辛弃疾的经典词作之一。作为一线语文老师,近日有个研究生毕业的学霸爹找到我,称他儿子在读到这首词时提了个问题,一下子把他难住了,到底是什么问题呢?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三次相遇(小学生读七八个星天外)(3)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闲居时写的作品,历来备受推崇。从词的遣词来看,通篇明白如话,写得十分接地气。特别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象,更是成为古诗词中最经典的意象之一。目前这首词也被收录在小学6年级的课本中,成为小学生必读的词作。

这位读小学的儿子学到这首词,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下雨时天上怎么可能还看得到星星? 说实话当语文老师这么多年来,这个问题已经有不少小朋友提过了,也有不少家长表示被这个问题难住。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三次相遇(小学生读七八个星天外)(4)

其实如果从物理学的角度,这个问题其实是不难解释的。星星就在天上挂着,只要云层透明条件够,就能看见它。平日里雨天之所以看不见星星,是因为多数时候雨天乌云较多,遮住了而已。孩子们会有此一问,只不过是生活经验和科学常识不够。

但如果从品赏古诗词的解读来理解这句诗,这样解释显然是不够深刻的。其实辛弃疾这句词是有出处的,它化用的唐代诗人卢延让的名句。卢延让曾在《松寺》一诗中写道:“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描写的是山雨将至时的情形。辛弃疾之所以在这首词中化用此句,目的只有一个:形容雨下得很急。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三次相遇(小学生读七八个星天外)(5)

星星还没消失,乌云还没聚齐,山雨已经下下来了。这场急雨让本来在稻花田附近悠闲地散着步的词人,一下子无处可躲,于是他赶紧过桥,找寻着以前见过的茅屋小店。就在他着急的时候,转个弯小店突然就出现在眼前了。此时辛弃疾的欣喜之情,我们可想而知,颇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同时对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句,我们在品读时还要注意其中数量词出神入化的运用。这两句其实都是倒装句,将星星和雨前置,令全词读来朗朗上口。同时天外星和山前雨,都是遥远而又不可琢磨之景;而眼前的茅屋小店、稻花田的丰年、蛙声一片,都是接地气的,是词人触手可得的幸福。辛弃疾被罢官许久,本是一腔伤怀,但眼前的一切让他找到了生活中的小幸福,这也是他写这首词的原因。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三次相遇(小学生读七八个星天外)(6)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个在很多人看来不太常见、甚至不太合常理的景象,却被词中之龙写出了绝美的诗意,这其实就是古典诗词的魅力。家长们在用科学常识解释完这个句子后,还应该带孩子们理解字句的意境之美,毕竟这是属于古代文人的浪漫。大家说是不是?欢迎讨论。

,